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中西美学史之《西方美学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艾特玛托夫对俄苏现实主义文学作了哪些发展?

【答案】钦吉斯•艾特玛托夫是当代苏联文学中一位颇有影响的作家。他的作品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浪漫主义激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抒情色彩,提出了尖锐的道德和社会问题。其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探索走向成熟(20世纪50〜60年代),清新优美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1958年发表成名作《查密莉雅》。小说写反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期间,一个已婚少妇查密莉雅爱上退伍军人丹尼证尔而私奔的故事。艺术手法清新优美,使得小说别有一番情趣。《永别了,古利萨雷! 》标志看艾特玛托夫的创作已经从探索走向成熟。它更为鲜明地表现了山村的现代生活,扩大了题材范围,深入揭示了现实中的矛盾,加强了典型环境和细节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吉尔吉斯的民族典型——老牧民的形象。塔纳巴伊一生勤劳,性格耿直,不被贫穷困难的环境所吓倒,更不怕强权压迫,区委特派员的威胁也不能令他弯腰,即便被开除出党,也没失去普通劳动者的本色。由此,足见这篇小说的揭露性和批判力,作者目光的敏锐和艺术的胆识也得到了体现。

(2)第二阶段,艺术探索的新趋向(20世纪70年代),写实性与假定性手法的结合

20世纪70年代始,艾特玛托夫开始进行新的艺术探索,由现实主义向写实性与假定性两种手法相结合发展。反映这个倾向的代表作是《白轮船》。这部虛实结合、真假相伴、半是小说半是童话的作品,意在更为深刻地揭露现实。孩童的爷爷所讲长角母鹿的故事,只是“善”、“恶”观念之所寄;而土霸王阿洛斯古尔为非作歹的行径,才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花狗崖》大量运用想象、梦幻、神话等多种艺术手法,写了远东一个少数民族尼福赫人的生活。它淡化时代背景、淡化情节,写了巫师、鬼魂、恶魔、水妖、美人鱼,并将主人公死后神化。这个时期的倾向是加强主题思想的哲理性和寓意性,加强对现实的批判性,注重写实性与假定性的写作手法相结合,使作品的艺术方法显得复杂和多样。

(3)第三阶段,向多情节、多线索、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型发展(20世纪80〜90年代)20世纪八九十年代,艾特玛托夫的创作有了新变化,代表作品为《一日长于百年》和《断头台》。《一日长于百年》又名《布生内小站》。小说背景是哈萨克荒漠里的一个错车小站。铁路工人叶吉盖带看六七个人组成的小队伍为老工人卡赞加普送葬,情节就是他在这一天途中所作的回忆和随想。而这种思绪则穿越了时代的风雨,复活了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重现了历史的烟云,来往于天上和人间,所以小说的容重极大,正所谓“一日胜似百年”。

总之,艾特玛托夫的创作视野开阔,取材广泛,方式和手法多样,很少雷同,尤因其民族特色而受到普遍赞誉。他的中篇作品无一例外被拍成了电影、电视片,有的还被改编成歌剧、小歌剧或芭蕾舞剧。他的绝大部分作品迄今已译成七十多种外文,包括中文。

2. 简述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观点。

【答案】(1)黑格尔的全部美学思想都是从一个中心思想生发出来的

即他的美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①理念

理念是绝对精神,也就是最高的真实,黑格尔又把它称作“神”、“普遍的力量”、“意蕴”等等,这就是艺术的内容。

②理念的内容

艺术、宗教和哲学都是表现绝对精神或“真实”的;三者的不同只在于表现的形式。

a. 艺术表现绝对精神的形式是直接的,它用的是感性事物的具体形象;

b. 哲学表现绝对精神的形式是间接的,即从感性事物上升到普遍概念,它用的是抽象思维; c , 宗教介乎艺术和哲学之间,它所借以表现绝对精神的是一种象征性的图象思维,是用既含有个别形象又含有普遍概念的东西来表现普遍真理。

③“显现”:有“现外形”和“放光辉”的意思,与“存在”对立。

(2)黑格尔的定义肯定了艺术要有感性因素,又肯定了艺术要有理性因素,最重要的是二者还必须结成契合无间的统一体。

(3)影响和意义

黑格尔的这种理性与感性统一说在美学史上是带有进步性的。在这个潮流之中,黑格尔可以说是一个中流砥柱,他把理性提到艺术中的首要地位。

①抽象的思想在艺术作品中虽是重要的,却不应只是以抽象的思想出现,而应化成有血有肉的感性形象,这样才能达到艺术所要求的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②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或意蕴就是理性因素,形式就是感性形象。依康德,“纯粹的美”只是“直接呈现”的外在因素,即艺术的外在形式。

③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其实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a. 黑格尔把理性因素看作是主观方面的。这与他强调理念的客观性(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在表面上好象是互相矛盾的。但是这里舍看一个辩证的道理。就其作为客观世界的根源来说,理念是普遍的逻辑范畴,是万軎万物后面的理,所以是客观的。就其作为人的生活理想和生活的推动力来说,绝对精神即理念同时也是主观的。

b. 存在于人心中的理念(真理认识,理想,愿望)必须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否定它原来的片面性,才能变成统一的整体,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须经过主观与客观(即内在与外在)的矛盾和统一,包含艺术在内。

(4)评价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句定义包括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以及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三个基本原则,足见它有丰富的内容和高度的概括性。但是由于它的基础是客观唯心主义,它就必然具有客观唯心主义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上所犯的首尾倒置的基本错误。

3. 简述别林斯基环宇艺术的本质和目的的观点。

【答案】(1)别林斯基提出的美学的任务

真正的美学的任务不左于解决艺术应该是什么而在解决艺术实际是怎样。换句话说,美学不应把艺术作为一种假定的东西或是一种按照美学理论才可实现的理想来研究。

①他的出发点是黑格尔的“理念的感性昼现”说;

②与黑格尔无关而也是从西欧传来的纯艺术论(艺术无外在目的);

③研究自然和再现生活的现实主义信条也已出现了。

(2)诗用形象思维

①提出依据:别林斯基的最著名的诗用形象思维,不论证真理而只显示真理的论点也是根据“理念的感性显现”说提出来的。

②当时形象思维直接性提法的三个用意

a. 说明理念体现于具体形象;

b. 辩护纯艺术论;

c. 强调艺术的客观性。

③别林斯基认为诗和哲学在内容(绝对真理,理念)上相同,所不同者哲学用抽象思维,达到概念;诗用形象思维,达到形象。这样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绝对对立起来,就必然否定诗和艺术与任何理智作用有关。

④评价:作者在这里还是在为纯艺术论辩护:说形象不是手段(不是论证真理)而是目的(本身显示真理),就是说诗作品的目的不是外在而是内在的。这种内容与形式融合的观点当然是正确的。但是这里仍有一个矛盾,既然说“一切艺术作品都是由一个一般性的理念产生出来的”,何以又说“诗人从来不存心要发浑这个或那个理念”呢?从上面引文看,别林斯基是想用艺术创作的无意识性(不自觉性)来解决这个矛盾的。

⑤陷入矛盾的原因

a. 他在早期往往把艺术观照的直接性(“艺术是对真理的直接的观照”)和艺术创作的无意识性混为一事。

b. 在一八四三年以后,他愈来愈少地(这并非说完全放弃)谈艺术显示理念,愈来愈多地强调艺术须面对生活和现实,从这中间揭示事物的本质。

从理念到现实的观点转变的原因:当时俄国农奴解砍运动的进展以及别材斯基本人对这运动的日益关心。

⑥在四十年代初,别林斯基开始见出“直接性”与“无意识性”的分别

a. “直接性”与“无意识性”的区别

现象的直接性是艺术的基本规律和必不可少的条件……无意识性却不但不是艺术所必有的特性,而且对艺术是有害的,会降任艺术的。

b. “现象的直接性”在别林斯基的思想里后来日渐取得主导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