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柏拉图的《理想国》被普遍认为是柏拉图所有对话中最重要的著作, 其重要性的一个方面表现在这部著作的内涵的不可穷尽性上。虽历经千年,无数 哲学家、政治家以及其他思想家对其殚精竭虑,但对《理想国》的真正理解却好 像永远在丌端之处滞留。这种现象促使我们再一次把目光聚焦于它,以期从中探 寻到什么,保留住什么,或者仅仅为了因这种聚焦而使我们走向哲学研究的开端, 以寻找到哲学的本真之路途,那也许就是最大的收获了。 我们的此次聚焦以哲学解释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为出发点,立足于柏拉图《理 想国》的核心,来探寻柏拉图哲学思想的主题,并在这一主题的关照之下重新解 释这一核心──《理想国》卷七中的“洞穴比喻”,以期揭示这一著名比喻中隐含 着的深刻内容:哲学与政治的紧张关系,从而进一步挖掘柏拉图的政治哲学思想。 本文共分为五章,分别论述了作者关心的五大问题。其内容分别是: 在第一章导论里,作者阐明了本文的写作动机和理论研究所依据的主要原则。 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理论研究所依据的基本原则是:对历史上哲学文本的解读 应注重其超越的意义,而不应拘泥于文字本身,并认为这是评判真正研究哲学还 是仅仅谈论哲学的标准。作者认为这一哲学解释学的基本原则是我们在研究哲学 的过程中必须加以遵守的,只有如此,才能走上真正的哲学研究之路。 第二章根据第一章所阐明的原则解决了柏拉图哲学思想的主题问题。作者坚 持认为柏拉图哲学的主题决非一个学科──比如政治学、本体论、认识论等等─ ─所能概括得了的,必须站在哲学的高度上来把握这一主题,而所谓哲学的高度 即要求我们超越柏拉图具体论述的那些具体的论题,看到在柏拉图那里任何论题 都在人之为人的考察之处寻得自己的根基。因此柏拉图哲学思想的主题是人之为 人的根据和意义之考察。对此作者从七个方面加以论证:苏格拉底的哲学立场; 柏拉图全部对话之关切和背景;《理想国》篇章结构的安排;柏拉图本人的个性特 点和他的亲身经历对其思想的影响;《理想国》的行文细节;柏拉图哲学思想各部 分之间的关系;现代世人对苏格拉底转向意义的遗忘导致了人们对柏拉图哲学思 想主题的遗忘。 第三章和第四章聚焦于《理想国》卷七的“洞穴比喻”,以柏拉图哲学思想的 主题为依据,以施特劳斯的隐微阅读为方法,深入挖掘了这一比喻中所涵盖的理 论内容:洞穴中哲学家的上升与下降不仅关联着纯粹的理论认识世俗的政治实践 问题,而且揭示了哲学与政治之问的紧张关系,在这一关系中蕴含着的是哲学的 爱欲对哲学家的促动作用。并细致考察了政治哲学转向的必然性,在这种必然性 中进一步揭示哲学与政治矛盾着但又不可分离的关系。其中第三章偏重于从认识 论方面解读“洞穴比喻”,从此方向上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柏拉图在这一比 喻中不得不陷入的矛盾境地;第四章则对这一矛盾的原因作了考察,指出正是对 哲学的强烈爱欲促使哲学家走向至善,追寻真理,同时也是对哲学的强烈爱欲又 推动着哲学家回归洞穴,以检验哲学之真理的合理与合法性。 第五章作者试图对哲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作进一步的考察,并尝试提出自己 的解决方案。但作者认为这一问题白其产生以来就已经成为永恒的问题,正如哲 学其他永恒的问题一样没有最终的答案。 因此,我们通过此次聚焦也许真的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回到哲学研究的开端。 有鉴于此,本文的结束意味着新的丌始,我们仅仅寻到了哲学之路上的一个起始 路标,我们还在路上。或者应该说,我们刚刚上路。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