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外国语大学西方美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别林斯基的思想转变问题。
【答案】(1)别林斯基思想发展的两个时期
①四十年代以前,是黑格尔的影响占上风的时期,这期著作以《文学的幻想》(1834),《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的中篇小说》(1835),《智慧的痛苦》(1840)和《艺术的概念》(1841)为代表;
②他的思想成熟期,现实主义思想占上风的时期,这期著作以《论普希金》十一篇(1843〜1845),《给果戈理的信》(1847)和《1847年俄国文学评论》(1848)为代表。
(2)普列汉诺夫关于别林斯基美学观点的“完全的转变”的看法
①普列汉诺夫承认别林斯基早期确实相信过纯艺术论,但并不主张诗只须顾形式而不顾内容; ②他在早期从黑格尔哲学所吸取的是它的“绝对理念”一方面,忽视了它的辩证发展的历史观方面,因此他过分轻视艺术的主观性而片面强调艺术的客观性,努力寻求艺术的客观规律作为文学批评的基础。
(3)普列汉诺夫总结出来的别林斯基关于艺术的客观规律
①诗用形象来思维,应显示而不应论证;
②诗以真理为对象,它的最高美在真实与单纯,不美化生活;
③艺术所显示的理念应该是具体的理念,应具有整一性;
④理念与形式应互相融合;
⑤艺术作品的各部分应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4)别林斯基思想转变后的发展
在转变以后,别林斯基逐渐放弃了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而转到黑格尔的辩证观点;但是他在早期所定下来的五条客观规律却基本未变,只是对理念的具体性的理解有了重要的改变。
①别林斯基在他的思想发展中始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也始终没有完全摆脱黑格尔的影响。这二者之间就有从现实生活出发和从理念或理念的变相出发之间的矛盾,也就是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理论和俄国现实以及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实践之间的矛盾。
②别林斯基也始终没有完全摆脱黑格尔的影响,他的早期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并不“只在形式上”,不只是一种“外壳”,而是他的艺术本质观,典型观以及美的本质观的哲学基础,他的这些美学观点都是黑格尔的“理念的感性显现”一个公式的发挥。
2. 简述近代美学家关于移情现象的观点和看法。
【答案】(1)英国美学家
自从英国经验派把美学的研究转到心理学的基础上,人们就不断地讨论到移情现象。
①哈奇生用类似联想来解释自然界事物何以能象征人的心情;
②休谟用同情来解释平衡感说;
③博克也用同情来解释崇高和美,他并且把同情和摹仿联系起来。
④对于移情问题作出较大贡献的是意大利的维柯,他杷移情现象看作形象思维的一个基本要素。
(2)德国美学家:
在德国,对移情现象的重视首先是与浪漫运动萌芽期和鼎盛期中所流行的泛神主义思想以及人与自然统一的思想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①文克尔曼在《古代艺术史》里描绘他对一些古代雕刻的亲身感受时,就经常涉及移情现象和内摹仿现象。
②康德在分析崇高时把移情现象称为“偷换”。他的一个基本的美学概念是“美是道德精神的象征”,而这个概念也和移情现象有密切的联系。
③狂飙运动的领袖赫尔德进一步强调精神与自然的统一,他在《论美》里把美看作生命和人格在艺术品和自然事物中的表现。
④黑格尔也说,“艺术对于人的目的在使他在对象里寻回自我”;“自然美只是心灵美的反映”。
⑤用“设身处地”和“外射”来解释移情现象的还有哲学家和《德国美学史》的作者洛慈。络慈在这里已指出移情现象的主要特征,把人的生命移置到物和把物的生命移置到人,所差的只是他还没有用“移情作用”这个名词。
3. 简述历来学者对维柯的评价及贡献。
【答案】(1)对维柯的评价
①克罗齐在他的《美学史》里对维柯给了很高的评价,说“新科学实在就是美学”,美学这门新科学的真正的奠基人并不是鲍姆嘉通而是维柯。
②鲍申葵在他的《美学史》里根本忽视了维柯的存在。
③韦勒克看不出维柯是“美学的奠基人”,只看出他是一位历史哲学家:
a. 维柯在当时美学界没有发生影响。
b. 维柯的许多美学论点在过去已有人分别地提出过。
(2)维柯的贡献
①他的首要贡献是替美学带来了历史发展的观点和史与论相结合的方法。
②在具体的美学问题上,维柯的突出的贡献在于对形象思维的研究
a. 维柯发现了形象思维的两条基本规律:以己度物的隐喻和想象性的类概念。
b. 维柯从原始诗歌(特别是荷马史诗)的研究说明了人按本性就都是诗人,原始诗歌的真正创作者是人民,而且把表达民族共同理想,为人民所喜见乐闻定为衡重美和崇高的标准。
③专业的美学家:们大半把视线集中到一个很笮狭的领域,维柯的《新科学》会有助于扩大这种美李家:们的视野,使他们体会到文艺与一般文化的密切联系,不能把美学作为一门孤立的科学
来研宄。
④维柯还指出了艺术与语言的统一,这一点可有深远的意义。
4. 试分析歌德、席勒在艺术分析上的不同理论取向。
【答案】歌德和席勒虽同为法国同一时期的剧作家、诗人、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都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但是,由于他们哲学倾向观点的不同,他们走上了不同的创作道路。歌德受卢梭、狄德罗,特别是斯宾诺莎的影响,哲学上是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而席勒则信奉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是唯心主义二元论者。歌德和席勒分别走上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创作道路,在艺术分析上的也有了不同理论取向,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创作方法中对艺术与自然、典型问题的认识上。
(1)对艺术与自然认识的不同
①歌德与席勒早期创作美学见解之不同,主要表现在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上
歌德与席勒一个追求现实,一个追求理想,一个从客观实际出发,一个从主观想象出发;一个看重自然,一个反对自然。歌德曾研究自然科学,而席勒则是研究历史和唯心主义哲学。就是说,歌德不仅研究文艺,而且还去研究自然科学,这就使他能尊重自然,走向现实。而席勒则是研究唯心主义的东西,进行一些抽象的历史研究,就不能不使他走向概念化,一切都从抽象的观念出发。
②歌德与席勒的创作倾向不同,其创作方法也截然不同
歌德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描写对象;席勒从概念的王国里寻找描写对象。对此,歌德在同爱克曼谈话时说:“我主张诗应系取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则,认为只有这种创作方法才可取。但是席勒却用完全主观的方法去写作,认为只有他那种创作方法才是正确的。”因此,无论是在美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歌德与席勒早期的观点都是不同的。歌德以唯物主义为基础,走的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而席勒是康德唯心主义的信徒,在创作上倾向理想的浪漫主义。可以说,他们一个是从客观方面去寻找现实美,一个是从主观方面去寻找理想美。
(2)对典型问题认识的不同
①歌德与席勒早期创作美学见解在典型问题上的分歧
歌德和席勒都主张一般和个别要达到统一,但他们的出发点是相反的。歌德主张从个别到一般的统一方法,席勒则主张从一般到个别的统一方法。作家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具有特征性的事物,利用某种形式把它的特征充分地表现出来,这就是作家的再创造。这种创造的成果就是典型和艺术。而作家:在创作中对于典型的描写是要在不同的个别形象里进行选择、构思,概括出反映实际生活本质和规律的形象作为一般形象,即典型。也就是从个别到一般最后达到二者的统一。
②歌德与席勒的创作指导观点、不同
歌德在谈到他们之间的分歧时说:“在我们之间还存在看一点细微的差别,我的看法是这样:在一个探索个别以求一般的诗人和一个在个别中显出一般的诗人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一个生出了比喻文学,在这里个别只是作为一般的一个例证或者例子;另一个才是诗歌的真正本性,即是说,只表达个别而毫不想到的,或者提到一般。一个人只要生动地掌握了个别,他也就掌握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