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武汉大学艺术学系855中外戏剧、电影史专题[专业学位]之中国电影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城南旧事》
【答案】《城南旧事》为198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也是80年代散文式结构风格最为突出的代表作。影片以主人公小英子的眼光感受世界,结构了三个故事(“疯女人”秀贞的故事,偷儿的故事,宋妈的故事)。三个故事本身情节互不关连,而情感依依相接,同情与期待的落空,别离的惆怅、眷恋与善良美好期望的逝去相联系。“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见”是主构思,由此串结只个旧北京城南旧事,通过小英了的眼光看那此生活流程的片断,“离别”情感醒目而动人。
2. 《神女》
【答案】《神女》,1934年联华公司摄制,吴永刚编导,阮玲玉、黎铿主演,是30年代中默片的杰出之作。影片的巨大成功首先是深刻的现实揭露与批判性。通过一个身处下层,受尽屈辱的女子宁愿忍气吞声,承受身心俱受摧残企图抚养孩子成人,却还无法立足生存的故事,对社会的不公、道义的丧失和黑暗压迫的无处不在做了血泪的控诉。深刻的社会批判力度更多是从独特的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神女》在一个相当清晰的人物故事中表现出了人生的复杂内涵。
3. 《青春祭》
【答案】1985年张暖忻执导的《青春祭》是散文式电影中的出色之作。影片主要反映的是人物的内心活动,把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行视听的影像化,影片纪实风格浓烈,但是又不仅仅停留在纪实的层面,而是融入了创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注重主观意义的挖掘,提出了创作者自己的思考:在傣乡这样清纯、平静、美丽的地方,青年一代悟到了应该勇敢地面对诚恳的爱情,懂得了真诚待人,明白了应该保持无私的奉献意识,学会了面对生活苦难的勇气。
4. 《春苗》
【答案】“文革”电影,上海电影制片厂1975年摄制,导演谢晋、颜碧丽、梁廷铎,李秀明饰演田春苗。影片产生于“文革”后期。由于国内多年缺少新的故事片,它的推出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它将对“赤脚医生”这一“文革”中“新生事物”的歌颂与跟“走资派”作斗争的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文革”时期艺术作品普遍具有的特点。不过,影片对田春苗热忱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品质表现还是相当出色的。但由于特定的意识形态的渗入,这个形象成为“文革,,时期电影人物形象的突出代表。
5. 《冰山上的来客》
【答案】长春电影制片厂1963年出品,导演赵新水,编剧乌白辛。影片采用反特片的模式,从真假古兰丹姆与战士阿米尔的爱情悬念出发,描绘了边疆地区军民的反特斗争生活,‘凉险紧张、引人人胜。梁音扮演的杨排长以及阿米尔、古兰丹姆、卡拉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该片同时融入了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抒情调子,运用镜头画面和音乐音响等各种视听手段,抒情而传神地再现了祖国西北边疆的绮丽风光和塔吉克族人民的风情民俗。主题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以优美的旋律和浓重的抒情韵味迅速征服观众,至今仍为大众所喜爱。
6. 景深镜头
【答案】景深镜头是摄影机沿着纵深方向安排组织被拍摄对象,从而产生逼真的空间立体感觉的镜头。当人物在前后景之间运动,立体感格外强烈。景深构图在视觉上突破了戏剧、绘画中存在的“第三面墙”,给电影造型开拓了新的领地。现代电影常常运用开放式构图,以获得更强的空间真实感和造型潜力。创作者可以利用前景和后景两个空间内的不同事件形成对比关系。
7. 农奴
【答案】李俊导演的影片,是60年代影像造型的突出创作,也是在彩色片已经发达时代而运用黑白色调与造型表现相当出色的经典影片。本片以一个农奴强巴的命运表现西藏农奴主统治的丑恶残酷现状,和农奴只有反抗才能摆脱悲惨命运真正翻身得解放的主题。强巴从非哑巴一一哑巴一一开口说话,暗不象征从非人到做人的历史性转折。而三次摔农奴主少爷朗杰则表现反抗从本能到自觉。影片典型表现了对过去旧时代压迫的揭示和反抗才能胜利的时代主题。本片公认是60年代黑白造型最出色的影片。
8. 王家乙
【答案】王家乙(1919-1988),电影导演。王家乙导演的影片多以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以抒情见长,风格明丽、手法细腻; 对喜剧处理流畅、明快、富于浓厚的生活情趣。代表作有反映云南少数民族生活的《五朵金花》01959)、表现彝、汉民族情谊的《达吉和她的父亲》C1961O 《五朵金花》在1960年获埃及第一届亚非电影节最佳导演银鹰奖。
二、简答题
9. 试述谢晋对中国电影的贡献。
【答案】(1)在新中国电影史上,谢晋是一个贯穿性人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谢晋是现实主义电影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我国主流电影的传统并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谢晋几乎使中国传统电影走到了尽头。这意味着他的电影达到了某个高度,这个高度是其他导演几乎无法超越的”。
(2)他的影片大多取材于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社会内容,主题挖掘深刻,表现出了中国电影人的良知。谢晋的电影善于刻画人物,表现人情人性,以情动人,特别是创造了一系列成功的女性形象,如《天云山传奇》的冯晴岚、《牧马人》的李秀芝、《芙蓉镇》的胡玉音等。谢晋
熟悉观众的欣赏趣味,所拍的影片深受国内外广大观众的喜爱。
(3)谢晋的电影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86年夏秋之际国内掀起了一场关于“谢晋电影模式”的讨论。这场讨论首先在上海《文汇报》上展开。1986年7月18日,《文汇报》影视与戏剧版上同时发表了朱大可和江俊绪两篇观点完全相对的争鸣文章。
10.文革时期的八大样板戏是哪八个? 应如何看待样板戏电影?
【答案】(1)京剧《红灯记》《沙家洪》《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乐《沙家浜》八个剧目为无产阶级文艺的样板戏。
(2)一方面,样板戏电影运用中国特有的京剧传统艺术形式表现现代生活,塑造英雄人物,其中不少唱、念、做、打都很有工夫,演员是一流的,演出水平很高,今天看来仍十分精彩。这也是为什么样板戏电影至今仍有众多观众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当年拍摄样板戏电影的创作人员,都是一些有着丰富创作经验的电影艺术家,他们虽然受到许多条条框框的约束,但毕竟还是做出了在那个时代他们能做的努力。但是,另一方面,样板戏电影也是在“三突出”创作原则指导下、在所谓的“经验”模式束缚下、在江青的独断专横控制下拍摄的,带有那个时代浓厚的印记。
11.“十七年”中国电影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成就? 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答案】(1)鲜明的现实性与时代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部形象化的中国现代与当代革命史,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历史上涌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风云人物和普通的劳动者,以及他们成长、战斗的历程和生活的环境。“十一七年”的中国电影就像一面镜子,透过它我们可以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中国人民、中国的风土人情。
(2)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十七年”的电影艺术家们力图体现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这一类人物有着较为复杂的性格特征,塑造好他们要求创作者具备深厚的功力。
(3)造就了一批风格各异的电影艺术家,这些电影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4)存在的问题:总的来看,由于经历的干扰比较多,“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发展速度比较迟缓,影片数量少,17年一共生产故事片600多部。从质量上看,虽然在各个阶段都出现过一些优秀影片,但多数影片的艺术质量不高。具体表现在: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致使不少影片存在虚假、说教、拔高、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对人物内心世界深入挖掘不够。人物类型简单化,人物形象脸谱化。《早春二月》《舞台姐妹》这样刻画人物内心世界较成功的影片,反而遭到批判。很少借鉴国外电影的艺术成就,这主要是由客观原因造成的。
12.简述“三突出”原则。
【答案】“三突出”是“文革”期间的文艺指导理论。1968年上海音乐学院的于会咏在《文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