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天津体育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之《传播学》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晕轮效应

【答案】晕轮效应又称光辉泛化法、光环效应。它是将某个事物同人们普遍认同的好的事物或概念联系在一起,通过好事物的光辉泛化,使人们不经检验和查证就接受或赞同这一事物。这一策略经常用于政治传播、商业传播、文化传播等活动中,使用极其普遍。

2. “证词法”

【答案】“证词法”是一种宣传策略,是熟知的七种宣传技巧之一。“证词法”是指要某些令人尊敬或使人讨仄的人说出特定的观念、节目或产品,或说人的好话或坏话的宣传方法。证词法在广告和政治宣传中是一种很常用的技巧。

3. 民主参与理论(受众参与理论)

【答案】民主参与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传播事业集中垄断的加剧,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出现的一种媒介理论。它要求大众传媒应向一般市民开放,允许市民个人或团体的自主参与。其主要观点有:每个市民或弱小群体都拥有知晓权、对媒介的使用权以及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 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为垄断组织、职业宣传或赞助人而存在; 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拥有自己的媒介; 与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的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民主参与理论的核心价值是媒介的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性、社区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和平等性。由于社会责任理论并没有改变言论为少数人所垄断的状况,因此它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民众对社会责任理论的失望心理。

4. 象征性互动理论

【答案】象征性互动论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性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具有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其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象征性互动理论的创始人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 .H. 米德。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学者H.G . 布鲁默、T. 西布塔尼、R.H 特纳等学者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二、简答题

5. 试述“伊里调查”的理论成果。

【答案】拉扎斯菲尔德和卡兹等人在时代一生活公司赞助下对总统大选中的宣传战进行了调查,以测定大众传播对选民态度的影响(史称“伊里调查”)。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发现大众传播并没有力量左右人们的态度,决定选民投票意向的还有其他众多的因素,如“政治既有倾向”的作用、受众对不同媒介或内容的“选择性接触”机制、人际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的影响等。根据这项调查,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两级传播”的观点,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这项研究对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的作用,但也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

有限效果理论是对早期“枪弹论”的一种否定,它认为,传播活动是传受互动的过程,受众不是应声而倒的靶子。大众媒介的效果由于媒介性质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大受影响。媒介不是影响受众的惟一因素。大众媒介透过舆论领袖等许多中介,在其他因素影响下发挥作用,因而对受众的影响是有限度的。弱效果论在纠正机械的“枪弹论”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又在某种意义上低估了传播的影响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6. 简述社会环境的主要有哪些构成因素?

【答案】社会环境的构成因素是众多而复杂的,但就对传播活动的影响来说,它主要有以下四个国素:

(1)政治因素

包括政治制度及政治状况,如政局稳定情况、公民参政状况、法制建设情况、决策透明度、言论自由度、媒介受控度等。

(2)经济因素

关系到经济制度和经济状况,如实行市场经济的程度、媒介产业化进程、经济发展速度、物质丰富程度、人民生活状况、广告活动情况等。

(3)文化因素

是指教育、科技、文艺、道德、宗教、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

(4)讯息因素

包括讯息来源和传输情况,讯息的真实公正程度、讯息爆炸和污染状况等。

三、论述题

7. 20年前,施拉姆来到中国推广传播学,请论述中国传播学的发展及你的看法。

【答案】(1)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11978年是我国传播学研究开端的一年。传播学教育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始在中国大陆高校中出现。我国新闻学者开始以西方传播学为研究对象并陆续发表了介绍西方传播学的研究成果。

②1978年,日本和美国重要的传播学者相继访问中国大陆,介绍西方传播学的概念、理论与方法。1978年是传播学正式进入中国的标志性年代,1982年则代表中国传播学走上学术化研究道路的元年。这一年在传播研究领域内出现了构成传播学研究的重要事件。020世纪最后to 年中,传播学在中国的研究与发展方向日益明确,即权力与主流研究几乎达成共识并提出要建立传播学

中国化或本土化研究的明确方向等。中共中央中宣传部提出了要形成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大众传播学。

在此期间,传播学本土化的研究主要以受众效果与舆论调查、城乡与人的现代化、公关培训等为主体而进行等。

④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传播学学术研究活动十分活跃。教育部批准三个新闻传播研究重点基地。两个重要的传播学会成立,各种国际国内的传播学会议,大量的出版传播学教材与译作问世等都是传播学发展的重要标d 七,已,o

⑤传播研究不仅在学科内部获得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正日益增强。传播学的一些关键概念与术语已经在传播学发展近30年中,不断地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和日常生活之中,为社会所认可和使用,甚至也成为国家政治、法治和社会生活选择表述的话语,获得包括个人、政府、组织的使用。如今人们对诸如“传播”、“沟通”、“交流”、“传媒’夕、“大众传播媒介”等词语耳熟能详。

(2)中国传播学的现状

①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路径

20多年来,中国传播学日益发展壮大。研究的主要路径包括以下两个:

a. 以传统的视角展开的本土化研究。

1986年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本土化的问题,希望开展自己独特的研究。因此,有一种研究取向是“回到过去’夕,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中发掘传播学的观点。这种研究取向,确有必要,也很有特色,但是过于零碎,难以抽象成完整的理论。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内容已过时。

b. 借鉴世界前沿的传播学理论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努力摸索本土传播学研究的特色,可谓“拿来主义”的取向。

自上个世纪末以来,这种“拿来主义”的研究取向越来越明晰,诸如“议程设置功能”、“知识沟’夕、“涵化”等前沿理论的实证研究在中国逐步展开了,随之,中国传播学界在这方面的特色也就日渐显现了。

②中国传播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a. 我国传播学科的背景单一。

中国的传播学从一开始就被限定在新闻学的范畴里,大家关心和研究的面很窄,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中国传播学者的视野,影响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这就造成了我国传播学界普遍存在的不足:学术视野不够开阔、方法训练不够全面(主要间题是不掌握、不熟悉定量研究方法)。

b. 我国传播学者的外语能力总体不强。

中国早年的一批传播学者,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外语、特别是英语能力普遍较弱。这一缺陷,导致学者难以直接阅读、理解外文原版经典和前沿文献的内容,妨碍了传播学的研究。

c. 我国传播学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不强。

学界尽管编写、发行了大量教材,用很多篇幅介绍了外国的各种传播学理论和方法,却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