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河北经贸大学国际商务硕士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国际金融新编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固定汇率制

【答案】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是汇率制度的两大基本类型。固定汇率制是指政府运用行政或法律手段确定、公布及维持本国货币与某种参照物之间的固定比价的汇率制度。其参照物可以是黄金,也可以是某一种外国货币或一组货币。从19世纪中末期到1973年,世界各国的汇率制度基本上属于固定汇率制,它包括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制和纸币流通条件下的固定汇率制两种类型。在金本位制度下,两国货币之间的中心汇率按金平价之比确定,汇率波动幅度以黄金输出点为上限,以黄金输入点为下限。固定' 汇率制自发形成,并且各国货币的金平价一般不会变动,各国之间的汇率也就能够保持真正的稳定,因此,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制是典型的固定汇率制。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固定汇率制是通过国际间的协议(布雷顿森林协定)人为建立起来的,各国货币当局通过规定虚设金平价来制定中心汇率,再通过外汇干预、外汇管制或国内经济政策措施被维持在人为规定的狭小范围内波动,固定汇率制人为形成,并且原则上各国货币的金平价是可以经常调整的,这样汇率也就可以经常变动,因此,这种固定汇率制严格说来只能称为“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

2. 非套补的利率平价

【答案】假设根据自己对未来汇率变动的预期而计算预期的收益,不进行远期交易,而承担一定的汇率风险进行投资活动。

在不进行远期交易时,投资者计算国外投资的收益时不但要考虑外国的利率,还要考虑投资到期时的即期汇率。如果投资者对一年后的汇率的预期为

预期就是则投资者国外投资所收回本币资金的如果这一预期的收入与投资本国金融市场的收入存在差异,则投资者就会选择在预期收入较高的市场投资,其投资活动会到来当前本国利率、汇率的变动,最终在市场处于平衡状态时,有下式成立。

对之进行类似上面的整理,可得:

式中,表示预期的汇率变动率。上式即为非套补利率平价的一般形式,它的经济含义是:预期的汇率变动率等于两国货币利率之差。在非套补利率平价成立时,如果本国利率高于外国利

率,则意味着市场预期本帀在未来将贬值。再例如,在非套补利率平价己经成立时,如果本币当局提高利率,则当市场预期未来的即期汇率并不因之发生变动时,本币的即期汇率将升值。

利用非套补的利率平价的一般形式进行实证检验的并不多见。这是因为,预期的汇率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心理变量,很难获得可信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且实际意义也不大。在经济分析中,对非套补的利率平价的实证研究一般是与远期外汇市场的分析相联系的。

3. 爬行钉住

【答案】“爬行钉住”又称“滑动平

价”或“蠕动钉

”。指国家货币当局承担维持一个钉住(或平价)的义务,以使汇率保持在一定

限度内,并允许钉住(或平价)进行经常的、小幅度的而非偶然的、跳跃性的变动。

这种汇率制度介于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与管理汇率制度之间,因而它具有两种制度的特点,

b. 货币平价可以调整;c. 货币平价调整是经常的、主要包括:a. 规定货币平价;有一定时间间隔的(区

别于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d. 汇率的波动幅度比较小(如2%〜3%)。由于这种制度兼具约束和自由的特点,较符合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征,因此它成为发展中国家特有的一种汇率制度。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巴西、智利、阿根廷、哥伦比亚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相继实行了这种汇率制度。这些国家的政府可以经常地、按照一定时间间隔、以事先宣布的百分比对汇率平价作小幅度调整直至汇率达到均衡汇率为止。

根据运用的条件和目的不同,爬行钉住可以分为“消极的爬行钉住”和“积极的爬行钉住”两种主要形式。“消极的爬行钉住”是指在受约束的经济中,由于本国的通货膨胀率难以控制,事前又无法准确地进行预测,政府对汇率只能进行事后调节,调节的指标是国内外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其目的是使本国货币的实际汇率能够与国际经济相协调,避免降低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减少外贸波动。“积极的爬行钉住”是指一国根据本国的政策目标,对汇率进行经常性的小幅度的调整以此诱导汇率走势。这种调整的比率由货币当局决定,可以背离当时的国内通货膨胀率差异,不再与前一时期的价格上涨指数相联系,目的是用一个不断降低的向下浮动的比率来影响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把汇率作为降低并最后结束通货膨胀的一个工具。

4. 外汇储备

【答案】外汇储备是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的外汇部分。外汇储备货币通常必须是国际上的可兑换货币,用于国际收支的最后结算。广义地讲,外汇储备包括一国政府用于国际支付和维持汇率稳定的外汇流动资产,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则表现为官方结算项目中政府持有的储备资产,以及该国国际交易所能利用的其他外汇资源的总和,狭义地讲,外汇储备仅仅指政府用于国际支付与维持汇率稳定的外汇资产。

外汇储备在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储备货币。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占统治地位的储备货币是英镑,美元次之。二战结束后,英镑作为储备货币的优势被美元所替代,其后由于美国国际收支的逆差及美元危机的出现,美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主导地位又逐渐衰落,西欧等国如德国马克、法国法郎、瑞士法郎以及东亚的日元也进入国际储备货币的行列,各国政府外汇储备货币的结构

形成了多元化的趋势。

5. 经济的内涵增长

【答案】内涵式经济增长是指要素生产率提高而带来的经济增长。内涵式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产品的附加值。附加值是一个具有管理学和会计学色彩的名词。将产品价格构成中物质资源投入和简单劳动的成本近似地认为是要素投入,其余部分就是附加值,它近似地代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如果在产品的价格构成中附加值比例较高,就意味着经济增长以内涵式为主。在对外交往中,出口高附加值产品,进口低附加值产品,就能够用较小的实际资源换得较多的实际资源,从而提高本国的福利水平。

6. J 曲线效应(J-Curve Effects)

【答案】J 曲线效应的含义是:当一国货币贬值后,最初会使贸易收支状祝进一步恶化而不是改善,只有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贸易收支状况的恶化才会得到控制并趋好转,最终使贸易收支状况得到改善。这个过程用曲线描述出来,与英文字母“J ”相似,所以贬值对贸易收支改善的时滞效应被称为J 曲线效应,如图所示。

图 曲线效应

本币贬值对贸易收支之所以存在J 曲线效应是囚为贬值对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存在时滞。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本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状况产生影响的时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货币合同阶段、传导阶段、数量调整阶段。在货币合同阶段,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不会因贬值而发生改变,以外币表示的贸易差额就取决于进出口合同所使用的计价货币。如果进曰合同以外币计值,出曰合同以本币计值,那么本币贬值会恶化贸易收支。在传导阶段,由于存在种种原因,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开始发生变化,但数量仍没有大的变化,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恶化。在数量的调整阶段,价格和数量同时变化,且数量变化远大于价格变化,国际收支状况开始改善,最终形成顺差。因此,J

曲线效应产生原因在于在短期内进出口需求弹性

,本币贬值恶化贸易收支,而在中长本币贬值能使一国国际收支状况得到改善。

7. 特里芬两难

【答案】特里芬两难指一种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货币制度的两难处境,即信心和清偿力之间的矛盾。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双挂钩”体系,它实际上是一种美元本位制。因此,它的运行既要求储备货币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