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外国语大学西方美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
【答案】亚里士多德是西方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他提出了众多影响深远的美学思想,主要有:
(1)艺术“模仿论”
艺术“模仿论”是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核心。亚理斯多德不仅肯定艺术的真实性,而且肯定艺术比现象世界更为真实。艺术所摹仿的是现实世界所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即它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2)“典型说”的萌芽
文艺创作中的艺术典型一般都是实际生活的真实反映,但又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鲜明,更有集中性,更带普遍性,从而更富有审美价值。亚里士多德虽然没有按“典型”这个命题来论述,但实际上已涉及典型说的几个重要方面。
①通过个别表现一般,通过个性表现共性;
②诗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诗比历史具有更高的真实性;
③主张艺术理想化。
(3)“有机整体”说
①美在整一;
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朗;
②多样统
③情节整一律。
他从有机整体的概念出发,认为戏剧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情节结构,而不是人物性格。因为以情节为纲,容易见出事迹发展的必然性,所以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悲剧中尤其强调悲剧情节的完整和紧密。
2. 柏拉图的迷狂说。
【答案】(1)“迷狂说”
“迷狂说”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迷狂说”包含两层舍义:一是“神明凭附”,它是“迷狂说”的基本内涵,即神灵凭附在一般诗人身上,使其打造出动人的诗歌作品;一是“灵魂回忆”,它要比“神明凭附”更“高贵”一些。“灵魂回忆”中灵魂对美的追求不是出于被动的“神灵凭附”,而是出于某种对理念美的怀恋,因而是自觉的灵魂,这种自觉的灵魂按照美的阶梯有汷序地逐步上升。
(2)“迷狂说”的理性主义立场
柏拉图的迷狂说揭示了灵感的来源和非理性特征,并极大地弘扬了非理性精神,但迷狂说在他整个理性主义体系下仍坚持了理性主义的立场。
在古希腊,迷狂往往是与宗教巫术联系在一起的,柏拉图沿用了这一观念,认为神圣的米矿石“神灵的票赋”,在柏拉图看来,灵魂依附肉阼只是暂时现象。它本质上是努力向上的,竭力挣脱肉阼,飞升到天上神的世界,即永恒普遍的“理念”世界。如果它再次依附于肉睞,投身人世时,人世的事物使它依稀回忆“理念”世界的美的景象时,创作者欣喜若狂、眷恋爱慕的愔绪。但是,这种境界并不是丧失理智、陷入激情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而恰恰是热爱理智而置世俗一切于不顾,才被执著于尘世幸福的人说成是迷狂。因此,迷狂说本质上是理性主义的。
3. 请说明作为启蒙运动组成部分的启蒙文学的政治倾向。
【答案】(1)强烈的战斗性和批判性是启蒙文学的显著特征
作为启蒙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启蒙文学也迅速兴起。欧洲各国的启蒙文学,在传播革命火种、促进思想解砍方面,起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启蒙文学作家:大多是启蒙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们从事文学创作的目的就是评论生活,干预生活,宣扬他们的思想观点。因此,强烈的战斗性和此判性是启蒙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它们锰烈地枰击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揭露其实质和罪恶,甚至提名道姓地攻击其代表人物。它们还尖锐地揭露、枰击社会上种种不平等、不合理的现象,宣传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不少作品还描绘社会政治理想的图景,提出改革方案。
(2)把资产阶级、平民作为描写、歌颂主要对象,把王公贵族等当成嘲笑、批判对象
启蒙思想家:为争取第三等级的民主权利而斗争,在文学上他们也为争取第三等级的文学地位而斗争,使文学作品的题材、人物、语言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启蒙文学作品一反古典主义文学以王公贵族为正面人物的原则,在理论上和创作上,都把资产阶汲和平民作为描写、歌颂的主要对象,而把王公贵族、教皇、教士当成嘲笑、批判的对象。许多启蒙文学作品中,资产阶级和平民已不再是被动的受害者,而往往是最终的胜利者。他们经历了种种灾难和挫折之后,都得到了美满的结局。启蒙文学家提倡从现实生活中取材,着重描写平民的日常生活,运用平民百姓喜爱的语言和艺术形式。
4. 简述别林斯基的思想转变问题。
【答案】(1)别林斯基思想发展的两个时期
①四十年代以前,是黑格尔的影响占上风的时期,这期著作以《文学的幻想》(1834),《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的中篇小说》(1835),《智慧的痛苦》(1840)和《艺术的概念》(1841)为代表;
②他的思想成熟期,现实主义思想占上风的时期,这期著作以《论普希金》十一篇(1843〜1845),《给果戈理的信》(1847)和《1847年俄国文学评论》(1848)为代表。
(2)普列汉诺夫关于别林斯基美学观点的“完全的转变”的看法
①普列汉诺夫承认别林斯基早期确实相信过纯艺术论,但并不主张诗只须顾形式而不顾内容; ②他在早期从黑格尔哲学所吸取的是它的“绝对理念”一方面,忽视了它的辩证发展的历史
观方面,因此他过分轻视艺术的主观性而片面强调艺术的客观性,努力寻求艺术的客观规律作为文学批评的基础。
(3)普列汉诺夫总结出来的别林斯基关于艺术的客观规律
①诗用形象来思维,应显示而不应论证;
②诗以真理为对象,它的最高美在真实与单纯,不美化生活;
③艺术所显示的理念应该是具体的理念,应具有整一性;
④理念与形式应互相融合;
⑤艺术作品的各部分应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4)别林斯基思想转变后的发展
在转变以后,别林斯基逐渐放弃了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而转到黑格尔的辩证观点;但是他在早期所定下来的五条客观规律却基本未变,只是对理念的具体性的理解有了重要的改变。
①别林斯基在他的思想发展中始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也始终没有完全摆脱黑格尔的影响。这二者之间就有从现实生活出发和从理念或理念的变相出发之间的矛盾,也就是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理论和俄国现实以及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实践之间的矛盾。
②别林斯基也始终没有完全摆脱黑格尔的影响,他的早期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并不“只在形式上”,不只是一种“外壳”,而是他的艺术本质观,典型观以及美的本质观的哲学基础,他的这些美学观点都是黑格尔的“理念的感性显现”一个公式的发挥。
二、论述题
5.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唯美主义的创作原则并评价。
【答案】唯美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在法、英等国流行的一种文艺思潮,最初产生于绘画领域,后来扩展到诗歌、小说和戏剧领域。唯美主义作家痛恨资本主义的功利哲学和市侩习气,针对“为金钱的艺术”和“为人生的艺术”,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主张。他们认为艺术不应反映生活,无需顾及道德,艺术“具有独立的生命”,要追求纯粹的美。唯美主义的作品在艺术上讲究辞藻、韵律,重视对静物的描绘,形式较为精致。
(1)唯美主义的创作原则
①艺术是无功利的
认为艺术与政治、道德、功利无关,它是超脱一切利害关系,包括金钱的纯粹自由活动
它主张“艺术具有独立的生命”,其口号是“为艺术而艺术”,因而只注重形式美,看力探索文学形式,文学与音乐、绘画之间的关系,以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奧斯卡•王尔德的对话录《谎言的衰朽》等鼓吹艺术至上,认为艺术家不应有任何功利目的;强调感觉,追求形式。
②提出艺术是心灵的故多
在心的领域瞬间存在可以达到永恒,狭小的空间可以有无限的容重。因此,艺术高于生命,高于帝王,高于神衹,高于一切,艺术是至高无上的。奧斯卡•王尔德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描写主人公在享乐主义的引导下,纵情声色,最后走向犯罪的道路。而他的画像在他死时却从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