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Z0212课程与教学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学评价
【答案】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课程评价。
二、简答题
2. 简要评价斯太克外貌模式。
【答案】对斯太克的外貌模式的评价:
(1)其优越之处在于:
①斯太克的外貌模式,是在泰勒评价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对三个因素的分析,提醒人们注意到影响教学结果的其他因素,拓宽了评价的视野,也使人认识到影响课程开发的先在因素。
②他的描述矩阵和判断矩阵,使得判断建立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且两种判断标准也使得评价对课程计划各部分的价值有更为明晰的判断。
(2)其局限性在于外貌模式仍没有脱离泰勒评价模式的窠臼,其在根本取向上仍是控制为主。
3. 什么是“非事件的”课程? 是由谁提出的? 有何弊端?
【答案】概念原理的知识和过程方法的知识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所以课程选择就不能把二者人为割裂开来。但人们在进行课程选择的时候常常是从某些学科领域中裁剪出某些现成的结论,再进行加工改造,最后编成分门别类的教材,却排除了研究过程的知识。所以,学生所接触到的是一些看似确定不疑的、不存在任何对立与冲突的“客观真理”。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阿普尔称这种排除了过程、排除了事件和冲突的课程为“非事件的”课程。会导致学生的理智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得不到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是对学生个性的控制与压抑。
4. 为什么说“学术中心课程”是课程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答案】学术中心课程是课程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原因有以下几点:
(1)信息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知识的激増与速衰,对信息的良好的敏感性和发达的加工处理能力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使人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并能引导信息社会健全发展成为现代课程改革的重大使命。而学术中心课程以学科结构为核心构筑现代课程体系,使纷繁复杂的知识信息得以简化、统整和完善,创造了现代化课程的一个范例。如今,“结构”、“学科结构”这些概念已成为教育工作者最熟悉、最常用的概念之一。
(2)学术中心课程把课程开发的基点落在专门化的学术领域,因此,它属于广义的学科课程的范畴。但是,学术中心课程不仅尊重了学术逻辑,而且积极吸收了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所倡导的经验课程的积极因素——发展人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探究精神,这样,学术中心课程就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价值观,这就使学科课程发展到新的阶段。
5. 说明“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的四个分离的、有顺序的步骤。
【答案】这四个步骤是:
(1)研究,通过研究确立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是课程变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指导原则;
(2)开发,将研究发现的基本原理运用于课程资料的开发过程中,由此获得新课程;
(3)传播,将研究开发出的新课程系统传播给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供其使用;
(4)采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使用新课程并将新课程整合于学校课程之中。
6. 杜威倡导并实施的经验课程形态是什么? 并请简述其内涵和特点。
【答案】杜威倡导的经验课程的形态是“主动作业”。这是着眼于儿童经验的发展而对社会生活中的典型职业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而获得的各种活动方式。主动作业具有三个特点:
(1)它适合儿童经验生长的要求。主动作业不仅使儿童获得手工的技能和技艺的效率,更主要的是获得智力的、道德的和审美的品质。
(2)它源于社会生活,充满了具有社会性质的事实和原理,可以代表社会的情境。主动作业使学校的整个精神得到新生。它使学校有可能与生活联系,成为儿童生长的地方。
(3)它作为科学地理解自然的原料和过程的活动中心,可以不断指向科学的逻辑经验的发展。
7. 简述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的内涵。
【答案】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试图把行为主义心理学与教学技术整合起来,把教学设计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先进技术的基础之上。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的基本理路是开发一种教学程序系统,以准确分析学习者的行为表现,确定要达到的行为目标,设计教学以达到预先确定的具体学习结果。这种理论还吸收了自动控制理论和系统论的因素,把教学视为各构成因素、流程和信息控制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
三、论述题
8. 试述如何选择学习者的经验作为课程内容。
【答案】选择学习者的经验作为课程内容要确立以下观念:
(1)学习者是主体,学习者经验的选择过程即是尊重并提升学习者的个性差异的过程。每一个学习者不论其知识多寡、能力大小,都有其独立人格与尊严,都有其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都是一个主体,都应当平等地受到尊重。因此,选择学习者的经验必须以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差异为
前提,由此形成的课程就是人性化的课程。学习者经验的选择过程本质上是每一个学习者的自我选择的过程,教育者的使命是为学习者的自我选择创设情境、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当学习者需要的时候提供必要指导。
(2)学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当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确立起来之后,他就不是别人为他准备好的课程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他自己的课程的主动开发者、他自己的课程的主体。课程绝不是教材这一个因素,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有机体,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70年代末以后,当课程研究由“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理解范式”以后,学习者作为课程主体的地位就被确立起来,这时学习者主要不是接受别人提供的现成的课程,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标,与教师、与其他学习者一道创生,开发自己的课程。
(3)学习者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学习者在班级与学校交往中、在日常生活中都在不断地创造着自己的个人知识和同伴文化,这些个人知识和同伴文化在学习者人格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丝毫不亚于所接受的学科知识与文化。学科知识与文化必须经过学习者的选择、认同,以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个人经验为核心得到整合。
(4)学习者创造着社会生活经验。社会生活经验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它是不同文化群体、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儿童与成人)在持续的交往中所形成的。因此,社会生活经验中熔铸了儿童的精神与智慧。学习者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主体地位,是社会生活经验的创造者之一。儿童当然要向成人的成熟经验学习,但成人的经验只有经过儿童的选择、认同和再创造的过程,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社会化的进程,否则只会给儿童的发展带来悲剧。
9. 试述课程研究的一般发展趋势。
【答案】课程研究的发展趋势:
(1)课程研究内容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
①反思课程研究的发展历程,一直把“怎样科学有效地开发课程”作为课程研究的主要问题。这种研究取向把课程视为“学校材料”,课程研究即探究“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的理性化的程序。
②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内容的取向发生了重要转变, 开始由研究课程开发为主转向以研究“如何理解课程”为主。”这种研究取向把课程视为
“符号表征”,课程研究的目的是. “理解”课程“符号”所负载的价值现。这是一种“理解”取向的课程研
究。
③当今的课程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课程开发的程序的论争,而是将课程置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种族等背景上来理解,联系个人深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体验而寻找课程的意义。由“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理解范式;无疑是课程研究领域的深化与升华。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存在内在的统一性,那么课程研究内容的未来方向应当指向于“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