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国际金融新编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一价定律(the law of one price)

【答案】一价定律是关于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国际商品价格定价规律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贸易者的套利行为会使得同一种可贸易商品无论在什么地方出售,扣除运输费用外,其价格都是相同的。所谓可贸易商品是指套利活动能使其地区间的价格差异保持在较小范围内的商品。根据此定律,由于各国所采用的货币单位不同,同一可贸易商品以不同货币表示的价格经过均衡汇率的折算,在数值上相等。用公式表示为:

品在两个国家的价格; e 表示两国货币的汇率。

一价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英国金块主义者J. 威得利首次提出的概念,它反映了一种国际商品的套利条件。一价定律的成立基于自由贸易的严格假定,即商品与服务能在国家之间自由流动。这一定律的意义在于现实中自由贸易的条件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满足,因此国际间就会产生商品套购,套购者根据贱买贵卖的原则,在低价国购买,运到高价国出售,从中获取无风险套购利润。一价定律与绝对购买力平价学说在内容上是一致的,是绝对购买力学说的前提之一,为购买力平价理论提供基本的绝对形式,可以说购买力平价说是一价定律的翻版。

2. 区域货币合作

【答案】区域合作是一个最广义的概念,覆盖了所有货币合作的形式和程度。它既可以是松散的,也可以是紧密的;既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长久的;既可以局限在某个方面,也可以是全面的。因此,区域货币合作实际上是指有关国家在货币问题上实行的协商、协调乃至共同行动。区域货币同盟是区域货币合作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指通过法律文件(共同遵守的国际协议)就货币金融的某些重大问题进行的合作。通货区是区域货币同盟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它具有五个显著特征:(1)成员国货币之间的名义汇率相互固定; (2)具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货币作为各国货币汇率的共同基础; (3)这种货币与成员国货币相互间可充分地自由兑换; (4)有一个适当的协调和管理机构; (5)成员国的货币政策主权受到削弱。

区域货币合作的本质是以削弱成员国货币政策主权为代价来达到区域间经济协调和一体化的制度安排。

3. 复汇率

【答案】复汇率又称“差别汇率”或“多重汇率”。它是某些外汇管制国家对汇率管制的方

(表示同一可贸易商

式之一。指一国货币当局对外汇汇率人为地规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汇率,不同汇率适用于不同类别交易项目的制度形式。复汇率根据需要对不同的交易实行歧视性待遇,原则是对需要鼓励的交易规定优惠的汇率(如对出口规定适用较高的外汇价格,对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适用较低的外汇价格等),对需要限制的交易则规定不利的汇率(如对奢侈品进口和资本输出用汇规定适用较高的价格)。在有些国家,只存在两种或三种的歧视性汇率,在有些国家则规定有多达几十种的歧视性汇率。

4. 升水

【答案】升水是远期汇率标价方法的一种,“贴水”的对称,指远期汇率高出即期汇率的差额。升水用于直接标明远期外汇的实际汇率,一种货币对另一种货币的远期汇率升水,也即另一种货币对该货币的远期汇率贴水。

由于汇率的标价方法不同,远期汇率升水的计算也不同:

使用间接标价法时,其计算方法是:升水的远期汇率=即期汇率_升水数

使用直接标价法时,其计算方法是:升水的远期汇率=即期汇率+升水数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水的幅度与两种货币的利息率水平密切关联。通常情况下,利率低的国家的货币,其远期汇率会升水。此外,政治局势与国际形势的变动对升水变动也有很大影响。

5. 利率机制

【答案】利率机制与货币-价格机制和收入机制一样,也是在自由经济的假定下存在的。当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本国货币的存量(供应量)相对减少,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表明本国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上升,从而对本国金融资产的需求相对上升,对外国金融资产的需求相对减少,资金外流减少或资金内流增加,国际收支改善。

6. 弹性论

【答案】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ElasticityApproach )主要是由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

⑴弹性的基本概念

价格变动会影响需求和供给数量的变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称为需求对价格的弹性,简称需求弹性。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称为供给对价格的弹性,简称供给弹性。弹性越高,意味着数量对价格的变动越敏感。在进出口方面,就有四个弹性,它们分别是: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性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 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进口商品的供给弹在马歇尔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着重考虑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

⑵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 —LemerCondition )

本币贬值会引起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动,进而引起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发生变动,最终引起贸易

收支变动。贸易收支额的变化,最终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贬值引起的进出口商品单位价格的变化;第二个因素是由进出口商品单位价格变化引起的进出口商品数量的变化。经过数据分析可知,当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时,贸易收支才能改善,这就是著名的马歇尔-勒纳条件:

⑶贬值与时滞反应-J 曲线效应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当汇率变化时,进出口的实际变动情况还要取决于供给对价格的反应程度。即使在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贬值也不能马上改善贸易收支。在短期内,贬值有可能使贸易收支继续恶化。过一段时间之后,待出口供给和进口需求作了相应的调整后,贸易收支才慢慢开始改善。贸易收支对贬值的调整时间,一般被认为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贬值后贸易收支的变化过程可以用曲线描述出来,以时问为横轴,贸易收支余额为纵轴,贸易收支变化的曲线呈J 形,因此,贬值对贸易收支改善的时滞效应,被称为J 曲线效应。

⑷贬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本币贬值时贸易条件的变化取决于进出口供给、需求弹性的大小,当本币贬值时,基本结论是:①当即供给弹性的乘积大于需求弹性的乘积时,贸易条件恶化;即供给弹性的乘积小于需求弹性的乘积时,贸易条件改善;

需求弹性的乘积时,贸易条件不变。

一般说来,贬值或使一国的贸易条件不变,或使一国的贸易条件恶化,贬值改善一国贸易条件的例子是极其罕见的。

7. 临时性不平衡

【答案】临时性不平衡,是指短期的、由非确定或偶然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这种性质

的国际收支失衡,程度一般较轻,持续时间不长,带有可逆性,因此,可以认为是一种正常现象。

8. 贸易收支

【答案】贸易收支是指货物进出口所造成的外汇收入和支出。它反映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外贸易收支总的情况,是经常项目和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主要的项目。根据《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包括在贸易收支中的货物主要是一般商品,用于加工的货物、货物修理、各种运输工具在港口购买的货物和非货币黄金。由于进出口的货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物体,故称为“有形贸易收支”。贸易收支在一个国家的国际经济交往中一般所占比重较大,是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最重要的因素。 即供给弹性的乘积等于

二、选择题

9. 最佳资本结构应该是( )的最低点。

A. 负债资本成本

B. 所有者权益成本

C.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