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T06,地球科学导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目录
2017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T06,地球科学导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一) . 2 2017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T06,地球科学导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二) . 7 2017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T06,地球科学导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三) 10 2017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T06,地球科学导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四) 14 2017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T06,地球科学导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五) 18
一、简答题
1. 根据灾害预报的不同类型特征,谈谈灾害预报的根本困难何在。
【答案】预测一般指对灾害发生可能性的一种趋势估计,预报则需要对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大小三要素进行准确的界定。
(1)目前灾害的预报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①唯象预报
唯象预报是一种经验层次的预报。预报主要是根据自然灾害的演化和发展趋势,对其时间序列的周期性规律和空间分布的迁移特征进行背景估计。在这一基础上,作出灾害可能发生的经验判断。唯象预报的基本依据有:
a. 根据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报;
b. 根据历史事件的特点进行外推,是唯象预报经常使用的方法;
c. 根据自然灾害与天文现象的对应关系进行预报;
d. 根据自然灾害的前兆现象进行预报。
②理论预报
理论预报的出发点,是根据灾害的成因建立灾害发生机制的物理模型,并在对其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寻找灾害过程的严格数学关系和确定的物理对应标志。
③监测预报
a. 无论是经验预报还是理论预报,都离不开对灾害过程的动态观测。实时监测方法和以其为基础的预报系统理所当然地成为灾害预报的又一主力。各种现代化的监测手段包括航天遥感技术的投入应用,对灾害的预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b. 监测预报的不足
第一,怎样才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些异常是有用的前兆,涉及到经验和理论基础前提;
第二,如何区分真正的前兆异常和各类随机噪声,对监测手段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第二,监测的系统性和密度问题。
(2)按时间尺度划分的预报类型
①长期预报
对某一地区时间跨度在几年到几十年之间地震形势的预测(更长期者可称作超长期预测),主要回答在几十年至上百年内可能出现的最大地震震级和发生概率;
②中期预报是对几个月到几年内地震发展趋势,以及对长期预报提出的潜在地震危险区的进一步判断;
③短期预报的时间跨度一般为震前几天至几个月;
④临震预报的时间在几天到十几天内。
(3)灾害预报的困难
①地震过程的复杂性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产物,但是在地底下,地壳分布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人类知之甚少。缺乏对地震规律和地震机理的认识,大大限制了我们对地震的预测能力。
②地壳深部的不可入性
现在人类还不能把仪器设置到地下深部进行探源,限制了我们对地震过程的监测。无论从理论上、方法上还是技术上都有很大的难度。
③地震事例的小概率性
地震本身比较多,但是对于每一个地区来说是几百年一遇甚至是千年一遇,限制了我们对地震观测的资料积累,因为不同地区不一样。
2. 流水在地貌发育中的作用如何?
【答案】地表流水分为坡面流水、沟谷流水和河流三大类,在地貌的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坡面流水是雨水或冰雪融水在地表形成的薄层片流或细流,随地表起伏而流动,没有固定的流路,因呈面状而均匀地冲刷地表松散物质。如果植被稀疏、地表物质疏松、降水量多且强度大、坡面形态有利于加快径流流速和增多流水,坡面流水的侵蚀就强烈。坡面流水冲刷下来的物质或汇入沟谷与河流,是江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或在缓坡、坡麓和洼地堆积,成为坡积物。
(2)当坡面流水和细流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会自动汇集为线状集流,再进一步汇集成沟谷水流。沟谷流水比较集中,有较固定的流路,其侵蚀能力比坡面流水显著增强,是形成沟谷地貌的主要营力。
(3)沟谷进一步发展,或得到地下水补给,就形成有常流水的河谷,河谷中的常流水就是河流。沟谷流水和河流的侵蚀作用是线状的,表现为下蚀(下切)、旁蚀(侧蚀)与溯源侵蚀(向源侵蚀)二种。
①下蚀是指流水及其挟带的砂砾等对谷底的侵蚀,结果使谷底加深。
②旁蚀是对谷地两侧的侵蚀,结果是谷坡后退,谷底展宽。
③溯源侵蚀系指向源头的侵蚀,结果使谷地伸长。
下蚀、旁蚀和溯源侵蚀是同时进行、相互联系的,在塑造陆地地貌形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3. 分析21世纪中开发近地宇宙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根据中国国情哪此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答案】(1)开发近地宇宙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①可能性
在从人们向往着进入宇宙到现在,人们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就。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一系列的成就,充分说明开发近地宇宙的可能性。
②必要性
随着人们对于宇宙的逐步了解,人们充分意识到自己所在的地球是多么宝贵。为了发展,人们大量挥霍地球资源,已经是能源问题日益凸显。随着工业化进程,地球也已不堪重负。所以,这也到了人们该思考未来的时候。是否有合适的星球可以取代地球适宜人类居住使开发近地宇宙变得必要。同时,人们对于宇宙的了解逐渐加多,也意识到自己对于一些宇宙灾难无能为力,若
是有天地球遭受灭顶之灾,是否可以在此之前迁移到别的星球也使得开发近地宇宙变得迫在眉睫。
(2)中国开发近地宇宙的准则
在开发近地宇宙的过程中,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对于近地宇宙的开发,一盲走在世界的前列。对干保护人类生存而探索宇宙的责任,中国责无旁贷。但也有一此国家开发近地宇宙秉持着唯利是图的想法,为了称霸,为了资源。中国一直以和平发展为目标。所以,在宇宙军备竞赛或是攫取资源的方面,不能投入过多精力。
4. 何谓大气环流? 从成因分析全球行星风带和气压带的分布,它们对气候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答案】(1)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
(2)气压带的分布:
①赤道附近终年受热,温度高,空气膨胀上升,到高空向外流散,导致气柱质量减少,低空形成低压区,称为赤道低压带。
②两极地区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积聚在低空,而高空伴有空气辐合,导致气柱质量增加,在低空形成高压区,称为极地高压带。
③从赤道上空流向两极地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逐渐流向趋于纬线方向,阻滞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向高纬流动,空气质量增加,形成高压带,称为副热带高压带。
④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高压带之间是一个相对低压带,称为副极地低压带。这样就形成了全球的7个低空纬线方向气压带。
(3)全球行星风带的分布:不考虑海陆和地形的影响,地面盛行风的全球性形式称为行星风系。全球地面行星风系主要包括三个盛行风带:
①信风带
由于南北纬30°~35°附近副热带高压和赤道低压之问存在气压梯度,从副热带高压辐散的一部分气流便流向赤道,因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北半球形成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其位置、范围和强度随副热带高压带作比较规律的季节性变化。
②西风带
南北纬35°~60°之间,因副热带高压与副极地低压之间存在气压梯度,从副热带高压辐散的气流一部分流向高纬度,因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变成偏西方向即西风。在北半球地面风是西南风,而南半球是西北风。
③极地东风带
自极地高压向外辐散的气流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变成偏东风,故称极地东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