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深圳大学管理学院923行政管理理论之行政管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车辆管理
【答案】机关车辆包括机关单位用于工作或生活服务的非私人所有的机动车辆,机关车辆管理的内容可分为业务管理与用车制度管理。业务管理主要以车辆本身以及驾驶、维修与管理人员为对象,技术性强。用车制度管理是以车辆服务的接受者或享受者为对象的管理,与业务管理相比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它不仅关系到机关用车需要的保证,以及车辆使用的计划、经济与合理,而且与廉政建设的要求直接相关。各机关单位在制定用车制度时既要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又要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机关用车的规定。
2. 行政沟通
【答案】行政沟通指行政过程中上下级间、各部门间行政信息的传递、交流与分享。沟通是与行政过程紧紧相伴的行为,是行政管理活动中最具共性的东西。政治学家们指出:发挥信息传播作用的沟通网络,可被称为“政府的神经”,并指出整个政治学的内容都可从交流出发,根据信息以及产生信息和决定其影响力的因素来重新认识。行政沟通的基本要素包括沟通的主体(信息源)、内容、渠道、对象和效果。
3. 立法权
【答案】立法权时立法主体依法行使的制定、认可、解释、补充、修改或废止规范性文件的权力,表现为调整各类社会关系的综合性权力体系。关于立法权限,现行宪法确立我国立法机制的框架;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制定法律; 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 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地力一性法规;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分别报上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国务院部委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制定规章。
4. 民主行政
【答案】民主行政是指以民主价值观和政治伦理规范作为一切行政价值的基础的理论学说。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它是60年代新公共行政运动的理沦在80年代的发展。民主行政理论涉及的领域是广泛的。民主行政的理论观点概括起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在于代表和最大限度地表达公共利益。因此,公共行政必须超越党派观点,超越团体利益,始终如一地维护社会公平、公理、公德,维护社会正义。
(2)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实现国民的实质性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国民参与是保障行政
民主的根本途径,而行政民主山于政治与行政的不可分性成为政治民主的必要条件,同时亦是政治民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确保行政“主权的委托者”的功能地位和作用,实现行政为国民服务的最高宗旨。与此相联系,必须实行开放式的政府公共政策议程,大大增强行政管理的透明度,在防止专业主义或“专家治国”的同时,反对仟何以效率或成本为借口实行行政集权,甚至行政专权。
(4)反对“价值中立”,主张通过积极的公共政策充分而有效地反映和体现社会各阶层的意愿、需求、利益。
二、简答题
5. 简述民主集中制的主要内容。
【答案】民主集中制是我国根本的行政领导制度。我国宪法把民主集中制作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和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确立下来。具体表现为: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2)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制度贯穿于各级行政领导的全部实践活动中,是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直接体现,它决定和影响其他行政领导制度。
6. 简述建设有中国特色行政管理的基础和原则。
【答案】(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的深厚基础主要有:
①行政管理的二重性。行政管理同生产管理以及其他管理一样,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或科学性和阶级性。
②丰富的历史遗产。中国古代丰富的政治和行政管理的历史遗产不仅是产生具有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的肥沃土壤,而其精华部分将被改造吸收而成为具有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的组成部分。③当代的行政实践。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行政管理实践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一样丰富多彩,波澜壮阔,这是我国行政管理学理论创造的最坚实基础和取之不竭的源泉。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学的主要原则:
①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②紧密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行政体制改革。
③加强与相关学科的结合。
④强化创新意识,推动学科建设的创新进程。
7. 简述部门改革对人大预算监督的影响。
【答案】1994年《预算法》明确了人大的预算分配和监督职能。但是,直到部门预算改革以
来,人大审查批准政府预算的职能才得到落实。部门预算改革为人大预算监督创造了条件,具体表现为:
(1)每个部门编制一本部门预算,并将部门预算提交人大审议;
(2)实行综合预算,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部门预算,从而纳入人大预算审批的范围;
(3)细编预算,这使得提交人大审查的预算包括了详细的各个部门收支的预算信息;
(4)早编预算,使得人大能够提前介入预算。
为更好地进行预算监督,全国人大在内部组织进行改革,增设专门审查政府预算的机构。199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成立,作为常委会的工作机构,它和法工委一起被称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两驾马车”。199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提出要编制部门预算和单位预算,而且要求预算要详细,科目要编到类,重要的列到款,以方便人大进行预算审查。同时,对报送全国人大审查批准的预算草案的内容和时间也作了规定,如要求农业、教育、科技、社会保障预算资金的调整,必须经过全国人人常委会审批。
8. 简述公共行政实践中出现的新迹象对行政伦理的推进作用。
【答案】从20世纪后期至今,随着新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发展,行政伦理研究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公共行政实践中出现几个新的迹象,对于行政伦理研究具有直接的推进作用。
(1)从控制导向转化为服务导向
人们将行政类型区分为“统治行政”与“公共行政”两类。统治行政为了秩序目标而实施对整个社会的控制,因此统治行政是“完全的”控制导向的行政。管理行政也是控制导向的,特别是管理行政发展到公共行政阶段,达到极高的控制水平。管理行政所依赖的是科学的规划和技术性的操作,因而也与伦理无涉。
当公共行政走出控制导向时,即用服务导向取代控制导向时,它虽然还要得到科学和技术的支持,这使得它从属于公共行政的科学化、技术化所需要的研究还是必要的; 但另‘方面服务行政所内涵的伦理问题已被提了出来。所以,公共行政从控制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化,实际上是在科学化、技术化的基础上转向伦理化,服务导向注定的“关系”格局是这种转变最强有力和直接的动力。
(2)从效率导向转化为公正导向
管理行政基本上是效率导向的行政。从19世纪80年代管理行政开始成为公共行政的主流以来,效率的问题渐渐掩盖了公正的问题。在20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公共行政的实际运行则属于效率导向。公共行政实践中的这一定势,使公正与效率成为区隔开来的两个领域一一公正往往变成政治问题,而效率则成了脱离政治制约或影响的行政问题。政治家考虑公正,政府官员考虑效率。到了20世纪后期,公共行政的公正问题又被人们重新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公共行政实质含义化的有效矫正,自引导公共行政致力于恢复其公共性的本质。
(3)在工具研究中引入价值视角
20世纪前半期,公共行政学沿着科学化、技术化的方向发展,突出工具研究的意义。到20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