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Z0212课程与教学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最近发展区

【答案】最近发展区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研究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提出的一个理论。维果斯基提出,至少应该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发展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智力任务;第二种发展水平维果斯基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它说明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在成熟的过程中正在进行的东西。这一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某一问题,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其次,维果斯基强调指出,教育活动应立足于不断地将其“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的发展水平,使全部教育和教学工作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二、简答题

2.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将课程与教学的评价分为哪些类型?

【答案】课程与教学的评价,常见的分类有:

(1)以评价的作用性质为准,把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2)以评价与预定目标的关系为准,把评价分为目标本位评价和目标游离评价;

(3)以评价关注的焦点为准,把评价分为效果评价与内在评价;

(4)以参与评价的人员是否是课程设计的参加者为准,把评价分为内部人员评价与外部人员评价;

(5)以评价使用的方法为准,把评价分为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

3. 简要说明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关系。

【答案】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关系:

(1)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①课程实施在内涵上所涉及的范围要比教学宽广。可以说课程实施涉及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变化以及对教育系统提供支持的社会系统的相应变化。而教学是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行为,这与课程实施相比在范围上狭窄。

②课程实施与教学分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对二者进行研究的侧重点有别。课程实施的研究主要探讨对课程变革计划的实施程度,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变革计划与实践情境的相互适应机制,教师与学生创生课程的过程等等。而教学研究则主要探讨教师的“教授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及二者之间的互动机制。

(2)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内在的统一性、联系性主要表现在:

①课程实施内在地整合了教学,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和基本途径。

②课程实施研究与教学研究具有内在的互补性。教学研究有助于理解课程实施过程的内在机制;课程实施研究则有助于理解教学的本质,从而为教学设计过程提供新的视野。

4. 中国课程教材改革应朝怎样的方向努力?

【答案】中国课程教材改革应努力的方向是:

(1)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要逐步与国际接轨。像国际化时代的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大众主义”时代教育民主与教育公平的理念、信息化时代的“主体教育现”都应引起我国课程改革的关注。

(2)课程改革要有充分的理论上与组织上的准备。要提高课程改革科学化水平与科技含量,并在充分论证

的基础上开展课程改革。

(3)课程改革要充分调动中央、地方、学校的积极性,谋求“国家课程开发”、“地区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

(4)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应参与课程改革的每一过程,包括国家课程的规划过程。

(5)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既体现我国特色,又尽可能与国际接轨,充分汲取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先进科研成果。

5. 为什么赫尔巴特认为统觉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答案】赫尔巴特认为,“统觉”是新观念为已经存在于意识中的旧观念所同化或吸收的过程。新观念从作为感知的对象,到成为意识中的表象的过程,就是统觉的过程。任何观念的取得都是统觉的过程。通过统觉过程,个别的观念可以逐渐融合为观念体系。因此,他认为统觉是观念间交互作用的机制,能否把握这个机制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6. 表现性目标的涵义与取向是什么?

【答案】(1)表现性目标的涵义:“表现性目标”是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提出的一种目标取向。他区分了课程计划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教育目标:“教学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教学性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现成的文化工具。它是在课程计划中预先规定好的,这种规定明确指出了学生在完成一项或几项学习活动后,所应习得的具体行为,如技能、知识条目等;而“表现性目标”则是指每一个学生个体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2)表现性目标的取向:表现性目标本质上是对“解放理性”的追求。它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指向于人的自由与解放。

7. 加涅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类,其中的“理智技能”与“认知策略”这两种学习结果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案】认知策略的性质与理智技能不同,理智技能指向学生的外环境,使学生有效处理“外部的”文字、数字、图表、符号等,而认知策略则是在学生处理环境事件过程中控制、调节自己

“内部的”状态,使之维持一定的方向和强度。所以,认知策略就是学习者控制学习过程的各种方法。但是,学生能否解决问题,既取决于是否掌握有关的规则,即取决于理智技能,也取决于学生控制自己内部思维过程的策略。理智技能与认知策略往往是同一学习过程的两个方面,学生在学习理智技能的同时,也形成了调节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方式。因此,脱离了具体内容的学习,就既不可能习得也不可能运用认知策略。

三、论述题

8. 从影响课程实施的基本因素看我国当前课程变革中存在的问题。

【答案】(1)影响课程实施的基本因素

根据富兰等人的分析框架,可把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分为四类:课程变革的特征、学区的特征、学校的特征以及外部环境的特征。

①课程变革的特征

特定的课程变革的特征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基本因素,属于这方面的因素包括:

a. 课程变革的需要和适切性。适切性是指课程实施者所意识到的需要。课程实施者对课程变革的需要越大, 课程实施的程度也就越大。

b. 课程变革目标与意义的清晰性。清晰性是指课程变革计划的应用者对课程变革的目标与意义的理解程度。对课程变革的目标与意义的理解程度越大,课程实施的程度也就越大。

c. 课程变革的复杂性。复杂性是指课程实施者所需要的课程变革的难度以及变革的程度。适合实践者所需要的课程变革的复杂性越大,课程实施的程度越大。

d. 课程变革计划的质量与实用性。质量和实用性是指课程变革计划所要求的、所提供的课程资料的质量和

可利用性。课程变革计划的质量与实用性越高,课程实施的程度也越大。

①学区的特征

学校所在的行政区域即“学区”,学区的特征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又一重要因素,这类因素包括:

a. 学区从事课程变革的历史传统。一个学区先前从事课程变革的历史越久远、越积极,对一项新的课程变革计划的实施程度也就越大;反之,实施一项新的课程变革计划则困难重重。

b. 学区对课程计划的采用过程。学区对一项课程变革所做出的人与物的规划质量越高,就越能适应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需要,对该课程变革的实施程度也就越大。

c. 学区对课程变革的行政支持。学区对课程变革的“真正的”行政支持越大,课程实施的程度也就越大;当学区的组织管理与课程变革的要求不一致的时候,就会阻碍课程变革计划的实施。

d. 课程变革人员的发展水平与对变革的参与程度。课程变革人员的发展水平越高、对变革的参与程度越大,课程实施的程度也就越大。

e. 课程变革的时间表与评价体制。根据对课程实施的理解而对课程变革事件的时间安排越合理,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对课程变革的评价信息与学校或班级变革课程的需要的联系越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