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766心理学综合之人格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情境测验

【答案】心理测验的一种。在真实的生活情境或经过人工设计的特殊情境中观察被试完成所给予的任务的情况,从而评估他们的某些能力、工作态度以及情绪和人格特征等。著名的有美国战略服务局编制的“军事情境测验”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等。

2. 预期

【答案】预期即期望,是指在有关经验或内在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结果的预测性认知。主观上希望某一特定事件发生的一种心理倾向。托尔曼认为,它是一种可变化的心理状态,学习即期待的获得,即理解手段与目的间的意义联系。加涅、鲁梅尔哈特等人亦强调期望在人类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作用。罗森塔尔等人的实验研究表明,期望不仅影响着个体自身的行为,而且也影响他人的行为。如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及发展。

3. 大五人格因素

【答案】(1)含义

麦克拉和科斯塔(1985)对构成人格的大五因素进行命名,它们是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冲经质、开放性。

(2)来源

大五因素源于高尔顿首先提出的词汇假说,即凡是重要的个体差异在其自然语言中一定有相应的词汇来表示。高登伯格(Goldberg )认为,生活在一定社会文化圈内的人,经过长时间的生活经验,应该早己确定了人们在人格的哪些重要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并在其自然语言中存在大量描述这些个体差异的词汇。因此,通过分析和研究这些词汇,就可以找到描述人格的基本维度或特质。在美国和西方国家中进行的大量研究表明,这些国家的自然言语中确实存在比较一致的五个描述人格的基本维度,这就是所谓的大五人格因素。

4. 负强化

【答案】在建立操作反应时,如果撤去某一刺激物,有机体的反应概率增加,那么该刺激物就是这一反应的负强化物,收回批评、停止打骂、取消个体参加某种讨厌的活动的义务等,都是在对上述行为或个性品质进行负强化。

5. 防御机制

【答案】(1)含义

防御机制是为了减轻或消除人格内部的冲突,降低或避免焦虑,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统一,

自我创造了许多保护性的机制,弗洛伊德称之为自我防御机制。

(2)共同点

弗洛伊德认为,几乎所有的自我防御机制都有两个共同点:

①它们是无意识的,即说人总是不知不觉地、无意识地采用它们。

②它们往往否定、歪曲或虚构实际情况,具有与现实相脱离的特性。

6. Q 分类技术

【答案】Q 技术可以将他人对被试的评定和被试的自我评定进行比较。该技术的操作如下: 准备多张写有形容词或句子的卡片,如“我很懒”、“我不喜欢和他人交往”、“我很自信”等,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特点或他人的特点把这些卡片进行分类,也就是按照它与自我概念的吻合程度分类。一般按照从最不适合自己的特质到最适合自己的特质分为九组,每组卡片的数目都是事先规定好的,如卡片的数目可以是100张,分类后的卡片数目序列为:1,4,11,21,26,21,11,4,1,使全部卡片从“绝对符合”到“完全不符合”分配成一正态形态。运用Q 分类法也可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进行比较。

7. 行为潜势

【答案】行为潜势是心理学家罗特所提出的概念,表示对于某一个体而言,某种行为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情境下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在任何特定的情境下,个体为达到某一目标所采取的行为都可能不止一个。对于一个特定情境下的特定目标而言,多种可行的行为中的每一个都有发生的可能性,都具有行为潜势,只不过有些行为的潜势相对较高,而另一些则相对较低。很明显,在某一特定的情形下潜势高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更大,反之则更小。

8. ERG 理论

【答案】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在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接近实际经验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奥尔德弗认为,人们共存在3种核心的需要,即生存的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成长发展的需要,因而这一理论被称为ERG 理论。

9. 无意识

【答案】(1)含义

弗洛伊德把无意识定义为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己受压抑的心理活动。这个部分的主要成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等。

(2)特点

①无矛盾性,这是说无意识中的各种本能冲动和欲望拥挤在一起而互不干扰。按弗洛伊德的话来说,它们“置身于矛盾之外”,两种目标不一致的欲望可以同时积极活动,而不会相互对抗。

②无时间性,即无意识中的各种欲望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也没有任何时间上的先后次序,时间关系是意识的一种特征而不是无意识的特征。

③不存在任何否定、怀疑和不相信的成分。

④非现实性,即无意识几乎与外部世界没有任何联系,无意识过程按自身的强度和快乐原则进行,它不管现实,只求享乐。

⑤无意识观念的能量远比前意识或意识中观念的能量大,因而它更机动、更活跃,易于变形和替换。

10.现象学

【答案】20世纪西方哲学流派、思潮和运动。

(1)狭义指关于意识的纯粹本质的科学,是包罗万象的方法学。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立。其学说主要由胡塞尔及其早期追随者的理论构成。研究对象侧重于意识经验本身,尤其是意向活动和意向关系。主张运用现象描述或本质还原法,直接审视和把握对象的本质。

(2)广义还包括直接和间接受胡塞尔哲学影响而产生的哲学理论以及20世纪西方人文科学所运用的现象学原则和方法。

11.器官缺陷与补偿

【答案】器官缺陷与补偿是个体心理学术语。阿德勒1907年发表《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认为天生有器官缺陷的儿童,如天生肢体残疾,眼睛、耳朵、发音器官、内脏器官等机能失调,以及与器官(包括大脑中枢)相联系的神经不健全等,会陷入一种不断的自卑感,从而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自觉或不自觉的补偿,或促使缺陷器官机能的发展,或以另一器官的机能作为补偿,使机体趋于平衡。如盲人努力发展听觉和触觉能力作为补偿。阿德勒认为,由器官的缺陷而产生的自卑感往往被夸大成为生活的主流,其过度补偿若只专注于个人,可能导致神经症,但若决心为社会作贡献,则可能取得超过常人的成就。

12.常规研究法

【答案】常规研究法着重探讨奥尔波特所说的“共同特质”。共同特质的研究者们对所有被试的自尊、焦虑、智力等方面进行过测量和比较,发现几乎所有被试的人格的特征都可沿着这些维度加以描述。这种研究类型为探讨特质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较为重要的信息。

二、简答题

13.麦独孤用什么解释人类行为

【答案】麦独孤是本能论者,他认为人类有14~18种主要本能以及与之相应的情绪,各种情绪结合而发展起来就是情操,情操加上理想观念,便产生意志力。他认为本能是社会行为的原因,是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的推动者,也是个人品格与民族特性形成的基础。

14.精神分析理论的贡献?

【答案】(1)弗洛伊德在人格及其变态这个前人忽视的领域中勇敢探索,进行开创性的研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建立起现代心理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人格心理学体系,其理论的广度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