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893文物综合基础[专业硕士]之文物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耀州窑

【答案】耀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著名青瓷窑场和宋代北方出产青瓷的著名遗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为中心。其始烧于唐,盛烧于五代、北宋,衰落于明代。它主要生产青釉瓷器,也兼烧黑釉、白釉、酱釉瓷器,唐代还生产三彩陶器。它最为突出的成就是其花纹装饰。技法主要有印花、刻花、划花及模印与刻划相结合等。其北宋时代的刻花刀法明快、线条流畅,并能刻出有斜度的痕,使画面阴阳清晰。其印花纹饰布局严整、讲求对称,是宋代印花瓷器中的最优秀者。其瓷器胎薄而坚硬,釉层较厚,施釉均匀,釉面常开小片冰裂纹,颜色深沉,口沿部分发黄褐色,俗谓之“姜黄”。产品多有外销,广州的西村窑多有仿制。

2. 钧窑

【答案】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位于今河南禹县。因地属古代钧州而得名。钧窑创烧于唐代,盛烧于北宋晚期和元代,衰落于明清之际。北宋晚期曾设“钧官窑”烧制专供宫廷使用的瓷器。窑址在禹县城关附近的钧台(也称八卦洞窑),其余窑址比较密集的是在县城西南30公里的神屋镇一带。它属北方青瓷系统,以五彩缤纷的釉色窑变而著名,其特点是使用一种蓝色乳光釉,釉色青中带红,如蓝天中的晚霞。其中尤以玫瑰紫、海棠红等釉色最为名贵。其胎骨坚硬,褐紫色或浅灰色。釉厚、釉泡较大,釉层中常有一条条曲折线,状如蛆酬走泥。产品种类有奋、尊、洗等陈设瓷及碗、瓶、盆等日用品。

3. 博山炉

【答案】博山炉又称博山香炉、博山香薰、博山薰炉,是中国汉、晋时期汉族民间常见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常见的博山炉为青铜器和陶瓷器,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

4. 三角缘神兽镜

【答案】三角缘神兽镜是日本古坟时代前期古坟出土的一种铜镜。其缘部隆起甚高,断面呈三角形,镜背花纹是东王父(又称东王公)、西王母等神像和龙虎等兽形,三角缘神兽镜即以此而得名。分“舶载的”和“仿制的”两类。迄今已发现300余枚。全属大型镜,一般直径在20厘米以上。镜的纹样都属浮雕式,神像和兽形的数目各有不同,排列方式可分“求心式”和“同向式”两种,而以前者居多。从形制、花纹和铭文等看,三角缘神兽镜具有中国镜的基本特征,

所以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由中国输入的“舶载镜”,制作年代约在汉末、魏晋之际。

5. 珐琅彩瓷器

【答案】珐琅彩瓷器,又称瓷胎画珐琅,是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瓷,是汉族陶瓷艺术之瑰宝。它先在瓷胎上上釉,烧结后再用珐琅粉(主要以石英和长石为原料)画彩,再烧。珐琅质彩料的颜色稳定,绘成何颜色,烧成后仍是何颜色,便于绘制精细的图饰。其施彩薄,画面立体感却很强。色彩瑰丽,非常精美。珐琅彩瓷创烧于清代康熙年间,盛烧于雍、乾,是宫廷垄断的高级艺术品。

6. 琉璃河遗址

【答案】琉璃河遗址是西周时期的重要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县琉璃河镇北1.5公里的台地上。该遗址面积约500余万平方米,于1940年被发现。1970年人们对其进行了发掘,发现建有城墙,城外有壕,城内有房基,又在城附近发掘了200多座墓葬。其中大型的墓葬设有墓道和陪葬的车马坑,出土的青铜器上铸有“匽侯”(可能是周公的堂弟,也就是召公太保爽或其长子)铭文,这对推断“封召公奭于燕”始封地的地望具有重要意义。

7. 隋大兴城唐长安城

【答案】隋大兴城唐长安城是隋灭北周后,宇文恺在龙首原一带营建新的都城(今陕西省西安市),称大兴城,而后唐沿用之,改名长安城。唐末昭宗迁都洛阳,结束320余年的都城历史。长安城由外郭城、宫城、皇城和各坊、市等构成,以宫城、皇城、郭城的正南门构成南北中轴线,布局方正严谨,是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城布局的发展和完善。宫城置于中轴线北端沿袭了前代的传统,但是在宫城南面另筑皇城是从隋大兴城开始的。长安城内居于北部正中的宫殿区、居于坡头高地的官衙府邸与一般居民区相互隔离,等级分明,突出了帝王之居“建中立极”的都城建设理想模式,形象地体现了皇权至上和中央集权思想。城内里坊采用封闭式格局,四周建高墙,实行严格的宵禁制度,具有浓厚的军管性质。

8. 夏鼐《考古学报》

【答案】《考古学报》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季刊。夏鼐是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是中国考古学主要学术刊物的创办者,他领导了《考古》杂志及其前身的创刊,长期担任《考古学报》的主编。《考古学报》季刊由考古杂志社编辑出版,1936年创刊,是面向国内外的中国考古学权威性学术刊物,主要刊发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报告,考古研究专题论文,以及与考古学关系密切的其他重要论著,是考古学专业学术性刊物。《考古学报》前身为1936年出版的《田野考古报告》,1947年至1949年改名《中国考古学报》,1953年改现名。

9. 直百五铢

【答案】直百五铢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种钱币,面文篆书“直百五铢”,即价值一百枚五铢,

是一种大值虚币。公元214年汉献帝十九年刘备入蜀后,于成都铸造此币。初铸时钱大而厚重,后铸则逐渐减重,最轻薄者不足0.8克。常在钱币背铸或背刻阴文和纹饰,也有背铸阳文,如“为”字或四出文。

10.斗拱

【答案】斗拱,又称科拱、斗科、欂栌、铺作等,是中国汉族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杨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斗拱的承重结构,可使屋檐较大程度外伸,形式优美,为我国传统建筑造型的一个主要特征。

二、简答题

11.郑州商城的时代与布局。

【答案】(1)郑州商城的时代

郑州商城是成汤所居的毫都,其始建城的绝对年代经碳-14测定为公元前1620年(经树轮校正年代),可早到二里岗下层早段,使用至二里岗上层时期。

(2)郑州商城的布局

郑州商城平面为长方形,城垣采用分段版筑法逐段夯筑而成。在城墙内侧或内外两侧往往发现夯土结构的护城坡,商城内分布有大面积的商代文化层及房基、水井等各种遗迹。大中型宫殿夯土台基位于城内东北部,城外还有同时期的居民区和铸铜、制骨、制陶手工业作坊遗址以及中、小型墓地。郑州商城的发现对于研究商代历史和古代城市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

12.中国铁器的出现及其意义?

【答案】(1)中国铁器的出现与发展中国开始使用铁器的年代目前尚无定论。①春秋时期考古发现最早的铁器属于春秋时代,其中多数发现于湖南省长沙地区。

②战国

战国中期以后,出土的铁器遍及当时的七国地区,应用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农业、手工业部门中并已占居主要地位,楚、燕等地区的军队,装备基本上也以铁制武器为主。战国时期的铁器还经由朝鲜传入日本。

③西汉

西汉时期,应用铁器的地域更为辽阔,器类、数量显著增加,质量又有提高。

④东汉

东汉时期铁器最终取代了青铜器。

(2)冶铁技术的发展

根据早期铁器的金相检验,中国的块炼铁和生铁可能是同时产生的。

①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

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是战国冶铁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此时早期的块炼铁己提高到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