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评战后英国工党政策的三次调整

关键词:工党,保守党,国有化,计划化,调整

  摘要

英国公党是社会党国际的大党,是"民主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自1945年以来,工党曾先后四次执政,时间达17年,其政策主张和某些改革措施,对二战后英国政治经济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对于工党政策发展变化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 而且,经过在野十多年的艰苦政策调整,形象重塑。近年来,工党显示出了强劲的冲击白厅的势头。民意测验也显示出工党问鼎的实力。因此,不论工党能否在下次大选中获胜,对于工党政策的研究有助于把握下次大选后英国政坛的格局及政策走向。 本文抓住英国工党作为议会党的特点,系统地考察了战后工党政策三次大调整的历程,揭示了历次调整的原因、内容与特点,对调整中出现的问题和调整的得失力求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此外,对于工党政策在1997年即将来临的大选中的作为作了预测。 全文共分六部分。 前四部分考察了战后工党政策形成及调整的历史。 二战刚一结束,工党就在大选中失利,本以为稍事休整便可以重新夺回政权,然而,事与愿违,继51年大选失败北后,55年、59年大选连连失利,眼看着保守党调整了政策,接过了曾属于自己手中的旗帜,而自己却固守老一套,拿不出吸引人的竞选纲领。盖茨克尔接任工党领袖后,曾试图变革,但步履维艰,不幸早逝。哈罗德﹒威尔逊继任后,抓住时机,把政策重心从国有化转向了计划化。然而这次调整,威尔逊采取避开问题,转而把注意力转向一个新目标的折衷方法,为以后留下了矛盾和斗争。 60年代末期,"英国病"日益严重,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发,社会矛盾突出,在工党内部,左翼势力再次崛起,在其促动下,工党政策开始日益左倾。1973年6月,工党执委会发表了作为未来竞选基础的《1973年工党纲领》,再次把国有化作为政策重点来强调。73年,工党再次执政后,英国有掀起了一轮国有化高潮。 然而国有化政策并未能挽救英国的经济衰退,反而使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工党回天无力,79年大选中败给了撒切尔夫人的保守党。工党内部左右两翼因于政策的分歧,最后导致了工党分裂。83年大选遭到了工党历史上最大的惨败。随后,尼尔﹒金诺克接任领袖,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第三次政策调整。金诺克提出用"社会所有制"代替"国有化"的政策,承认撒切尔政府已促成的许多私有化事实。托尼﹒布莱尔上台后,主张在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部门之间建立"伙伴关系",强调市场的作用,并对作为工党社会主义纲领基础的党章第四条完成了修改,从而在纲领上放弃了公有制的承诺,使工党政策的制定更加灵活。至此,完成了工党政策的又一轮调整。 第五部分,对于工党政策调整中几个问题进行了评价。关于国有化的评价涉及到国有化的性质、工党国有化的原因、国有化在民中冷落的原因及公有制是手段的问题。本文认为是英国的政治环境和经济条件决定了英国工党部分国有化政策的实行。深深扎根于英国人民心中的自由主义、改良主义使大众更愿意接受渐进的生产关系变革方式。国有化不仅是工党一项促进经济增长的改良措施,也是实现自己"社会主义目标"的手段之一。工党在国有化中对原业主补偿过多,国有化之后,企业经营模式依旧,再加上国有企业底效率,以及,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执行的"大众资本主义",使小额持股者人数大增,从而大众惧怕国有化损害其自身利益。所有这些使国有化在选民中日益遭到冷落。 关于"福利国家"问题,本文驳斥了"福利国家"已使资本主义不止治症得到克服的观点。同时,也给资本主义注入了新的因素--社会主义因子。关于对工党党章第四条的修改,回顾了围绕该条文的历史争论,分析了修改的原因,及布莱尔修改成功的有利条件,并对修改后的条文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最后一部分是关于工党面临的问题及前景,工党通过政策调整、形象重塑,英国大多数选民开始认为工党值得他们投上一票。工党在下次大选中获胜的希望大增。然而它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工党与工会的关系如何调整,工党如何制定振兴英国的经济纲领,如何维护和加强内部的团结等。下次大选将检验工党多年来努力的结果。 对于英国工党,前人已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工党并就工党政策调整中的几个突出问题作一些新的思考。 在思路上,以往对工党的研究,往往侧重于对其理论进行评价,即使着眼于实践,也只是关注政策执行的结果,而对于政策实施本身,比如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政策的演变及演变的特点等方面则涉及甚少。本文试图从政策的角度来研究工党,对工党战后五十年来(1945--1995)的政策演变做了系统的考察,尤其是对1989年以后工党在新形势下的政策调整做了阐述。 关于工党政策调整中几个问题的评价。关于工党部分国有化政策,尽管工党最终放弃了它,但本文认为部分国有化是英国政治和经济条件的产物,是适应英国社会一定发展阶段要求的,工党的部分国有化政策是向社会主义渐进的"准备",它即使一种社会主义实践,又是一种对于社会主义的探索;关于"福利国家",本文认为对福利国家政策不能简单否定,"福利国家"给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注入了"社会主义因素"。这些因素,不仅包括"福利国家"下创造的先进生产力和科学的管理方式,而且福利政策本身是可以改造为未来社会主义的社会政策;关于新"共识政治",本文总结了1983年以来,工党第三次政策调整的历程,得出新一轮"共识政治"正在形成的结论。不过,与上一轮"共识政治"不同的是,这是工党政策调整的结果,是左向右的靠拢,是工党向保守党的靠拢,或称工党"保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