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721土地利用规划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怎样进行自然保护区的规划?

【答案】进行自然保护区的规划步骤主要有以下几点:

(1)明确保护的主要目标,确立保护的对象以及自然保护区选择,具体地讲,选择自然保护区的条件有:

①冲、同自然地带的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综合体。

②中国特有的或世界性的国家一类保护珍稀或濒危生物物种和生物群落的重要生存繁殖地区。

③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自然历史遗迹,如地质剖面、冰川、熔岩、温泉、化石产地和重要的水源地等。

④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而需要加以保护的地区。

⑤在利用与保护自然方面具有传统的成功经验的地区,这些地区往往不仅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或观赏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2)确定自然保护区的范围

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大小要根据己确定的保护对象与目标来确定。要考虑到保护区的面积效应(保护物种的数量与其面积大小成正比关系)、隔离效应(要考虑保护区与非保护区之间的距离关系)、平衡效应(要考虑维护平衡时物种的最大数量或维护物种的自下而上繁衍不致灭绝)、递减效应(要考虑对保护区物种数量递减过程的监测和延缓措施的需要)。

(3)划分自然保护区的结构

①核心区:在此区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受到绝对的保护,禁止一切人类的干扰活动或有限度地进行以保护核心区质量为目的,或无替代场所的科研活动;

②缓冲区:围绕核心区,保护与核心区在生物、生态、景观上的一致性,可进行以资源保护为目的的科学活动,以恢复原始景观为目的的生态工程,可以有限度地进行观赏型旅游和资源采集活动;

③实验区:保存与核心区和缓冲区的一致性,在此区允许进行一些科研和人类经济活动以协调当地居民、保护区及研究人员的关系。

(4)确定保护区等级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首先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在何地建立何等级别的保护区。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确定保护区建立的科学性。

(5)制定保护措施和保护制度

为了有效地对保护区实行管理,切实对保护对象实行保护,要制定一系列的保护措施、管理制度和法规,以达到预期的保护目标。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土地利用方向

土地利用方向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应遵循的土地利用基本方针及任务。确定依据主要包括:区域内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状况; 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和布局要求; 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状况。

(2)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确定各业用地指标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根据系统论的综合性原则,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供给量的约束下,协调各部门、各类用地的需求,实现土地资源总供给与总需求间的平衡,并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划定土地利用区,编定土地用途,确定各用地区的土地利用管制规则

土地分区是按照土地属性的区域差异性与整体性所划分的用地区,即以土地本身所能提供利用的适宜性质为基础,结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需要,为规划土地基本(主导)用途所作的分区。

(4)制定实现规划目标的行动路线、方案和政策措施

根据规划方案,参照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制定切实可行的法规、行政、经济和技术措施等,以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包括完善市场机制的制度创新、信息引导、经济激励和约束措施以及强制性的征地和土地用途管制分区等。

3. 简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

【答案】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包括行政区域范围,总土地面积,总人口与人口密度,农业与非农业人口; 地形特点与土地类型,水源与交通条件; 主要经济部门与经济发展水平; 人均收入水平,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商品化程度; 土地资源特点与优势等。

(2)土地利用历史变化趋势主要是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人口和土地的变化情况、基本经验和教训,以及今后土地利用发展变化趋势。

(3)土地资源数量分析

包括已利用土地如耕地、园地、牧草地、交通用地、水域等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数量及其占规划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其次,掌握各种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和不同坡度等自然状况下的土地资源的数量。

(4)土地资源结构分析

土地资源结构是在一定地域内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类型组合的空间格局。对土地资源结构,或对土地资源组合进行分析,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土地资源系统内的组分结构分析,二是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三大系统的组分结构分析。

(5)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利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资料,通过对历年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比较,重点分析:耕地面积的变化状况、变化规律及其产生变化的原因; 城镇村及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等非农建设用地的变化状况、变化规律及其占用农用地的情况; 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状况; 其他地类的变化状况及其变化规律等。

(6)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利用有关基础数据资料,通过计算获得相关的分析评价指标数据,如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复种指数、森林覆盖率、水十流失面积指数、土地沙化面积指数、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或产值等。

(7)土地潜力分析

利用有关基础数据资料,通过计算获得相关的分析评价指标数据,如高中低产田的比重、后备土地资源的数量及其比重、人均后备土地资源数量等。

4. 土地开发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基木原则?

【答案】土地开发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公众主体原则

政府应该放权,为公众参与提供可能性,政府把某些原来由政府包办的社会功能“交还”社会,让公众真正成为规划决策和规划实施的主体,政府部门主要发挥引导和协调功能。

(2)互动性与持续性原则

互动性与持续性原则是指通过公众的持续参与,形成公众参与过程中信息的提出一一反馈一一再提出的循环互动机制。

(3)代表性原则

代表性主要表现在公众主体的代表性和参与内容的代表性两个方面。公众可以是社会各个层面的,应当根据规划的具体性质来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公众参与规划的编制。并决定公众参与的内容是否为全程的、多方位的参与。

(4)针对相关性原则

由于规划对区域的经济、社会、生态、景观等方面都会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此,把相关的内容向公众做详略适当的公告或介绍,使公众能很快了解区域规划的整个情况,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意见。

(5)可操作性原则

方法上的可操作性。即公众参与的方式选择要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确定访谈、发放调查表还是召开会议等。

5. 谈谈你对土地利用分区方案的构建。

【答案】构建土地利用分区方案的过程如下:

(1)分区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