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893文物综合基础[专业硕士]之文物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朱封大墓

【答案】朱封大墓是中国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山东龙山文化墓地,位于山东临胸的西朱封村。1989年后己被发掘3座大墓,墓主是当时社会上有特殊地位的显贵人物,均有棺椁葬具。这三座大墓的随葬品丰富,陶器有鼎、豆罍和蛋壳陶杯,玉器有钺、刀、簪、头(冠)饰,还有绿松石串饰、石镞、骨镞、骨匕等。其中一座墓的墓主,身旁有木边箱,脚下有木脚箱,主要随葬品放置在箱内。

2. 开元通宝

【答案】开元通宝是唐代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仿效西汉五诛的严格规范而开铸的,以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其直径2.4厘米,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中国的币制自此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代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开元通宝铜质优良,铸工精细,流传下来的实物数量很多,表明唐代货币经济较为发达。

3. 横阵墓地

【答案】横阵墓地是指位于陕西省华阴县,属于仰韶文化前期的墓地。人们共发现了8座普通合葬墓,1座单人葬墓,以及3座大坑套小坑的复式合葬墓。这3座复式合葬墓分别套掘5, 7, 3个小坑,每个小坑内埋人骨3~12具,合计92具,头向西,男女老幼皆有,均是以二次葬为主的多人合葬墓。这些合葬墓的随葬品有罐、尖底瓶、钵或盆等生活用具。学者根据复式墓推论当时社会有二级组织。原因在于大合葬坑中的死者不可能属于不同的氏族或胞族,而胞族组织并不普遍存在,那么只能是氏族,如此一来小合葬坑中的死者就应当属十家族的成员了。据此学者又推论当时的社会结构正处于原始共产制社会的子夜关头。

4. 甲骨文

【答案】甲骨文是契刻于龟腹甲、龟背甲和牛肩胛骨的文字,合称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它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

5. 拓拔魏北邙墓地

【答案】拓拔魏北邙墓地是指拓拔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建在河南省洛阳市邮山东南山腰的缠水两侧的墓地。其布局大体上是:孝文帝长陵位于中心位置上,其他的“帝子”、“帝孙”的陵墓居其下方的左右,并且在更远的“龙岗”上埋葬它的近支皇族,而在此墓地里,拓拔圭的一系子孙居中,其他“奇世”和“偶世”子孙的墓地分居下方的左右; 龙岗坡下则埋葬着各位妃殡,再往下是北魏王朝的“九姓帝族”、“勋旧八姓”和内入余部诸姓及其他降臣的墓地。该墓地的布局既保留着原始氏族族葬的遗风,又粳进了中原汉人的礼俗,是民族融合的生动反映。

6. 天龙山石窟

【答案】天龙山石窟是南北朝至唐代佛教石窟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天龙山。从现存造像和《开皇石室铭》碑记考察,石窟创建于东魏末年,其后北齐、隋、唐相继开凿。洞窟开凿于东、西两峰山腰间,共有编号洞窟21个,以唐窟最多。东魏第2, 3窟为一组双窟,方形平面,覆斗顶,三壁三完式。北齐第1, 10, 16窟均有仿木式前廊,主室方形,三壁三完式。隋开皇四年的第8窟为中心柱窟,有仿木式前廊,中心柱四面开完。其余洞窟均为唐代所凿。石窑内采用圆雕法雕出佛像,华丽美观,世称“天龙山样式”。

7. 侯马盟书

【答案】侯马盟书又称“载书”,是指春秋晚期晋国世卿同卿大夫间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1965年在山西省侯马晋城遗址发现,并进行了挖掘。侯马盟书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5类:宗盟类、委质类、纳室类、诅咒类和卜莁类。它记载了春秋末期晋国赵鞅参与晋国内部由六卿内争至四卿并立的一场激烈政治斗争,正是这场政治斗争,拉开了作为标志战国时代开端的“三家分晋”这一重大事件的序幕。侯马盟书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盟誓制度,古文字和晋国历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8. 琉璃河遗址

【答案】琉璃河遗址是西周时期的重要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县琉璃河镇北1.5公里的台地上。该遗址面积约500余万平方米,于1940年被发现。1970年人们对其进行了发掘,发现建有城墙,城外有壕,城内有房基,又在城附近发掘了200多座墓葬。其中大型的墓葬设有墓道和陪葬的车马坑,出土的青铜器上铸有“匽侯”(可能是周公的堂弟,也就是召公太保爽或其长子)铭文,这对推断“封召公奭于燕”始封地的地望具有重要意义。

9. 哥窑

【答案】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明初《宣德鼎彝谱》将其列为宋代名窑。其瓷器的传世品很多,但窑址迄今尚未发现。它的瓷器有两种胎质。一是瓷胎,一是砂胎。瓷胎精细,扣铿锵有声; 砂胎质略松,其声带瓦。瓷器的釉属无光釉,釉色主要为炒米黄、奶白、奶酪黄,也有粉青、灰绿等色。釉厚,最著名的特点是开片。瓷器通体开片,纹片多为黑色,俗称“金丝铁线”。按

颜色可分为鳝血、黑蓝、浅黄鱼子纹等,按形状可分网纹、梅花纹、细碎纹等。胎体多为紫黑色、铁黑色或黄棕色。器物口部边缘因釉薄而隐约露出胎色呈紫褐色,足部不挂釉而旱现铁黑色,因而又称为“紫口铁足”。

10.关中唐十八陵

【答案】关中唐十八陵是指唐代帝王陵墓群。唐朝包括武则天在内共历21位皇帝。除昭宗、哀帝外,其余19位皇帝的18座陵墓(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乾陵)都分布在今陕西省渭河以北的乾县、礼泉、径阳、三原、富平和蒲城六县境内,东西延绵150公里。十八陵以都城长安(今西安市)为中心,自西向东呈扇形展开,南隔关中平原与秦岭遥遥相对。共同特征是坐北朝南,地势多为北高南低。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封土为陵和依山为陵。整个墓中建筑分别模仿都城中的宫城。每座都有完整的陵园设置,大致可分为玄宫、神道以及乳台以南的兆域3部分,在神道的两边和四神门外设有精美的石刻。各陵园南部,还设有大量的陪葬墓。这宏大的帝陵群反映出唐代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

二、简答题

11.纸质文物湿法脱酸的优缺点?

【答案】湿法脱酸是指用碱性水溶液对纸张进行浸泡处理,中和去酸的方法。

(1)湿法脱酸的优点

①脱酸彻底,由于湿法脱酸处理时,纸张浸泡在溶液中,因此脱酸反应比较彻底。

②脱酸后,纸张纤维中大都有碱性残留物可有效抑制纸张在外界环境影响下,特别是空气中酸性气体的作用而使纸张酸性聚集,脱酸效果最好。

(2)湿法脱酸的缺点

①湿法脱酸对纸质文物中水溶性字迹材料、颜料极为不利,可引起字迹淡化、捆化。

②湿法脱酸所采用的浸渍、挤压操作易引起脆弱纸质文物变形、起皱、甚至破损。

③湿法脱酸费时费工。由于湿法脱酸只能单页操作,操作时必须将装订好的纸质文物全部拆开,浸泡脱酸、压平、晾干后再重新装订,既费工费时,且又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12.秦汉墓葬制度,地面设施和陪葬品。

【答案】(1)墓葬制度

秦汉时期人殉制度到汉代基本结束。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位于陕西临撞县。秦始皇陵园开创的陵园制度,对此后历代帝王陵园产生了重大影响。汉代普遍用横穴式的洞穴作墓扩,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这是中国古代墓制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从西汉中期才开始的,首先发生在黄河流域,然后普及到各地。在秦和西汉前期,贵族地主阶级仍沿用竖穴式土坑墓,墓中设木椁。在长江流域及南方和北方的边远地区,竖穴式木撑墓一直延续到西汉后期,甚至东汉前期。在秦和西汉的竖穴式木椁墓中,棺椁制度沿袭周代的礼制,有严格的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