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13理论与实务课之中国电影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目录

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13理论与实务课之中国电影史考研核心题库(一) ... 2 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13理论与实务课之中国电影史考研核心题库(二) . 10 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13理论与实务课之中国电影史考研核心题库(三) . 15 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13理论与实务课之中国电影史考研核心题库(四) . 22 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13理论与实务课之中国电影史考研核心题库(五) . 29

一、填空题

1. 文革期间,新中国电影陷入完全停顿状态,就连新中国17年出品的中国影片和域外进口的影片也被完全禁绝。在长达数年的时间内,全中国数亿观众只能看到_____、_____、_____等几部电影,创造了世界电影史上的空前记录。

【答案】《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

2. _____年8月11日(光绪22年中秋节),上海徐园的杂耍游乐场中推出了一种新玩意儿,人们管它叫做这是关于电影在中国放映的第一次纪录。

【答案】1896

3.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专门放映电影的正式影院在中国还很少。绝大多数影片是在_____中作为演出间歇的余兴节目放映的。影片放映常常与戏曲、说唱以及文明戏演出穿插在一起。这种_____式的放映方式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多集长片越来越多地输入中国,_____才逐步取代了这种茶楼戏园式的放映方式。

【答案】茶楼戏园;茶楼戏园;专业影院

4. 新中国第一部长篇动画电影_____。

【答案】《大闹天宫》

【解析】动画片《大闹天宫》是新中国第一部长篇动画电影,分上下集。这部动画电影在造型、设景、用色等方面借鉴了古代绘画、庙堂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又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融入,塑造了家喻户晓的孙悟空这一形象,使其跃然于银幕,化无形为有形。《大闹天宫》标志着中国动画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风格,国外曾有评论称:“《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式的美术片所做不到的,即它完全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是动画片的真正杰作。”

5. _____年,第一部有声影片_____首次公映,预示中国电影走进有声时代。

【答案】1931;《歌女红牡丹》

6. 1930年,电影中_____与_____“电影皇帝”演唱的《寻兄词》是最早的中国电影歌曲。

【答案】《野草闲花》;阮玲玉;金焰

二、简答题

7. 样板戏电影创作中的三突出指的是什么?

【答案】(1)“三突出”是拍样板戏必须遵守的创作原则。它是由于会泳首次提出的,1968年5月23日,于会泳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文章《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塑造人物上要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在主要人物中突出最主要的中心人物。

(2)后来,姚文元把“三突出”的原则进一步概括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并把它上升为“无产阶级文艺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

(3)“三突出”原则,在样板戏电影的拍摄过程中,借助于各种电影手段,被推向极端,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电影语言。有人做了这样的总结归纳:敌远我近,敌暗我明,敌小我大,敌俯我仰,敌寒我暖。即在景别表现上,对敌人用远景,对英雄人物用近景; 在光的运用上,对敌人用暗光,对英雄人物用亮光; 在人物造型的比例上,敌人要显得渺小,英雄要显得高大; 在镜头角度上,对敌人要俯拍,对英雄人物要仰拍; 在色彩冷暖上,对敌人一般打蓝光,对英雄人物打红光。

8. 什么是中国五代电影导演?

【答案】20世纪中国导演的代际谱系既是自然生理年龄所组成的文化群体,也是社会时空所建构的精神集团,每一个代际导演都遭遇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处境,一份共同的生命体验使他们拥有相近的情感方式和表达方式。在不同话语背景中,他们面对不同的历史要求,追寻不同的艺术理想,塑造了不同的电影形象。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为:(1)第一代导演郑正秋创造了家庭言情剧模式,张石川则踏出了娱乐电影路径。代表作品有:《难夫难妻》(1913), 《孤儿救祖记》(1923). 《劳工之爱情》(1922), 《火烧红莲寺》(1928). 《歌女红牡丹》(1931), 《姊妹花》(1933)等,这些影片对中国电影诸种制作方式有开山作用,奠定了郑正秋和张石川的鼻祖地位。他们还创办了20世纪初中国一线电影制作工厂一一明星影片公司。

(2)第二代导演为蔡楚生、吴永刚、孙瑜、费穆、沈西冬、沈浮、袁牧之、桑弧。在1934至1949年间,他们创造了中国电影三四十年代电影的辉煌,代表作品有:社会写实片《神女》(1934), 《渔光曲》(1934), 《新女性》(1935), 《桃李劫》(1934), 《大路》(1934), 《马路天使》(1937), 《十字街头》(1937), 《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万家灯火》(1948), 《乌鸦与麻雀》(1949); 艺术电影《小城之春》(1948); 市民喜剧电影《假凤虚凰》(1947), 《哀乐中年》(1949). 《太太万岁》(1947)。这些电影催生了轰动一时的明星,如阮玲玉、黎莉莉、王人美、金焰、赵丹、周漩、白杨、石挥,并树立了联华、文华两大电影公司的中枢地位。

(3)第三代导演的典型人物有“北影四大帅”一一崔鬼、水华、成荫、凌子风和“南北二谢”一一谢晋、谢铁骊。他们在创作卜受到苏联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本土戏剧传统的影响。这批导演集中在新中国电影的三大生产基地(北影、上影、长影); 创造丁两次创作高峰(1959

年和1964年); 由三种背景的导演队伍(来自旧上海的老导演、来自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新中国培养的青年导演)组成。这一时期建立了完备的电影基地,创办了正规培养人才的电影学院,拍摄了数}部经典影片,对中国电影事业的推进功不可没,但此时期意识形态至上、艺术人员自由度不足、创作是单向度发展,而体现这一阶段特征的第三代导演在政治上游走于权力与权力之外,在艺术上遵命大于独创。

(4)第四代导演的主体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在1979年的创新浪潮中登上历史舞台,以电影本体论冲破中国电影创作中根深蒂固的戏剧影响。第四代导演的出现给电影界带来了一个以往未曾提及的名词:学院派。

①《小花》(黄健中,1979), 《城南旧事》(吴贻弓,1982), 《邻居》(郑洞天,1981), 《逆光》(丁荫楠,1982), 《小街》(杨延晋,1981), 《乡音》(胡柄榴,1983)等影片展示的“诗化结构”“散文结构”“串糖葫芦结构”“板块结构”“意识流结构”“复式结构”,打破了单一的起、承、转、合完整呈现的戏剧叙事模式,使中国银幕开始出现非政治化的情感影像。

②在反抗戏剧电影的过程中,第四代导演把“纪实”作为武器,记录社会变动。《人到中年》(王启民、孙羽,1982), 《野山》(颜学恕,1985), 《老井》(吴天明,1987), 《本命年》(谢飞,1989)等影片以尖锐的问题性和逼人的现实感震动影坛,并由此指称第四代电影特征。

③女导演成批涌现,如张暖忻的《青春祭》(1985)、陆小雅的《红衣少女》(1984)、黄蜀芹的《人·鬼·情》(1987)、史蜀君的《女大学生宿舍》01983)、王君正的《山林中的头一个女人》(1986)。在中国电影创作由一元走向多元的过程中,第四代导演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是名符其实的桥梁和阶梯。

(5)第五代导演指20世纪80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动荡的大漩涡中,有的下过乡、当过兵,经受过十年浩劫的磨难。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力求标新立异。

代表作品有《一个和八个》(张军钊,1983)和《黄土地》(陈凯歌,1984),宣告了新电影的来临。通过《盗马贼》(田壮壮,1985), 《黑炮事件》(黄建新,1985). 《绝响》(张泽鸣,1985), 《大阅兵》(陈凯歌,1986), 《孩子王》(陈凯歌,1987), 《红高粱》(张艺谋,1987)等片,第五代导演完成了自己的命名式。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其叙事段落、镜头修辞、机位选择、摄影机运动、意象创造展示出与旧电影截然不同的情致和风范,传达出当时文化界对民族内在精神的体察和普通民众对改造社会的迫切要求。第五代导演真正掀开了中国电影的世界之旅。《黄土地》《红高粱》《菊豆》《霸王别姬》等多部电影均在国际获奖。

9. 简述新时期关于电影本体的论争。

【答案】电影本体的论争是新时期对电影理论的研究和论争中一个对电影本体论的研究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