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之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考研内部冲刺密押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重点访问

【答案】重点访问是访问法中无结构访问法的一种。它是指集中于某一经验及其影响的访问,由美国社会学家默顿等创造。重点访问的“重点”是指访问所侧重的内容。具体做法为:先将访问对象置于一定的情景当中,如看一部电影、参与一场政治集会等,然后,再请被访问者自由说明他在这一情景中的主观经验,即个人对情景的认识。3. 调查研究法(surveyresearch )[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研]答:调查研究法(surveyresearch )是对一部分人或特定“人口”样本(杂志订阅者、报纸读者、电视观众、一个社区或国家的人口)的研究。如果按照统计学原理进行调查,从样本中得出的概括结论可以推广到全体人口,并且具有相当程度的确定性和可信性。抽样调查法比对所有人口进行的普查花费少。

2. 内容分析法

【答案】内容分析法(contentanalysis )是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之一,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最早使用这一方法对宣传内容进行了研究。内容分析法是指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内容分析具有三个特点:①客观性。必须要有明确的客观规则,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 ②系统性。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防止分析者仅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 ③普遍性。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以及受传者的特征联系起来,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不是纯粹的“描述性”信息。内容分析的基本过程是“确定课题~选定对象~实施调查~整理分析一提出结论”。

3. 受众“碎片化”

【答案】“碎片化”,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性的说法。“碎片化”,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选择不断扩大,生活方式及意识形态呈现多样化趋向。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瓦解了,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

4. 意义

【答案】意义是指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意义的范畴涵盖了人类在传播活动中交流的一切精神内容,包括意向、意思、意图、认识、知识、价值、观念等。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意义是普遍存在的,并在

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传播,实质上也就是意义的交流。意义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意义本身是抽象的、无形的,但可以通过语言以及其他符号得到表达和传递。因此,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5. 两级传播

【答案】两级传播是关十“传播流”的‘种理论。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意见领袖在传播过程中的存在,提出大众传播的信息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的中介,即表现为“大众传媒~意见领袖~一般个人”的两级过程。两级传播理论是最早经学术研究而产生的有关传播效果的理论,它从根本上动摇了当时流行的“枪弹论”的想象,并启发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效果研究思路,引发了更多的相关研究,如传播的社群影响及人际环境、多级传播、有限效果、创新与扩散等。

二、简答题

6. 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是什么?

【答案】(1)原因

日前认为,导致第三人效果的主要原因是低估他人、高估自己的倾向。拍洛夫将学者们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总结为以下6种:

①高估自己、低估他人是一种普遍的人性,它使人们自己更具有优越感。他人比自己更轻信大众媒体使人们感觉比较好。

②人们希望自己能够控制身边的一切事物,虽然这些事物可能不可预知。人们认为自己不会受媒介的影响,可以控制和使用媒体,更坦然地生活在1个媒体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中。

③人们实际上认为自己受到了媒体的影响,但是为了让自己感觉更独立,自我评价更高,更能够控制一切,人们把自己的感觉投射到他人身上。

④认知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失误归结于外界环境,而把别人的失误归结于他们自身。因此人们认为自己能够识别信息中的意图,而他人无法做到这一点。

⑤人们的媒体基模认为大众媒体具有强大的效果,这是一种天真的魔弹论心理,正如前面提到的一直以来人们对媒体的指责一样,这种心理一直存在。

⑥人们之所以不承认媒体对自己产生了影响,是因为他们无法认识自己的思考过程,或者无法对之前的行为做出准确的回忆。因此在对比自己和他人受到的影响时出现偏差。

(2)影响因素

①对讯息的评价会影响第三人效果。如果人们认为某讯息对自己不利,或者认为受某讯息影响显得自己十分不明智时,他们会不承认讯息对自己的影响,但是却认为它将对其他人产生影响。

②社会距离会影响人们判断媒体对他人的影响。第三人效果中的“他人”除了泛指其他人外,也可以指某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研究发现,在人们心目中,“他们”与“人们”的社会距离越远,差异越大,媒体影响的差距也就越大。

③个人的自我形象感知也会影响第三人效果。研究发现,如果个人认为自己比他人受到更多教育,在某个问题上知识更为丰富,则第只人效果会更容易出现。

④个人的群体归属也会影响第三人效果。如果个人对某个群体认同度较高,且认为大众媒体对该群体怀有偏见时,容易出现第三人效果。

⑤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第三人效果虽然也存在,但比个体主义文化中的第三人效果要弱。这是因为集体主义文化更强调个人与他人之间的联系,会让人认为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不大,不容易出现第三人效果。

7. 议程设置与柏拉图的洞穴寓言、李普曼关于“拟态环境”的论述有何异同?

【答案】(1)相同点

三者讨论的都是现实世界和人们关于现实世界的想象之间的差异问题。它们都认为公众把外界营造的幻境当做现实本身,并形成了关于世界的错误想象。

(2)不同点

①议程设置与后两者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把一个抽象的哲学观念,转换成为一个可以用简单的方式加以验证的操作性命题。李普曼所讲的拟态环境和头脑中关于世界的图像,被转化成为媒体对不同问题的报道数量的排序,以及受众对国家当前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的排序这两个定序变量。前者可以通过大众媒体的内容分析获得,后者可以通过民意测验获得。只要运用统计方法计算这两个定序变量的相关度就可以证明李普曼的命题。

②议程设置理论和拟态环境中的大众是有一定的理性的认知能力的,他们不是柏拉图洞穴寓言中的那群囚徒,对现实缺乏判断。

三、分析题

8. 什么叫知沟假说? 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检验该假说?

【答案】(1)知沟假说

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得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这个假设叫做知沟假说。知沟假说主要适用于有广泛吸引力的公共事务和科技新闻,它不一定适用于股市行情、社会新闻、体育及园艺等面向特定受众的话题。这里所说的知识并不是指专业性的或高深的知识,而是对大众传播中报道的普通信息的知晓。

(2)知沟假说的检验

知沟假说操作性的定义至少可以表达为以下两种方式:

①经过一段时间后,文化程度较高的人从媒介大量报道的话题里获取知识的速度快,而文化程度较低的人获得知识的速度慢。②在某一个时间点,媒体大量报道的话题,知识的获取与教育程度的相关性高,而报道量较少的话题,知识的获取与教育程度的相关性低。

这样可以通过两种思路来证明知沟假说:一是纵贯研究,对比社会经济地位高低两个群体在一段时间里知识的增长速度:二是横剖研究,研究某一点上报道量多少对不同群体的知识增长量的影响。

9. 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与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有何异同?

【答案】(1)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把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工业看做是至上而下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