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348文博综合[专业硕士]之文物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侯马盟书

【答案】侯马盟书又称“载书”,是指春秋晚期晋国世卿同卿大夫间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1965年在山西省侯马晋城遗址发现,并进行了挖掘。侯马盟书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5类:宗盟类、委质类、纳室类、诅咒类和卜莁类。它记载了春秋末期晋国赵鞅参与晋国内部由六卿内争至四卿并立的一场激烈政治斗争,正是这场政治斗争,拉开了作为标志战国时代开端的“三家分晋”这一重大事件的序幕。侯马盟书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盟誓制度,古文字和晋国历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2. 苏州片

【答案】苏州片是明清时期苏州地区的仿画,是书画赝品中的佼佼者。明清时代的作仿画为业最著名,规模最大的是在明万历到清代中期(1753~1820年前后)的苏州。据记载,这一时期的苏州山塘街专诸巷和桃花坞一带聚集着一批民间作画高手,专以制作仿画为业,他们所造的画后来被统称为苏州片。

3. 吕大临

【答案】吕大临(约1040~约1092),字与叔,是宋代金石学家,蓝田(今陕西蓝田)人。他曾求学于程颢、程颐,与游酢、杨时、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先生。他以萌入仕,官至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通六经,精于礼。吕大临著有《考古图》十卷,不仅著录铭文,并注明铜、玉器的尺寸、图像、收藏之家和出土地点等。他还著《易章句》、《大学解》、《中庸说》各一卷,《论语解》十卷、《孟子讲义》十四卷、《礼记传》十六卷、《玉溪先生集》二十八卷等。

4. 浮梁瓷局

【答案】浮梁瓷局是元朝廷于建国初期在景德镇设置的全国唯一的一所为皇室服务的瓷业管理机构,浮梁瓷局秩正九品,用于将各地俘虏来的制瓷工匠集中起来进行生产。这在客观上给工匠们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促进了瓷业的发展。它设大使、副使各一员,主要掌烧造瓷器,并漆造马尾、棕藤笠帽等事。在其掌管下创烧了枢府釉瓷、青花、釉里红、蓝釉、蓝地自花、孔雀蓝釉瓷器等

5. 熹平石经

【答案】熹平石经,又称“汉石经”、“一字石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本儒家经书。熹平四年(175)汉灵帝命蔡邕等参校诸本文字经书后,用隶书写《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七经,请名手刊刻。光和六年(183)完成,立于洛阳太学所在的鸿都门外,共46块碑,供时人校订文字。刻成后7年,董卓烧毁洛阳宫庙,太学荒废,石经受到严重摧残。太宋代以来在太学遗址河南堰师朱家讫塔村一带常有残石出土,近代人马衡汇为《汉石经集存》,得8000字。石经以一家本为主而各有校记,对纠正俗儒的穿凿附会和臆造别字,维护文字的统一起到积极作用。

6. 毛公鼎

【答案】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相传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其通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腹内有铭文32行499字,为现存最长铭文的青铜器。作器者毛公记载周宣王告诫,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的重要资料,现藏台湾省台北市。

7. 蚁鼻钱

【答案】蚁鼻钱是楚国货币,其形体较小,体呈椭圆形,上尖下圆,面凸背平,尖头有一小穿孔,又似背面磨平的贝,故常以铜贝称之。其人者长1.8厘米,重4~5克,小者不足1厘米,多数重2.5~3.5克,最重的有4.2克。面上有阴文似蚂蚁状,看似蚂蚁歇于鼻尖。又有类“哭”字者,或称鬼脸钱。在两湖、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山东等地都有蚁鼻钱的出土。

8. 《宜侯仄簋》

【答案】宜侯仄簋是西周早期康王时器物,1954年出土十江苏丹徒烟墩山西周墓葬,以作器者为宜侯仄而得名。其上铭文长达120多字,记载了宜侯仄受封于周王的情况。它是研究西周历史和分封制度、实施情况的重要资料。

9. 司母戊鼎

【答案】司母戊鼎是商代晚期铜器,1939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腹内壁铸“司母戊”而得名。该鼎造型庄严雄伟、长方形腹,每周四边及足上部饰有兽面纹。双耳、外侧则饰双虎噬人首纹。四足中空,用陶范铸做,鼎体混铸。司母戊鼎是目前己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钵最大和最重的青铜器,也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

10.李柏文书

【答案】李柏文书是前凉西域长史李伯于晋咸和三年(328)致焉曹王龙熙等几个国王的纸本墨迹书信稿,是前凉惟一有史书可证的重要人物的文书遗迹,是前凉简牍资料中最为集中、内涵最为丰富的文书资料。于1909年日本僧人橘瑞超在楼兰发现,现存日本京都龙谷大学图书馆。此书共有三件:一件残纸、一件9行和一件12行。残纸和9行件属十初稿,长23厘米,宽27厘米; 12行件为二稿,长23厘米,宽39厘米。文书的书法有笔画带有隶书的笔意,但已显露出东晋流行的行书风貌。文书是研究中国与西域关系史以及中西交通的重要资料,对研究行书发展历史也有

很高的价值。

二、简答题

11.简述“南越国宫署遗址”。

【答案】(1)概况

南越国遗址是西汉早期遗址,位于广州市中心的中山四路。南越国宫署遗址面积共15万平方米,被专家们称为东方的庞贝古城。而宫署的核心区域为4.8万平方米,东起忠佑大街,西至北京路,南起中山路。1995年夏,由于广州市电信局兴建大楼基础施工而发现至今,一直在发掘。

(2)遗物与遗迹

①遗物

南越国宫署遗址发掘的重要的遗物有:封泥、“万岁”瓦当、铺地砖、修建踏步用的空心砖、铜俑像、石八角柱、铁桶、建筑构件、木辘轳和生活俑陶器等。

②遗迹

重要遗迹有:石蓄水池、石砌曲渠、回廊散水和砖砌水井等。

(3)历史价值

综合上述的发现,发掘者认为此乃一处石构人工园林东南的水景部分,而园林的主人是南越王,因此称之为“南越国宫署遗址”(有认为署应为苑)。

杜牧《阿房宫赋》提到“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 李善注《昭明文选·西京赋》“疏龙首以抗殿”句时,引《三辅黄图》日:“日(汉高祖时)营未央,因龙首以制前殿”; 《西京杂记》云及茂陵(汉武帝陵)富人袁广汉修建园囿,“积沙为洲屿,激水为波澜”; 左思的《魏都赋》中也提到曹魏邺城的铜雀园中修有鱼池、堂皇、兰洁、石漱; 等等,均涉及到宫苑或园林建设中的园中修池,池中建岛、山石点缀的手法,现在在该遗址中终于见到了实物证据,弥为珍贵。据此,更有研究者更推论1975年发掘的、紧邻石砌曲渠西北的“秦代船台遗迹”,实乃此园林中的临水“干阑宫殿”。

12.文物保护的原则是什么?

【答案】文物保护工作者经过不懈努力,在总结几十年来文物保护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逐渐形成了一些文物保护修复的规则。这些规则经过分析、总结、提高,上升到保护理论的高度,并逐渐成为文物保护工作中共同遵守的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文物保护学是一门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要求很高,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做好文物保护,必须加强文物保护方面理论知识学习,打好理论基础,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认真实践,不断提高文物保护操作技能,确保保护修复工作质量。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在保护实践中接受检验,只有在实践检验中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操作技能。

(2)保存或恢复文物原状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