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华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之课程与教学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皮格马利翁效应

【答案】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做“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或“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皮格马利翁效应让人们看到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对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示。

二、简答题

2. 为什么说情境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必然要求?

【答案】情境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必然要求的理由如下:

(1)通过教学过程,每一个主体对知识获得自己的理解、建构出自己的意义,这要求为每一个主体提供主动作用的空间和机会。

(2)每一个主体在此过程中都能基于其经验背景选择出自己的“真实性任务”,这必然要求教学提供对每一个主体都开放的、充满选择机会的情境。

3. 按照杜威的理论,怎样才能真正使儿童与学科统一起来?

【答案】要真正使儿童与学科统一起来,就必须建立“经验课程”,使课程把儿童的心理的经验与学科中所包含的逻辑的经验统一起来。而要实现这种统一,就需要把各门学科的教材和各个知识分支恢复到它由以抽象出来的原来的经验,这个过程就是教材的心理化。心理化了的教材就变成儿童的教材,逻辑的经验就变成儿童直接的和个人的经验,从而可以和儿童既有的经验进行相互作用。教师的使命就是把学科教材解释为儿童的生活经验,并指导儿童的经验不断生长,从而最终使儿童的经验达到学科教材所包含的成熟的逻辑经验的水平。

4. 按照泰勒的观点,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是什么?

【答案】关于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泰勒认为有三个:

(1)第一个标准是“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重复主要的课程要素”;

(2)第二个标准是“序列性”,它强调使每一后续经验建立在先前经验的基础的同时又对有关问题进行更广泛、更深入探讨的重要性;第

(3)第三个标准是“整合性”,它是指“课程经验之间的横向联系”。泰勒认为学习经验的组织应该帮助学生日益获得统一的观点,并将其行为与所接触的课程要素统一起来。这样,就需要对学习经验进行整合。

5. 简述“环境教育课程”的产生背景和典型的组织模式。

【答案】“环境教育课程”产生的直接社会背景是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

目前,“环境教育课程”有两种典型的组织模式,即“多学科模式”和“学科际模式”。“多学科模式”是将环境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渗透于各学科之中,各学科将环境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作为彼此间的关联核心。这种环境教育课程模式中,学科的整合程度不高。“学科际模式”是打破或超越各学科的界限,以环境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将各有关内容重新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一门新的“环境教育课程”。这种模式真正实现了学科的整合。

6. 简述“泰勒原理”的实质。

【答案】“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也称“技术理性”)的追求。“技术兴趣”是通过符合规律(规则)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它指向于对环境的控制和管理,其核心是“控制”。“泰勒原理”力图有效控制课程开发过程,使课程开发过程成为一种理性化、科学化的过程,为课程开发提供一种普适性的程序,可见,其“技术兴趣”的追求是显见的。

7. 简要说明目标取向的评价的理论基础及其缺陷。

【答案】(1)目标取向的评价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它以“自然科学范式”为其理论基础。因而这种评价取向的基本方法论就是“量的研究”方法。

(2)这种评价取向的缺陷在于忽略了人的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对于人的高级心理过程而言它的作甩非常有限。这种评价取向的最大缺陷是把人客体化了、简单化了,它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全了,唯独忽略了人本身。

三、论述题

8. 试述批判课程论者的隐性课程观。

【答案】批判课程论者的隐性课程观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1)“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美国著名的激进主义教育学者鲍尔斯和金蒂斯确立了著名的“经济再生产理论”。该理论认为,学校不仅“再生产”了劳动的社会分工,而且“再生产”了更广泛的社会阶层结构。阐明学校和工作场所之间结构的和意识形态之联系的关键理论构造便是隐性课程的理念。隐性课程是指那些包含着特殊信息的班级社会关系,这些特殊信息使维持资本主义逻辑和合理性的特殊的价值观、社会规则观、权威观和劳动观得以合法化。

(2)“抵制性的隐性课程”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学家阿普尔等人确立的。阿普尔首先把隐性课程界定为学校暗默地、高效地灌输给学生的“被合法化了的”文化、价值和规范,它是发挥着“霸权”功能的日常意义体系。阿普尔认为课程已经变成了各派政治势力竞相袭击的“政治足球”,教育因而成为制造差异和不平等的工具。隐性课程的研究就在于揭示隐含于学校教育和课程中的

阶级、性别和种族不平等的产生机制。

9. 试述美国的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前三代评价批判及我国现存的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

【答案】美国的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前三代评价批判及我国现存的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有:

(1)美国的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前三代评价批判如下:

①“管理主义的倾向”。古巴和林肯认为,在前三代评价活动和评价理论中,教育管理者与评价者之间的传统关系很少受到挑战,事实上,管理者总是通过提供资助控制着评价,决定着评价的范围和任务,决定着评价的对象。这种关系在实际活动中常常造成不合理的后果。

②“忽视价值的多元性”。近20年来,人们终于逐渐意识到“社会在根本上是价值多元化的”。由于价值多元性的存在,人们常常要问,“这一教育评价是谁作的?”“为谁作的评价? ”由此,受到伤害的被评价者就会采取不合作态度,“客观的”评价结果也就难以被具有其他文化背景和其他价值观念的人接受。于是,希望通过评价来改进课程、教学、教育的期望也就落空了。

③“过分依赖科学范式”。对评价者来说,他们有充分的理由像其他社会科学工作者那样,积极采用和模仿自然科学中的实证探究方法。但是,他们必须面对这样的问题:以“科学是纯粹价值中立的”说法逃避评价者的道德职责,寻求评价的客观性、中立性是有害无益的;过分依赖实证科学范式,使评价过于依赖“数的测量”而忽视“质”的探究;过分依赖实证科学范式,使评价者忘记了“科学方法”、“实证技术”只是人类认识、评价事物的一类方法,而远不是全部;在过去几十年中,正是实证科学的范式一直在“强化和支持着管理主义”。

(2)我国现存的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有:

①在我国,多年来由于国家办教育,教育目的和目标的确定、课程的开发和编制等,都是国家有关部门以集权的形式统一进行的,缺乏正式评价机构和体系。

②考试的形式,仍没有突破泰勒在60年前就批评过的回忆式纸笔测验的模式,它“无法客观地评定旨在帮助学生学习的各种学程设计中的进展情况”。

③未经过合理性论证的分数,却被作为对学生分等划类的依据,甚至“一分定终身”,这种评价方式成了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一种紧张源。

④在以上三点的基础上,也可根据个人的实际经验发表个人见解。

10.简述“泰勒原理”的贡献与局限。

【答案】泰勒原理的贡献在于,它对目标的强调在世界各国课程领域发生了巨大影响,20世纪50~60年代曾一度成为课程开发的唯一“科学”模式。从《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出版至今近50年来,泰勒原理一直被作为课程探讨入门的基本框架,奠定了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围。它综合了当时有影响的教育学流派和思想的各种主张,囊括了课程开发的诸种重要因素,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模式。且该模式简洁明了、易于理解把握。

其局限在于,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的一个非常理性的框架”,它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科学至上的印记。对于课程编制的四个基本问题,泰勒原理并不予以回答,它只是“对可藉以回答这些问题的程序作了阐释”,我们甚至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用不同的课程理念来填充这个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