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西北大学法学院620法理学与宪法学之《法理学》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摘要

一、简述题

1. 如何对权利和义务进行分类?

【答案】权利和义务的分类主要包括:

(1)根据权利和义务的存在形态所作的分类

依据权利和义务的存在形态,可将二者划分为应有权利和义务、习惯权利和义务、法定权利和义务、现实权利和义务。

(2)根据权利和义务所体现的社会内容(社会关系)的重要程度所作的分类

根据权利和义务体现的社会内容(社会关系)的重要程度即它们在权利义务体系中的地位、功能及社会价值,可划分为基本权利和义务与普通权利和义务。

(3)根据权利和义务对人们的效力范围所作的分类

根据权利和义务对人们的效力范围,可划分为一般权利和义务与特殊权利和义务。

(4)根据权利之间、义务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作的分类

根据权利之间、义务之间的因果关系,可划分为第一性权利和义务与第二性权利和义务。

(5)根据权利主体依法实现其意志和利益方式所作的分类根据权利主体依法实现其意志和利益的方式,可划分为行动权利和消极义务与接受权利和积极义务。(6)根据权利主体所作的分类根据权利主体的不同,可划分为个体权利和义务、集体权利和义务、国家权利和义务、人类权利和义务。

2. 试析“法治就是依法办事”。

【答案】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法治这一概念具有以下四种含义:

(1)“法治”意指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指的是国家在诸多社会控制体系中选择法律作为主要控制手段。法治是与人治对立的治国方略。

(2)“法治”意指一种依法办事的原则。法治作为一个动态的或能动的社会范畴,其基本意义是指依法办事。也就是说,在制定了法律之后,任何个人和组织的社会性活动均应该受到既定法律规则的约束,人人平等地依法办事是法治的基本要求和标志。法治精神的核心是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只有政府官员严格依法办事,接受法律的约束,才有法治可言。

(3)“法治”意指良好的法律秩序。无论是作为治国方略,还是作为依法办事的原则,法治

最终要表现为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达到某种良好的法律秩序,既是法治的目标和结果,也是检验一个国家是否厉行法治的一个重要指标。

(4)“法治”代表着某种具有价值规定的社会生活方式。法治不是单纯的法律秩序,还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生活状况。不是任何一种法律秩序都称得上是法治状态,法治是有特定价值基础和价值目标的法律秩序,即是有价值规定性的生活方式。

“依法办事”是形式法治的基本内涵之一,但并未完整地描述出“法治”的实质概念和整体概念,因而题干说法是片面的。

3. 简述法律责仟的构成。

【答案】法律责任的构成是指认定法律责任时所必须考虑的条件和因素。法律责任的一般构成概括为责任主体、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损害结果、主观过错四方面。

(1)责任主体

责任主体是指因违反法律、约定或法律规定的事由而承担法律责任的入,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责任主体是法律责任构成的必备条件。

(2)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

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在法律责任的构成中居于重要地位,是法律责仟的核心构成要素。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两类。

①作为是指人的积极的身体活动。直接做了法律所禁止或合同所不允许的事自然要导致法律责任。

②不作为是指人的消极的身体活动,行为人在能够履行自己应尽义务的情况下不履行该义务。

(3)损害结果

一般情况下,损害结果是指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侵犯他人或社会的权利和利益所造成的损失和伤害,包括实际损害、丧失所得利益及预期可得利益。损害结果可以是对人身的损害、财产的损害、精神的损害,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损害。

(4)主观过错

主观过错是指行为人实施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时的主观心理状态。主观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类。

①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 ②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损害他人、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某些法律责任的构成仅要求这四个方面中的若干要素而非全部。

4. 简述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消灭的条件。

【答案】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和消灭,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条件有两个:一是法律规范; 二是法律事实。

(1)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形成、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依据,没有一定的法律规范,就不会有相应的法律关系。但是,法律规范只设计出了法律主体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一般模式,它不是现实的法律关系本身。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和消灭还必须具备直接的前提条件,这就是法律事实。它是联系法律规范与法律关系的中介。

(2)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也就是说,法律事实首先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外在现象,而不是人们的一种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纯粹的心理现象不能被看做是法律事实。其次,法律事实是由法律规定的、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在此意义上,与人类生活无直接关系的纯粹的客观现象(如宇宙天体的运行)就不是法律事实。

二、论述题

5. 我国社会主义法一力一面强调无神论,另一力一面又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二者是否矛盾?

【答案】(1)二者并不矛盾

广义上讲,无神论是一切对神或灵魂的存在缺乏相信的思想的总和; 狭义上,无神论指认为神不存在的思想。宗教信仰自由,是指公民依据内心的信念,自愿地信仰宗教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作为一种权利体系,主要由信仰的自由、宗教活动自由、宗教仪式自由构成,在有些国家还包括传教自由。无神论的宣传是为了消除封建迷信,而宗教信仰属于意识心态问题,二者并不完全相同。当然,某些不法分子利用宗教宣传封建迷信活动,这是为法律所不允许的。

(2)调解二者关系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应该是坚持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与宣传无神论的统一。

①我国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国家,宣传无神论自然是新闻媒介的长期任务。当前很有必要加强无神论的教育。但媒介宣传无神论,主要是靠“立论”,而不是靠“驳论”,就是以大量的科学知识来说明物质的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靠驳斥宗教。

②新闻媒介要尊重有神论者,尊重宗教信仰者的宗教感情。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根据这些原则,在无神论的宣传中,应以正面说理为主,不讥讽、嘲笑宗教信仰者,在阐明神灵不存在的道理时不能指斥对方愚昧无知,不能指名嘲弄某宗教中的神灵。

③宣传科学,就要批评迷信。在唯物主义者看来,宗教也是一种迷信,但是仍不宜把迷信和具体的宗教联系起来,传媒要批评的是那些明显危害人们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的迷信活动。剖析宗教实质的文章(通常不应该是批评某一具体的宗教),最好在学术性的刊物上发表,而不是在面向社会大众的报纸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