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内部复习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闻本源
【答案】新闻本源是指产生新闻的根源。要从事新闻报道,必须弄清新闻本源。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构成新闻的根本因素。有了事实的发生、变动,才有新闻。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把握新闻的本源,坚持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的原则,,正确处理新闻报道中事实和思想观点之间的关系,是对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要求。
2. 花絮
【答案】花絮是指描写性消息中的“简讯”,“单细胞”的新闻特写。篇幅一般比新闻素描更为短小,几十字、上百字而已。其文字风格也更为灵活,因而也更带个性色彩。花絮不同与新闻素描,从侧面入手,它从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大场面中选取一些小的场景、小的情节、小的趣闻轶事进行描述。可以说,它是用“边角碎料”作的“点缀”性文章。
3. 新闻结构
【答案】新闻结构是指消息组织材料、安排内容的方式,是体现体裁特征的重要因素。多数消息包含导语、主体、背景、结尾四个部分,一般按突出主要新闻事实和简明扼要、脉络清晰的要求组织成有机整体。常见的有“倒金字塔式”结构、时序结构、逻辑结构、导引结构等形式。一条消息究竟采用哪种结构形式,往往是综合考虑新闻事实本身的联系、媒介的传播特点,以及更好体现报道意图等诸多因素的结果。
4. 新闻批评
【答案】新闻批评是指通过新闻媒介面向全社会的公开批评。新闻批评所监督的内容,其广泛性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它把批评的内容公开诉诸社会公众,这样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引起人们的注意,或关心、同情,或愤怒、谴责,因而具有不可阻挡的巨大社会冲击力。新闻批评以事实报道为基本手段,以严密跟踪为操作方式,从而形成这种舆论监督形式在真实性和持续性上的独特优势。新闻批评具有开放的、自由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公众广泛参与社会监督,让参与者自由地、充分地发表意见。新闻批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监督。
5. 深度报道
【答案】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深度报道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它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报道模式。一面剖析事实内部,一面展示事实宏观背景,把握真实性。着重揭示原因WHY 和怎么样HOW 两个新闻要素。深度报道概念诞生于40年代,是报纸为应对电子传媒竞争发展而来的。西方的解释性、调查性报道,基本属于深度报道范畴,如电视中的焦点新闻,新闻透视。
二、简答题
6. 写好消息主体需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写好消息主体需注意以下问题:
(1)根据消息的题材安排合适的结构,围绕一个主题取材;
(2)叙事要尽量具体、充实,使读者对新闻人物和事件有较为完整而真切的了解,叙述要生动,行文有波澜,保持读者的兴趣;
(3)层次段落要分明,起承转合要自然;
(4)提倡多段落,每段字数要少,段落尽可能短,熟练运用新闻跳笔。
7. 特稿与消息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与消息相比,特稿这种报道体裁具有自身的特性。
(1)消息注重的是报道新闻事件的核心要素,而特稿注重的是报道新闻事件的细节。
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消息的任务是将构成新闻事件的要素简明扼要地报道出去,让受众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特稿的任务是提供新闻事件的种种细节,让受众能够身临其境,对新闻事件的过程可视、可听、可触、可感。特稿往往可以向受众提供新闻事件的生动的进程画面。
(2)消息注重的是报道新闻事件的最新动态,而特稿注重的是报道新闻事件的深层原因和相关影响。
①消息主要是要把新闻事件的最新发展态势、情状、结果告诉给受众,而特稿的一个重要仟务是要把新闻事件酝酿生成的深层缘由揭示出来,把新闻事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关系描述清楚。
②消息中使用的背景资料对主体新闻来说是一种辅助报道关系,特稿则不同,在许多情况下,特稿的核心任务就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解释新闻。
(3)消息注重的是报道整体的新闻事件,而特稿注重的是报道新闻事件中的人物。
消息是要把一个完整的新闻事件告诉给受众,它要报道的是新闻事件中各种因素合成作用的结果。如果是人为事件,消息往往也会更加注重报道人为作用的结果。特稿则往往特别注意报道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描述人物对新闻事件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和新闻事件对人物的作用与影响,通过人的行为动机、行为方式、利益得失、情感冲突、命运沉浮的描述与剖析,更加直接、更加生动、更加深刻地解释客观变动与人们利益乃至命运之间的密切关系。
(4)消息有严格的结构框架,而特稿则有自由的表达风格。
尽管消息的结构框架有着多种形式,但总的说来,它的结构关系还是比较严格的。特别是消息中导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位置,这决定了消息的结构有着它相对固定的规则。而特稿的文体却十分灵活多样。它不会受到诸如消息写作中的导语前置、重点前置之类的倒金字塔式结构的规则束缚,可以用各种文体形式进行写作,可以是目击记,也可以是对话录; 可以用散文体,也可以用章回体; 可以按照事件的发展过程正叙事件,也可以从事件的结果入手倒叙事件。
(5)消息多用简洁概括的文字报道新闻,而特稿则多用文学描写的技法报道新闻。
尽管如今文学式描写的技法正在以各种方式向消息写作的领域渗透,但是,通观一则报道的
全文,我们往往还是会轻而易举地从文字的表达方式上对消息与特稿的区别一目了然。
8. 简述事件性新闻对人的写作的几种情况。
【答案】事件性新闻写人,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以人的命运为焦点报道事件
有些事件是直接关系到人的安危的,这样的事件性新闻应当在人的活动、人的命运上着力做文章。一些灾祸报道,尤其不能忽视人的遭遇。这类新闻大多在导语中便要交待人的情况。
(2)关照事件结果对人可能产生的影响
与灾祸等直接涉及人的安危、利害的事件不同,有些事件,在报道这样的事件时,记者应从事件与人这个角度,将采访与写作的视野加以延伸,告诉读者这件事与“你”有何切实的关系,以便引起读者关注。譬如报道本市举办的一次大型国际展览,新闻最好告诉读者,它会为本市的交通、服务等有关行业带来多少收益。报道一条城市高速路建成,也应说明它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哪些方便。这样,新闻与读者就会贴得更近些。
(3)反映人在事件中的活动、心态,丰富事件性新闻的内涵
人的活动是新闻事件的基本构成要素。事件性新闻的采访与写作,应当重视人在事件中的活动、心态。一些成功的作品说明,事件性新闻中写人,文字未必多,关键是材料一一人物及其活动一一要典型。要选择那些寓意丰富、能够打动读者的材料来写。
三、论述题
9. 谈谈你对传媒产品“内容为王”的理解。
【答案】(1)内容为王是传媒界最为人熟知的从业理念之一。其提出者维亚康姆公司(viacom )总裁雷石东是这样阐述的:“传媒企业的基石必须而且绝对必须是内容,内容就是‘切! ”强大的内容生产力给报纸等传统媒体带来f 品牌与知名度,媒体品牌标志着一种超越时空的品位和文化,一个好的品牌能够锁定忠实的受众,影响未来的受众。内容生产力仍是传统媒体的最大优势。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经历了较长的历史发展,在全媒体时代,面对新媒体的轮番冲击,传统媒体经过十年乃至数十年的时间沉淀与历史检验的独特优势日益凸显,而其中最大的优势是它们拥有强大的内容生产力,这也成为报纸等传统媒体最核心的竞争力。
传媒创造了两种产品,第一种是内容一一电视节目、报纸、杂志等,第二种是受众一一消费的娱乐和新闻内容的听众、观众、读者。通过这两种产品,媒介能获得两类收入,一类是基于内容生产的发行收入、延伸产品收入和延伸服务收入,另一类是广告收入。由于广告收入是大多数媒体的主要收入,所以受众是传媒公司的主要通货,传媒把凝聚在自己版面或时段上的受众出售给广告商,进而获取广告收入,也就是“第二次销售”。传媒内容的生产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吸引受众,特别是吸弓}能带来广告收入的有效受众。所以传媒之间的竞争是内容的竞争,是受众的抢夺,是注意力和眼球的争夺。
(2)对中国传媒而言,“内容为王”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传媒市场的开放和发展,激烈的竞争迫使传媒不断提高自身内容的质量,进而最大限度的吸引受众注意力。“产品观念”是指重视产品质量,以产定销,以质取胜。由此可见“内容为王”和“产品观念”是吻合的。“渠道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