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人格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行为主义
【答案】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的西方心理学流派。以华生1913年发表题为《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为诞生标志,号称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在心理学领域占统治地位近半个世纪。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心理现象都是源于“刺激—反应”,强调环境的重要作用。代表人物有华生,斯金纳等。
2. 替代性强化
【答案】替代性强化是由班杜拉提出的,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
3. 负强化
【答案】在建立操作反应时,如果撤去某一刺激物,有机体的反应概率增加,那么该刺激物就是这一反应的负强化物,收回批评、停止打骂、取消个体参加某种讨厌的活动的义务等,都是在对上述行为或个性品质进行负强化。
4. 常规研究法
【答案】常规研究法着重探讨奥尔波特所说的“共同特质”。共同特质的研究者们对所有被试的自尊、焦虑、智力等方面进行过测量和比较,发现几乎所有被试的人格的特征都可沿着这些维度加以描述。这种研究类型为探讨特质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较为重要的信息。
5. 约拿情结
【答案】马斯洛认为,当特殊的人,如圣洁的人、天才和美人等出现时,一般人会感到不自在、嫉妒或者自卑,这样人们就有可能诋毁他们的优秀品质,甚至对他们进行人身迫害。因此,天才常陷于一种内心冲突:一力面他像每个正常的_人一样愿意表达自我,发挥自己全部的潜能:另一方面,他又发现自己要学会像圣经中的约拿一样掩饰自己,贬低自己,来避免他人的攻击。这种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就是约拿情结。马斯洛认为,只有当我们更加喜爱别人身上的优秀品质时,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在自己身上发现、喜爱并培养这些品质。
6. 人格化
【答案】人格化是指个人在追求生理需要和减少焦虑的经验中对自己、他人及各种事物所形成的具有态度倾向性的形象。
(1)对自己人格化
是指将“好我”与“坏我”综合起来形成关于自己的整体形象。
(2)对他人人格化
是指形成对他人的形象。对他人的形象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好的形象可以使个体获得满足或安全的感觉;反之,造成焦虑或痛苦。
(3)对某种观念人格化
是指头脑中的观念拟人化后形成人格化形象,如神或上帝的形象。
个体、他人、事物之间的关系往往就是人格化的形象之间的关系。而且人格化的形象往往是不正确的,如果人格化形象脱离现实太远,就会扭曲现实的各种关系,尤其是人际关系,从而不利于积极的人际互动,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7. Q 分类技术
【答案】Q 技术可以将他人对被试的评定和被试的自我评定进行比较。该技术的操作如下: 准备多张写有形容词或句子的卡片,如“我很懒”、“我不喜欢和他人交往”、“我很自信”等,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特点或他人的特点把这些卡片进行分类,也就是按照它与自我概念的吻合程度分类。一般按照从最不适合自己的特质到最适合自己的特质分为九组,每组卡片的数目都是事先规定好的,如卡片的数目可以是100张,分类后的卡片数目序列为:1,4,11,21,26,21,11,4,1,使全部卡片从“绝对符合”到“完全不符合”分配成一正态形态。运用Q 分类法也可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进行比较。
8. 自我图式
【答案】图式是在遗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个体用以认识世界的有组织的基本模式;是贮存在记忆中的抽象认知功能结构,是了解环境、解决间题的参照系;图式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基本概念。
自我图式是从过去经验中得到的,是对自我的认知发现,它组织和指导与自我有关信息的加工。个体的自我图式是由其行为中最重要的方面组成的。
9. 积极人格
【答案】在价值一行为分类体系所包含的个人品质中,积极的个人特征必须符合以下标准:
(1)是特质的;(2)有助于实现优质生活的;(3)符合道德价值的;(4)不贬低他人的;(5)能够得到公众社会肯定的;(6)社会角色榜样所体现的、具有高度价值意义的;(7)杰出成就者所具有的、之所以能够出类拔萃的特征。
10.压抑
【答案】(1)压抑是自我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因为它先于其他任何防御机制而产生,别的防御机制的运行要以它为基础。
(2)压抑是自我防止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进入意识领域的一种方法。通过它,那些会带来焦
虑的观念和欲望被禁闭在本我之中,人意识不到它,焦虑自然会大大减轻。
(3)压抑有两种情况:
①是对本我中的先天本能冲动和原始欲望的压制;
②是对个人后天生活中的痛苦经验和不良欲望的压抑。
二、简答题
11.述评弗洛伊德的三因素人格结构说。
【答案】(1)三因素人格结构说
从人格结构来说,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①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原始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遵循快乐原则。
②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
③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
如果自我强大,能使本我的能量以社会允许的方式适当释放,则本我、自我和超我能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中,个体就是正常的。如果自我弱小,则本我和超我处于激烈的对立冲突的非平衡的状态中。由于超我对本我的压抑,使本我的欲望长期得不到实现,压抑就转变为焦虑、不安,久而久之就导致精神疾病,也就是人格内部存在着的动机冲突。
(2)弗洛伊德的三因素人格结构说评价
①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贡献
a. 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对人格进行全面而深刻研究的心理学家,他的“人格三结构”理论是第一个完整的人格理论。
b. 他不仅注意到了人格的多层次性,而且率先提出了人格中的欲望、动机等非理性的无意识因素的存在和影响,这大大丰富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c. 他的研究深入了人的内心世界,直面了人性的真实,这比以往的心理学对_人的内心世界的认识更深刻。
d.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推动了西方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为人类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人格三结构”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西方人格心理学的开始。从此以后,人格心理学便蓬勃地开展起来,出现了许多较完整的影响较大的人格结构理论。
e. 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理论中,包含有辩证法的思想。他深受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并师从叔本华,他的人格理论处处体现着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如有意识就有无意识,有生的本能就有死的本能,有本我就有超我;在人格结构内部,本我、超我二者始终处于相互矛盾、斗争、冲突的过程中,这个冲突又由自我去调节,从而处于一个统一的整体中。人格就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