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中西美学史之《西方美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布瓦洛《诗艺》的主要观点和影响。

【答案】(1)布瓦洛《诗艺》介绍

《诗艺》是布瓦洛的代表作,在文学史上被认为古典主义文学理论的经典,它对17世纪以及后来的法国文学影响很大。这部用匀整的亚历山大诗体写的文学理论,共分四曲:

①第一曲是一般性的原则,如写作必须有灵感;热爱理性,遵循马莱伯开创的道路;听从一个“贤智的友人的劝告”等。

②第二曲论述牧歌、挽歌、颂诗、长歌行、十四行诗、歌谣等体裁。

③第三曲论悲剧、喜剧和史诗等体裁的创作规律;作者反对悲剧用浪漫主义的格调,反对喜剧油腔滑调,也反对在作品中追求十全十美的英雄人物;他重视观察

人、描绘人。

④第四曲对作家们提出一些合乎正常愔理的忠告。

(2)布瓦洛《诗艺》的主要观点

布瓦洛在笛卡儿唯理主义的哲学基础上,继承古希腊罗马尤其是贺拉斯的理论传统,总结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创作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美学思想。

①美源自“理性”的主张

他认为“理性”是一切的准绳,也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原则。他提出的“理性”,即常识、天性,它是永恒、普遍、自然的。美源自理性,美必然符合理性,因而具有绝对的价值和普遍永恒的评价标准。

②提出“摹仿自然”的原则

提出“摹仿自然”的原则。“自然”,即“人的自然”或“自然人性”,即经过理性净化了的自然。具体来说,“摹仿自然”就是要“研究宫廷”、“认识城市”。布瓦洛崇尚理性和自然,认为“只有真才美”,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③模仿古人,文学创作以古希腊罗马的古典作品为典范

在文艺作品方面,他认为文艺创作要以古人为榜样,因为古希腊罗马的古典作品体现了普遍理性与自然人性,具有高度的真实性。悲剧是“高雅”的体裁,要用崇高,悲仕的诗阼来表现宫廷生活;喜剧是“卑俗”的体裁,需用日常的语言来表现下层社会生活。作品要遵守严格的“三一律”。人物性格应定型化和类型化。

(3)布瓦洛《诗艺》的影响

《诗艺》把古典主义文学的主要观点编写成简练通畅、便于记诵的诗句,对古典主义理论的普及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布瓦洛的美学理论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体系,对欧洲文坛有深远影响,促进了法国古典主义文艺特别是戏剧的发展。

2. 简述别林斯基环宇艺术的本质和目的的观点。

【答案】(1)别林斯基提出的美学的任务

真正的美学的任务不左于解决艺术应该是什么而在解决艺术实际是怎样。换句话说,美学不应把艺术作为一种假定的东西或是一种按照美学理论才可实现的理想来研究。

①他的出发点是黑格尔的“理念的感性昼现”说;

②与黑格尔无关而也是从西欧传来的纯艺术论(艺术无外在目的);

③研究自然和再现生活的现实主义信条也已出现了。

(2)诗用形象思维

①提出依据:别林斯基的最著名的诗用形象思维,不论证真理而只显示真理的论点也是根据“理念的感性显现”说提出来的。

②当时形象思维直接性提法的三个用意

a. 说明理念体现于具体形象;

b. 辩护纯艺术论;

c. 强调艺术的客观性。

③别林斯基认为诗和哲学在内容(绝对真理,理念)上相同,所不同者哲学用抽象思维,达到概念;诗用形象思维,达到形象。这样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绝对对立起来,就必然否定诗和艺术与任何理智作用有关。

④评价:作者在这里还是在为纯艺术论辩护:说形象不是手段(不是论证真理)而是目的(本身显示真理),就是说诗作品的目的不是外在而是内在的。这种内容与形式融合的观点当然是正确的。但是这里仍有一个矛盾,既然说“一切艺术作品都是由一个一般性的理念产生出来的”,何以又说“诗人从来不存心要发浑这个或那个理念”呢?从上面引文看,别林斯基是想用艺术创作的无意识性(不自觉性)来解决这个矛盾的。

⑤陷入矛盾的原因

a. 他在早期往往把艺术观照的直接性(“艺术是对真理的直接的观照”)和艺术创作的无意识性混为一事。

b. 在一八四三年以后,他愈来愈少地(这并非说完全放弃)谈艺术显示理念,愈来愈多地强调艺术须面对生活和现实,从这中间揭示事物的本质。

从理念到现实的观点转变的原因:当时俄国农奴解砍运动的进展以及别材斯基本人对这运动的日益关心。

⑥在四十年代初,别林斯基开始见出“直接性”与“无意识性”的分别

a. “直接性”与“无意识性”的区别

现象的直接性是艺术的基本规律和必不可少的条件……无意识性却不但不是艺术所必有的特性,而且对艺术是有害的,会降任艺术的。

b. “现象的直接性”在别林斯基的思想里后来日渐取得主导的地位。

3. 分析克里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

【答案】(1)“有意味的形式”

20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①“形式”是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它把通过形式组成的画面所可能有的指示、意义、记录的信息、传达的思想以及教化作用等现实生活的内容全部排除在外;

②“意味”则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看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2)“有意味的形式”说对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影响

在贝尔看来,审美的情感不同于生活中的情感,只是一种纯形式的情感,人们在审美时,不需要生活的观念和激情,只需要对形式、色彩感和三度空间的知识,审美是超然于生活之上的。

基于这种认识,贝尔否定叙述性的艺术品,认为这类作品只具有心理、历史方面的价值,不能从审美上感动人。他尤其称赞原始艺术,认为原始艺术通常不带有叙述性质,看不到精确的再现,只能看到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之有意味,是因为形式后面隐藏看物自体和终极实在本身。艺术家:的创作目的,就是把握这个“终极实在”,人们不能靠理智和情感来把握这个“实在”,只能在纯形式的直觉中,才能把握它。贝尔的假说对西方现代派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意味的形式”成了美学中最流行的口头禅。

(3)“有意味的形式”说的理论缺陷

“有意味的形式”突出了艺术的审美本质方面,比表现说更进一步,但它把“意味”及“审美纯形式”与一切现实—包括主体的现实情感的联系完全切断,完全脱离人类的具体实践,脱离社会的历史发展,脱离人类本身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演进,抽象地谈论审美情感和有意味的形式,则陷入了形式主义与神秘主义。

4. 莱布尼茨的思想对美学的影响。

【答案】莱布尼茨作为德国理性主义美学的奠基者,其美学思想是以单子论的哲学雎系为基础的。他从单子论的“前定和谐”说出发,论证了美的本质在和谐、秩序,而美的本源来自上帝预先安排,从而将目的因引入对美的解释中,试图在可感形象与理性世界之间建立联系;同时又从单子论的认识论出发,阐述了灵感是“混乱的知觉”,具有令人愉悦却不涉功利的特点,从而确立了美学在认识体系中的地位:对鲍姆嘉通和康德的美学产生了直接影响。

(1)对鲍姆嘉通的美学影响:美学的诞生

伍尔夫是莱布尼茨的忠实信徒,他的主要功缋在于对莱布尼茨的理性主义哲学加以系统化和通俗化。鲍姆嘉通接看伍尔夫对于布莱尼茨的理性哲学进一步系统化。他注意到人类心理活动既然分为知情意三方面,而相应的哲学系统却有漏洞,于是他建议应设立一门新科学,译为感觉学。鲍姆嘉通1735年在《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里就首次提出建立美学的建议,直到首次使用感觉学来称呼他的研究感性认识的一部专著时,美学就作为一门新的独立的科学就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