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766心理学综合之人格心理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积极情绪

【答案】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积极情绪有拓宽人们瞬间的认知和行为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消极情绪则正好相反。

2. 创造性

【答案】(1)含义

创造性是指与能产生具有独特性、新颖性和价值性成果行为有关的人格特性。一般认为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故也称为创造力。

(2)表现形式

创造性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发明,二是发现。

(3)构成

创造性由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过程和创造性活动三部分组成。在创造性的组成部分中,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

3. 情境论

【答案】解释人格形成及其发展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C. 坎贝尔、安贾尔和莫雷诺等。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人类学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强调家庭及个人经历对人格的作用。这一理论认为,人格的一切方面均取决于周围的事物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个人的行为特质与依赖生物性的个体独特性一样,也在同样充分的程度上依赖情境的独特性。10. 印刻效应答:印刻效应是由动物习性学家洛伦兹发现的一种现象,即幼鹅一旦孵出,将追随它们首次看到的活动物体,虽然这一物体通常是它们的母亲,但也可能是人或其他无生命的物体。

4. 俄狄浦斯情结

【答案】俄狄浦斯情结译为“恋母情结”,亦称“普遍情结”。精神分析理论术语。男孩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恋母斥父欲望。弗洛伊德援引自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子俄狄浦斯违反意愿杀父娶母的故事。

弗洛伊德认为,3岁~6岁儿童的人格发展处于男性生殖器崇拜阶段。此时,男孩对母亲具有强烈的依恋性,将母亲看成自己爱慕的第一个对象,千方百计讨好她,想独占她,而将父亲看成竞争对手,表示出攻击意识。男孩这时并没有明确的结婚、性交概念,只是在对母亲的恋情中能获得一种性前期的快乐。此阶段,男孩以父亲自居,以父亲为榜样行动。他们对父母亲一爱一恨冲突的解决,需要放弃取代父亲的目的,推迟满足自己的意愿,直到身心发育到与性心理同一,

并选择新的异性对象替代母亲为止。

弗洛伊德认为,此情结是神经症的核心,也是宗教和道德的最终根源。只有当这种情结得到解决,发展出一种超我的作用对行为进行调整,对文化思想和戒律进行内化,或情结被压抑到潜意识之后,儿童才可能向新的人格阶段发展。

5. 约拿情结

【答案】马斯洛认为,当特殊的人,如圣洁的人、天才和美人等出现时,一般人会感到不自在、嫉妒或者自卑,这样人们就有可能诋毁他们的优秀品质,甚至对他们进行人身迫害。因此,天才常陷于一种内心冲突:一力面他像每个正常的_人一样愿意表达自我,发挥自己全部的潜能:另一方面,他又发现自己要学会像圣经中的约拿一样掩饰自己,贬低自己,来避免他人的攻击。这种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就是约拿情结。马斯洛认为,只有当我们更加喜爱别人身上的优秀品质时,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在自己身上发现、喜爱并培养这些品质。

6. 新精神分析

【答案】新精神分析亦称“新弗洛伊德主义”。

(1)广义指一些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未脱离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基本理论的框架,但对其有所变通、修正和扩充的精神分析理论。包括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亦有主张两者是经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的过渡或中介)、自我心理学、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对象一关系学派(克莱因学派)、瑞士的存在主义分析学派6个学派或分支。

(2)狭义专指美国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是20世纪30年代后从美国精神分析运动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心理学流派。

7. 美德

【答案】(1)含义:埃里克森人格理论术语。美德是能增强自我强度,提高适应能力的良好品质。其形成取决于个体心理发展每个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

(2)内容:包括八种:希望,意志,目的,能力,忠诚,爱,关心,智慧。

8. 原型

【答案】一种最初的、原始的模型。原指一切演化物的最初形式。在现代心理学中,原型则指在创造思维过程中起启发作用的事物。也指某类事物在个人心目中的典型形象。

9. 社会兴趣

【答案】(1)含义社会兴趣是阿德勒使用的个体心理学术语,是促使个体认同他人、同情他人的固有潜能。

(2)表现形式

①在困难情境中,准备与他人合作、帮助他人;

②多奉献少索取的心理倾向;

③富于理解和同情他人思想情感的能力。

(3)产生

最早产生于婴儿同父母早期的相互作用,后在社会背景中继续发展。溺爱和漠视孩子会损害孩子社会兴趣的发展。是衡量个体心理是否健康的主要标准。

10.自我同一性

【答案】亦称自我认同,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1902-1994)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的术语。指个体把自己对自我现状、生理自我、社会期待、过去经验、现实经验、未来希望等多个层面的觉知统合成一个完整和谐的结构,形成一种人格发展中臻于社会成熟和自我肯定的状态。

11.超我

【答案】超我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使用的术语。指人格结构中最为道德的部分。从自我中分化、发展而来。其内容包含自我理想和良心,来自父母及其代理者传递的文化伦理规范,是幼儿发展期中父母的管教和社会化的结果。

超我的基本功能:

(1)观察、监视自我,奖赏、惩罚自我。其中自我理想是衡量自我为善的尺度,指引自我应该做什么;良心是衡量自我为恶的尺度,指出自我不该做什么。

(2)为本能的满足设置禁令,并亲自执行或命令自我执行禁令。

12.超前的交互作用

【答案】一个人主动地选择或建构自己所适宜的环境,而这种环境反过来又进一步塑造其人格,这被称为“超前的交互作用”(proactive interaction)。例如,一个攻击性比较强的孩了常常会选择易于发泄攻击性的地方,如游戏机房和打架闹事的地方,而不愿意独自一人待在家里。这种环境反过来又会强化和维持其攻击性的特点。如果家长不容许他外出打架,那么,他可能创造条件,如把小伙伴们邀请到家中玩耍,主动地促进有利于攻击性发展的环境。

二、简答题

13.试用强化的原理解释迷信和赌博行为。

【答案】迷信行为的出现是间歇强化的结果,即个体做出某种行为后恰巧伴随有某种强化物,个体就认为这种强化物的出现和他作出的行为有关,当他希望再次得到强化物时,就会作出与以前类似的行为,而实际上个体的行为与强化物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做出一个有效的反应,随之出现了一个期待的结果,则这个反应就会得到加强。当所期待的结果再次出现而没有相应的反应时,人们仍旧将反应与所期待的结果之间赋予因果关系,这种通过间歇的强化而固定下来的反应就叫做迷信行为。

比如,在一次考试中用一支笔答题结果得到了很好的成绩,在以后的考试中就会一直使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