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南师范大学02402社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侵犯/攻击

【答案】攻击又称侵犯,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这种行为涉及个体对他人的伤害和危害。凡是侵犯行为都指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二、简答题

2. 试分析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利用自我概念功能的途径。

【答案】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身的生理自我特征、心理自我特征、社会自我特征以及关联自我特征的态度,它包括认知、情感与意志三种成分。

(1)自我概念的功能

伯恩斯系统论述了自我概念的心理作用,提出自我概念具有三种功能:保持内在一致性、决定个人对经验怎样解释以及决定人们的期望。

①保持内在一致性。个人对自己的理解是其内在一致性的关键部分。个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通过维持内在一致性的机制,自我概念起着引导个人行为的作用。

②决定个人对经验的解释。经验对于个人具有的意义是由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获得相同经验的人们对于经验的解释可能很不同。人们倾向于按照与自己的自我概念相一致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③决定人们的期望。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待、对于情境中其他人行为的解释以及自己在情境中的行为都高度决定于自我概念。由于自我概念引发与其性质相一致或自我支持性的期望,并使人们倾向于运用可以导致期望实现的方式行为,因而自我概念具有预言自我实现的作用。

(2)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利用自我概念功能的途径

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教育者了解并利用自我概念的功能,促进受教育者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对受教育者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利用自我概念功能的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班级活动中促进学生自我概念的正强化。教师应注意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组织积极有效的班级互动,引导学生把优势表现出来,获得自信,强化积极的自评。同时积极有效的学生互动有助于使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更客观、全面,从而提高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的一致性,这会促进学生自我概念的正强化。

②帮助学生积累成功经验,增强自我效能感。实践证明,个体在活动中经常获得成功,能有效地提高自我效能感,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从而提高自我概念的积极程度。因此,在组织他们广泛参加各种活动的同时,教师要教育他们根据自身的条件,提出恰当的目标,保证自己经过努

力能实现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大的目标。

③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潜能。参加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形成积极自我概念的基本途径。人是在社会实践中认识自己的,参加的实践活动越丰富、深入,人对自己的认识就越全面、深刻,越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因此,学校应组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潜能,发现自我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学生置身于社会现实中,可缩短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的差距。

④帮助学生进行积极归因训练。“积极归因训练”有两层含义:一是“努力归因”,把成败归因于努力与否,这样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习困难或成绩不佳时,学生一般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形成较低的自我概念。二是“现实归因”,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引导

学生进行现实归因,帮助学生分析“努力”之外的其他因素,如智力、方法、教师等,这些因素是否影响、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成绩,并尽力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形成恰当的自我概念。这种在“努力归因”时联系现实、在“现实归因”时强调努力的思想是主客观相统一的归因方法,是使学生形成恰当自我概念的有效途径。

3. 什么是领导?哪些人是领导者?什么样的人更可能成为领导者?

【答案】(1)领导(leadership )是领导者影响属下的个人或群体、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是领导者与属下个人或群体之间的关系;是制定目标并且实现目标的过程;是施加影响的过程。

(2)领导者(Leader )是在群体中处于法定或实际的领导地位,力图影响群体行为的人。领导者所具有的特点如下:

①领导者是所在群体的成员,但其权利地位高于其他成员,对下属具有影响权力。

②领导者是群体的带头人,具有正确地辨明前进方向和制定行动路线的作用。

③领导者是群体的带动者和激发者,按照适当的方式组织成员,促进和引导他们朝特定方向前进。

④领导者是理念、价值和行为方式的创新者。

4. 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个人是如何通过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既实现社会化,又实现个性化?

【答案】个人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同时实现的。社会化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个性形成或个性化的过程。个人随着身体的成熟和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角色的变化,其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増加。

(1)社会化的实现

对于整个同辈群体而言,无论是学前儿童、各阶段的学生还是成人,社会对于一个特定群体有着相对一致的期望和对待,这样,在同一个特定群体中生活的人们,会有着系统化的共同社会生活。这种社会生活经历的共同性折射到他们心理内部就是经验的共同。正因为如此,人们可以发展起社会要求的共同的、与社会期望一致的观念、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使社会的社会化目标得以实现。没有共同的社会生活、共同的经验,就谈不上社会化中共同性的形成。

(2)个性化的实现

从个体的角度说,每一个人不仅有与其他同辈相对一致的共同社会生活,还有着个人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独特的、难于被系统化的社会生活。每一个具体的社会化执行机构或执行者,除了按与社会、文化相适应的要求期望和对待作为被社会化者的个人之外,还按照自己独特的倾向与方式对待每一个不同的个人,从而导致每一个被社会化者与社会化执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有其独特的一面。而且,个人在与社会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时,并不是一个简单、被动的客体,而是一个主动、具有能动性与选择性的主体。这种能动与选择使得人们的经验世界具有了与其他任何人不同的一面。这样,个人不仅会因为有与其他人相同或相类似的社会生活、相同的经历与相同的经验而被社会化,与此同时,他们还因为有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社会生活、独特经历和独特经验

而产生个性化,使他们的观念、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在内容和表现方式上都高度具有个人色彩。

社会化与个性化过程是伴生的、相互影响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对于个人的发展而言,个性化与社会化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社会化保证了人类社会的延续与文化的传留,个性化使得个人可能具有超越现实而又改善现实的独特性与创造性。

5. 试述费斯廷格认知失调论的基本内容。

【答案】认知失调论是50年代发展起来的关于人们在相互作用中其认知因素由失调到协调,从而引起态度或行为变化的研究领域。

(1)认知失调理论的内容。

人们都力求认知的一致性,试图将其认知元素之间彼此协调统一起来,若个体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等认知因素之间出现不一致,个体就会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和不适感,即产生认知失调。这种情况下,个体就会被驱使减轻或消除这种不平衡。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但有时候态度与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当人们的态度与行为不一致,并且无法对自己的行为找出外部理由时,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

(2)减少认知失调的策略:

①改变态度:改变自己的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②增加认知: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③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认知变得不重要。④减少选择感:让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选择。⑤改变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

(3)认知失调理论的意义

为证明与发展该理论,费斯汀格等人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发现了由认知不协调到恢复协调而引起态度及行为改变的某些规律。认知失调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引人注目的认知理论,它的兴起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比其他社会认知理论具有更广泛的方法论意义和适用范围。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人的行为和思想、信念、态度变化的内部机制,为心理障碍的分析提供了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