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武汉大学货币银行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贴现

【答案】贴现指票据持有人为取得现金,用未到期票据,向银行融通资金的行为。银行按一定的贴现率扣除自贴现日至票据到期日的利息后,将余额支付给贴现人。票据到期时,银行持有票据向出票人、背书人或承兑银行兑取款项。若贴现息为R ,票面额为P ,贴现率为r ,时间长度为n ,则R=Pm。贴现是发达国家常用的融资方式之一,需要发达的商业票据市场作为基础,在我国尚需进一步发展。

2. 国际游资

【答案】国际游资是国际短期资本市场中那些高度流通、期限较短、追逐高利的投资资金。其中,流通性强是“游资”最显著的特征,因为高周转才可能获得高利润,所以这类资金经常从世界某一金融中心,迅速地流向另一个金融中心,对当地金融秩序造成意想不到的冲击。

有时“游资”的跨国转移并不是要直接获取高利润,而是为了保证资本的“安全”,为了逃避税赋、清査等等。在1929〜1933年的西方经济危机期间,为了逃避本国货币的贬值,防范金本位的垮台或外汇管制带来的损失,美国有大量短期资本逃亡国外,对有关国家的金融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正是由于这类资金经常转移,好似烧红的金币那样炽热烫手、不堪久握,故又称为“热钱”。中国金融在进行市场化改革中,国内也出现了这种性质的资金。

二、简答题

3. 中央银行贷款业务和证券买卖业务意义何在?这两种业务有何异同?

【答案】(1)中央银行贷款业务和证券买卖业务意义

①贷款业务是中央银行主要资产业务之一。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贷款是一个大项目,它充分体现了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职能作用。中央银行提供的货币是唯一能够充当存款准备金的高能货币,商业银行获得这种货币后就可能扩大信贷,从而増加对全社会的货币供应量,因此中央银行的货币也是基础货币,全社会的货币供应赖以维系。当商业银行资金周转不灵时,中央银行贷款的发放就会使之起死回生。当社会需要增加货币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时,中央银行就发入贷款;反之,当社会货币供应量过量,通货膨胀出现时,中央银行又可以收回贷款,稳定经济的发展。中央银行为实现上述目的,还可以采取提高或降低贷款利率的办法。总之,中央银行的贷款对维护金融安全、执行货币政策在收入支出时间上出现+平衡时,在临时需要大批紧急支出时,甚至在年终决算收支不平衡时,都需要中央银行的贷款支持。

②中央银行买卖证券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进行的。中央银行买卖证券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这是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基本目的。尽管中央银行在证券的买卖过程中

会获得一些证券买进或卖出的价差收益,但就中央银行自身的行为而言,目的在于通过对货币量的控制和调节,以影响整个宏观经济,而不是为了盈利。第二,配合准备金政策和再贴现政策这两大政策工具的运用。准备金和再贴现政策的缺点之一,就是其效果过于猛烈,都会对整个经济和金融带来震荡性的影响,因此,许多国家在还用准备金政策或贴现政策时,一般都用公开市场政策与之配合,通过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业务,以抵消或避免对经济和金融的震荡性影响。

(2)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的异同,

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其相同之处是:

①就其效果而言,中央银行买进证券实际上是以自己创造的负债去支付,这相当于中央银行的贷款,而卖出证券,则相当于贷款的回收,其效果是相同的。

②就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言,中央银行买进证券同发行贷款一样,实际上都会引起社会的基础货币量增加,从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扩张;相反,中央银行卖出证券同回收贷款一样,实际上都会引起社会的基础货币童减少,从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收缩。

③无论是证券买卖业务,还是贷款业务,都是中央银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工具,其主要区别是:

①证券买卖相当于抵押贷款,但证券买卖是以证券的质量为依据,而中央银行的贷款则是以商业银行的信用为依据。

②资金的流动性不同。中央银行的贷款尽管都是短期性的,但也必须到期才能收回;而证券业务则因证券可以随时买卖,不存在到期问题。因此证券业务的资金流动性高于贷款业务的资金流动性。

③对中央银行而言,贷款有利息收取问题,通过贷款业务,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息收入;而证券买卖则没有利息收入,只有买进或卖出的价差收益。

④中央银行从事的证券买卖业务对经济、金融环境的要求较高,一般都要以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发达程度为前提,而从事的贷款业务则对经济金融环境要求较低,一般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可以从事贷款业务。

4. 相对其他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案】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多种金融资产为其经营对象,能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金融服务、信用创造和调节经济五项功能。商业银行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中枢,对全社会的货币供给具有重要影响,是全社会资本运动的中心,并成为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途径和基础。

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基本特征有:

①从金融体系来说,己过金融体系一般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组成。中央银行是一国的金融管理机关和政策制定机构,它的政策效应首先是通过商业银行传递的。中央银行具有货币创造的能力,而他创造货币的能力正是它通过向商业银行体系发放贷款或进行再贴现而实现的。现代经济中,货币已经不是金属货币,它首先是由中央银行通过自己的信

用或政府给予的货币发行权而创造出一部分高能货币。这些高能货币贷放给商业银行以后成为商业银行放款的基础。商业银行将得到的高能货币放给企业或个人,转化为他们在银行的存款,除一部分上交中央银行作为存款准备金之外,这些存款又一次成为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如此循环, 最终使得社会资金量增大。相反,如果中央银行要在某一时间紧缩货币量,则可采用反向操作。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中央银行作为一个货币的最终供给者与管理者,在调控货币时,需要通过商业银行才能进行。所以,商业银行处于货币政策传递的枢纽地位。

②商业银行处于金融体系的核心位置。商业银行从资金盈余单位吸收存款,为企业和个人资金提供了获利的工具。商业银行向资金缺乏单位发放贷款,推动生产的进行,特别是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商业银行的贷款成为生产经营得以进行的第一推动力,生产经营单位首先要得到一笔货币资金才可能进行生产,而这笔资金往往来自商业银行的贷款。商业银行向企业和个人提供结算

服务,提供资金划拨的便利,从而使资金能够快速有效的服务于社会,起到节约社会资金的作用。

5. 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答案】1956年,弗里德曼发表了《货币数量学说的重新表述》一文,奠定了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基础。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说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问题的理论,而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货币主义认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有:

(1)总财富。货币是人们持有财富的一种形式,个人所持有的货币量受其总财富限制。总财富包括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由于总财富难以直接计算,用“恒久性收入”来代替,这是现代货币数量说的主要特点。

(2)财富构成。即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例。人力财富要转化为现实的非人力财富,受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转化过程中,人们必须持有一定量的货币,以应付交易的需要。这一货币量的多少,取决于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例。

(3)货币和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在一般情况下,货币收益为零,而其他资产均有收益,其他资产收益率提高,则货币需求将减少,反之则货币需求增加。

(4)其他因素》人们对货币的嗜好程度以及人们对未来经济稳定性预期也会影响货币需求。因此,弗里德曼提出了如下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学派认为,在短期内,财富构成、货币和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都是不变的,对货币的需求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而在货币学派的分析中,其收入是指恒久收入,恒久收入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所以货币学派认为货币需求具有稳定性。

三、论述题

6. 试比较现金交易数量说与现金余额数量说的异同。

【答案】传统的货币数量说在20世纪30年代发展至巅峰,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学说就是现金交易数量说和现金余额数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