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变态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双相心境障碍

【答案】(1)双相障碍的定义

双相障碍是一种既有躁狂发作又可能有抑郁发作的疾病。在典型的病例中,双相障碍病人会先出现躁狂发作,下一次发作可以表现其他形式。

(2)双相心境障碍的类型

在DSM 诊断系统中,双相障碍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①Ⅰ型双相型障碍

Ⅰ型双相障碍至少要有一次轻躁狂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但无抑郁发作的历史。

②Ⅱ型双相型障碍

Ⅱ型双相障碍至少要有一次抑郁发作和至少一次轻躁狂发作,但从未有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因此,Ⅰ型双相型障碍一定有躁狂发作,Ⅱ型双相型障碍一定无躁狂发作。

(3)双相心境障碍的诊断

只有躁狂发作、没有抑郁发作的情况在DSM 系统也被诊断为双相障碍。要诊断躁狂发作,其症状必须持续至少一周(或更短时间,只要达到必须住院的程度),并且已经严重地影响了病人的社会功能。而在CCMD 系统中,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均出现过的情况才可诊断为双相障碍。

2. 变态心理学的定义

【答案】变态心理学(abnormalpsychology ), 又译异常心理学,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对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学科。

3. 惊恐障碍

【答案】惊恐发作是突然、短暂而极度恐惧的一种状态,并通常伴有一些躯体症状和灾难临头的想法,如心跳加快、眩晕、出汗、失去控制感等。不少人都曾经历偶尔的惊恐发作,尤其面临强烈的应激时容易发生,但大多数不会对个体的生活造成影响。若惊恐发作反复出现或个体担心惊恐发作,并对其生活造成干扰,这些人可能患了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简称惊恐症,是指以反复出现的惊恐发作为原发的和主要临床特征,并伴有持续地

担心再次发作或发生严重后果的一种焦虑障碍。

4. 神经性厌食症

【答案】英国的内科医生RichardMorton 首次对神经性厌食症症状进行全面描述。1694年他第一次描述了神经性厌食症的症状,并称之为“神经性消耗”。此后的200年中几乎没有任何研究进展。

19世纪后,人们对该病的兴趣达到一个高峰,并发现这类障碍有某些心理学特点。19世纪70出现了“厌食”这一术语,并将其作为一种心理障碍,归于癔病的一个亚型,这种观点的提出常被作为对该病认识的开端。

在1914年后一度把该病作为原发性垂体功能障碍。直到30年代,才逐渐把神经性厌食症又作为心因性障碍重提。

20世纪30年代,有些学者注意到病人怕胖怕增重、对体形极为关注、极度清瘦等是该病的主要特征,并对患者的心理特征进行了分析。

20世纪40年代后,神经性厌食症逐渐从癔病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疾病单元。

5. 森田疗法

【答案】20世纪20年代初,森田正马在日本创立森田疗法。森田疗法及其理论并不是针对所有的心理障碍,它主要解释了所谓“神经质症”的产生和发展,并提出针对“神经质症”的治疗方案。森田疗法认为神经质症的形成,是因为本来存在着的疑病素质,在偶然事件的诱因之下,通过精神交互作用而形成神经质症状。造成神经质症状的根本原因在于想以主观愿望控制客观现实,从而引起精神拮抗作用加强所导致的。他将神经质症划分为普通神经质、强迫观念症和发作性神经质三种类型。

(1)疑病素质与适应不安

①疑病素质

森田正马认为神经质症的出现是以疑病素质为基础的。疑病素质,是一种精神上的倾向性,有内向和外向之分。按森田正马的理论,富于内省,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是一种人类本性生存欲的表现。正常的生存欲有着积极的意义,但过强的生存欲伴随着对死亡的过度恐惧。为了排除这种“病态的”现象,个体对外界的关注开始下降,精神活动完全向内,陷入精神的内部冲突之中,导致神经质症状的产生。

②适应不安

森田正马的学生高良武久提出了“适应不安”。适应不安是指为能否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自身的心身状况能否适应外界环境这样的问题而烦恼。处于青春期的人和较为内向的人容易出现适应不安。高良武久认为,适应不安所伴随的不安、担心、痛苦等心理虽然让人不快,但是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机制。如果人

们试图否认这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这必然造成精神内部冲突,最终形成神经质症状。

(2). 精神交互作用

精神交互作用是指因某种感觉,偶尔引起对它的注意集中和指向,那么,这种感觉就会变得敏锐起来,这一敏锐的感觉反过来吸引更多的注意,这样一来,感觉与注意彼此促进,交互作用,致使该感觉越发强大起来。精神交互作用解释了神经质症状发展的过程。

(3). 精神拮抗与思想矛盾

神经质症的症状给神经质症患者带来苦恼的根源与思想矛盾造成的精神拮抗作用的加强有关。人的精神活动有一种对应和调节的现象,这种现象类似于人体中作用相反、彼此制约、相互调节的拮抗肌的作用,被称为精神拮抗作用。具体表现为:当一种心理出现时,常常有另一种与之相反的心理出现。森田疗法认为产生精神冲突、苦恼的根源在于希望客观事物按照自身的主观愿望产生某种变化。对于恐怖、不安、苦恼等令人厌恶的情绪,神经质症患者总想用“理应如此”“必须这样”的思想愿望试图避免和消除这些情感,这是不可能的,因而产生思想矛盾,造成神经质症状。

6.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答案】反社会人格障碍者最突出的特征是经常发生违反社会法律和规范的行为,其表现为工作不良,婚姻不良,酒精与药物滥用,情感肤浅、无情、自我中心,不诚实、欺骗、作弄他人,冲动性、攻击性及法律问题等。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比率在0.05%〜2%之间,男性多于女性。反社会人格经常伴发药物滥用、酒精中毒,与酒精中毒共病机会尤其多。

反社会人格障碍,曾有若干个名称,如“悖德狂”、“自我病态”、“社会病态”和“精神病态”,其中主要的两个名词是“精神病态”和“反社会人格障碍”,但在这两者之间有显著的差异:

①按照对病人进行精神病态诊断的检核表,临床医生可以通过与病人访谈、结合与其相关的其他人的反映和情境材料(如监狱纪录)给病人打分,高分意味着精神病态。检核表的项目包括:能说会道/外表迷人;认为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人物;易感到厌倦/需要刺激;病理性撒谎;控制/操纵;缺乏自我反省能力;情感淡漠;缺乏同情心;寄生的生活方式;缺乏行为控制能力;性关系混乱;有早年品行问题;缺少现实的长远计划;易冲动;缺乏责任感;不能对行为负责;多次的婚姻关系;少年时期行为不良;犯罪方式的多样性等。

②检核表与反社会人格的诊断标准相比较有部分标准是一致的。DSM 的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判断标准中是由病人自己报告多年以前的生活事件的,可能不真实。因此,精神病态的概念在进行诊断时似乎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7.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

【答案】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经历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境后而引起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在。其特点是时过境迁后的痛苦体验仍然驱之不去,持续回避与事件有关的刺激,并长期处于警觉焦虑状态。

患者经历过一次极为严重的精神创伤,这类事件几乎能使每个人产生巨大的痛苦,如天灾人祸、战争、严重事故等,患者可以是直接受害者,也可以是可怕场面的目击者或幸存者。通常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