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河北科技大学影视学院710电影史[专业硕士]之中国电影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蔡楚生

【答案】蔡楚生(1906-1965),中国电影编剧、导演。蔡楚生导演的电影具有现实主义和民族化的艺术特色,从多侧面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代表作《渔光曲》(1934)不仅创造了当时中国影片卖座最高纪录,而且在1935年莫斯科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1947年他与郑君里联合导演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再次创造了国产影片的最高上座纪录。

2. 二十二大明星

【答案】1961年6月周总理提出“应该有我们自己的明星”后,在广泛收集民意的基础上,选出的22位电影明星:赵丹、谢添、土晓棠等。他们被定名为“新中国优秀电影演员”,俗称“二十二大明星”。这些明星的代表作有赵丹的《林则徐》,崔鬼的《宋景诗》,孙道临、张瑞芳和黄宗英联袂主演的《家》等。

3. 《青春祭》

【答案】1985年张暖忻执导的《青春祭》是散文式电影中的出色之作。影片主要反映的是人物的内心活动,把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行视听的影像化,影片纪实风格浓烈,但是又不仅仅停留在纪实的层面,而是融入了创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注重主观意义的挖掘,提出了创作者自己的思考:在傣乡这样清纯、平静、美丽的地方,青年一代悟到了应该勇敢地面对诚恳的爱情,懂得了真诚待人,明白了应该保持无私的奉献意识,学会了面对生活苦难的勇气。

4. 郑洞天和《邻居》

【答案】郑洞天是第四代电影人中的出色导演,他创作有《鸳鸯楼》《台湾往事》等作品。代表作《邻居》由郑洞天和徐谷明导演,1981年青年电影制片厂出品。影片以平实冷静的纪实形态,为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造拉开了大幕,印证了纪实美学电影的魅力,影响深远。

5. 《一个和八个》

【答案】广西电影制片厂1983年出品,导演张军钊,摄影张艺谋、肖风。《一个和八个》被认为打响了“第五代电影”的第一枪,宣告对传统电影价值观念、美学追求的反叛与背离。影片取材于郭小川的同名长诗,讲述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一位八路军指导员因叛徒诬陷蒙受冤屈,与八个罪犯关在一起,随时可能被处死; 但他不考虑个人生死,继续宣传抗日救国,使大多数罪犯

转变,最后投身于抗日洪流之中。影片一在主题确立、导演处理、声画造型、表演意识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尝试,将八名罪犯从陪衬地位推到主角地位,着力群像刻画; 以战争作为背景,突出战争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灵的撞击和关系的演变; 有意造成画面不平衡,构成内在的紧张感,用大反差的光线和黑白对比的版画式色彩表现人物雕塑般的力度与沉重感,以画面造型的力度和象征性震惊电影界。

6. 《邻居》

【答案】《邻居》为郑洞天和徐谷明导演。影片讲述一幢建工学院的单身宿舍楼中的邻居们在嘈杂拥挤不堪中生活的过程,以生活原生态去结构作品,再现生活的现实图景与人物内心世界。影片和传统戏剧式电影的方式形成不同,着力发挥生活状态视像与音响的还原,记载生活的本有面目。《邻居》所代表的纪实化倾向、实景拍摄、自然光效、生活化表演、长镜头手段对戏剧化电影的反拨,从结构方式、镜头语言、表演等多方面带来新气象,为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造拉开了大幕,印证了纪实美学电影的魅力,影响深远。

7. “十七年”电影

【答案】1949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期间生产的电影简称“十七年”电影。“十七年电影”是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形象记录。作为最大众化、最具影响力的艺术载体,电影除了体现艺术审美价值外,还在更大意义上被当作树立权威意识形态的工具,在政治与艺术的结合上,创立了一套充满政治激情的电影语言体系,具有独特的中国民族电影艺术风格。代表作品有《红色娘子军》《赵一曼》《战火中的青春》等。

8. 《狂流》

【答案】明星影片公司1933年出品,被称为“左翼电影”的“第一声”。编剧夏衍,导演程步高,胡蝶、龚稼农等当时明星公司影片最当红的演员担任主演。影片讲述在长江大水灾中一位小学教师与当地官宦抗争,带领乡民抢险的故事。夏衍写作《狂流》剧本时蹂入了导演程步高此前赴武汉拍摄的水灾纪录片,并第一次将摄影机运动、剪接方法化入了剧本当中。

二、简答题

9. 简述“三突出”原则。

【答案】“三突出”是“文革”期间的文艺指导理论。1968年上海音乐学院的于会咏在《文汇报》发表文章,将样板戏塑造人物的原则归纳概括为“三突出”。1969年在姚文元亲自改定的《红旗》杂志11月号一篇文章中正式规定了“三突出”原则:(1)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2)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3)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三突出”原则成为检测和衡量“样板戏”电影和其他“文革”电影创作的标准。

10.简述影戏理论的发展。

【答案】(1)“影戏”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人对电影的通用名称,从2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电影开始在艺术上逐步形成了一套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常称为中国电影传统或“影戏传统”。中国电影传统的形成与当时的戏剧有着直接的关系,并对以后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我们把这种传统称为“影戏”。“影戏”的创作风格是中国电影创作的初期主流。

(2)早期影戏理论不强调电影对现实的复制而是强调教化功能; 注重对情节和剧作水平的研究,认为电影剧本是电影的灵魂,以戏剧化的冲突原则为基础,把情节的曲折生动作为衡量电影叙事的标准; 常在善恶冲突中展开故事情节,以正义告终。

(3)20世纪30年代,电影创作在注重市民的欣赏趣味和剧作叙事的经验基础上,继承发展影戏传统,重视情节和戏剧冲突,同时也有一定的发展,就是在创作中更多表现鲜明的进步倾向和时代精神。

(4)20世纪40年代,进步电影的主流在对待电影的基本原则和力一法上继承了影戏的电影传统,进步的电影家把电影作为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和认识世界的工具,揭露丑恶的社会现实,教会人民仇恨。基于这种功能,叙事成为直接表现作品内涵的基本表意手段,是影片结构的核心,于是从社会政治功能出发,以叙事特别是戏剧化叙事为核心,成为一种叙事技巧。

(5)20世纪80年代,“影戏”作为一个史学概念或美学范畴,一时间成为中国电影美学和历史研究的热门话题。它努力探寻电影与戏剧携手或联姻的内在动因和历史渊源,探讨这种结合在中国电影早期本土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阐释由此而形成的中国电影美学形态和艺术传统的独特内涵,开阔犷中国电影史学的理论视野。

三、论述题

11.《一江春水向东流》代表的战后电影的成就和不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艺术成就:

①影片采取的是典型的戏剧式叙事结构,情节完整曲折,发展脉络、层次非常清晰。这种戏剧结构框架以线性结构为核心,与几条相对独立的情节线索的共同推进,形成了一种有高度艺术概括力的结构方式。

②影片没有时空的交叉跳跃,却并未忽视电影时空表现的巨大潜力。影片的人物刻画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尤其是张忠良这一人物,《一江春水向东流》把电影艺术技巧的运用与影片的内容表现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如不少视觉细节和蒙太奇结构原则的运用等都相当成功。

③《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代表的战后电影具有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大大提高了中国电影的创作水平,一改30年代电影那种摸索徘徊的局面,在戏剧式电影的道路上大步前进,是电影艺术技巧的运用与影片的内容表现成功结合的典范之作。

(2)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有时把注意力过于集中于影片的情节叙事,而对电影视听形象的更丰富的表现潜力的挖掘的注意力则显得不够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