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819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之现代汉语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成语
【答案】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含义丰富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
(1)成语的基本特征
①意义完整; ②结构定型; ③风格典雅; ④充当语言的备用单位。
(2)成语的来源
①神话寓言; ②历史故事; ③诗文语句; ④口头俗语。
(3)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固定短语,具有稳定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的意义改变了,例如“明目张胆”,古代用它来形容小畏权势,敢说敢为,有胆略有气概,含褒义。到后来,“明目张胆”的感情色彩完全变了,用来指公开地大胆地干坏事。
2. 平仄相间
【答案】平仄相对,是指一联之内的两句上下第二、四、六个字的平仄上下对应相反。在近体诗里,平仄在本句中是重叠交替的,在对偶句中是相互对立的。这两大类声调在诗词中有规律地交替使用,也就造成了诗词音调抑扬起伏、悦耳动听的音乐美。在现代诗歌和散文中,适当注意平仄变化,充分利用汉语语音的特点,使作品获得音乐美感,还是很有必要的。
3. 押韵
【答案】押韵是诗歌艺术的重要因素,又称“压韵”。汉字每字一音,一般皆有声母和韵母两个部分,押韵就是把韵母相同的字用在诗歌的某行句尾,以增强音乐性,使其有回旋迭荡之美,并易读易记,悦耳动听。因押韵的位置通常在句尾,又称“韵脚”。诗经中的押韵格式流传至今最为普遍的有三种韵例:
①从句中位置来看,句尾押韵是最普遍的押韵方式;
②从一章中所用的韵数来看,一韵到底和换韵;
③从韵脚之间的距离来看,情况比较复杂,又可以分为句句押韵、隔句押韵和交韵三种。
4. 音位的自由变体
【答案】音位的自由变体是音位变体的一种。它是指在有些语言或方言中,处在同样位置上的几个音可以自由替换而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例如重庆、武汉、南京等地的[n]和[1],
东北有些地方的和,在相同的环境中随便念哪一个都可以,那么[n]和[[1]以及
和
是相对应的自由变体。
二、分析题
5. 分析下列句中“是”的词性和意义。
(1)我是昨天通知他的。
(2)天安门广场是花的海洋。
(3)他是有点儿笨。
【答案】(1)该句“是”是助词,表示强调“通知他”的时间是“昨天”。
(2)该句“是”是系动词,突出天安门广场上花的多。
(3)该句“是”是助词,表示承认“有点儿笨”的事实。
6. 运用层次分析法或中心词分析法分析以下句子。
老王被他的同事老张唆使几个小流氓把条腿给打断了。
【答案】(1)用层次分析法分析
老王 被 他 的 同 事 老 张 唆 使 几 个 小 流 氓 把 条 腿 给 打 断 了。
(2)用中心词分析法分析 [被他的同事老张][把条腿]给打<断>了。
7. 请分析“或者”和“还是”的异同。
【答案】“或者”和“还是”的辨析如下:
(1)相同点
“或者”和“还是”都是连词,都可以表示选择关系。
(2)不同点
①疑问句或者陈述句中有疑问语气的用“还是”,用于陈述句中表选择时具有“不知”的语义特点。陈述句中无疑问语气的用“或者”。
②“或者”表示在多种情况下选择时,可以相当于“有的”。如,同学们或者打乒乓球,或者下象棋,或者练武术。
③“或者”不表示选择,可以连接意义相同的两部分词。如,我们称呼他“王师傅”或者“老王”。
8. 汉语普通话里,上声经常发生变调。比如两个上声相连时,第一个上声会读成阳平,即“上声+上声一阳平+上声”,例如:雨[35]水、土[35]改、使[35]馆。如果上声音节后跟一个非上声音节时,上声会读为半上声,即“上声+非上声一半上+非上声”,例如:许[21]多、海[21]燕、假[21]。请说明
(1)三个或更多个上声相连时,会发生怎样的变调? 比如:纸雨伞、使领馆、卡塔尔、语法史、水产品、小组长、小纸雨伞。
(2)上声后边如果是一个轻声音节时,上声会发生怎样的变调? 比如:老实、打听、老虎、想想、打扮、打扫。
【答案】(1)三个上声相连,主要有两种形式。
a. 前两个上声音节语义紧凑,语义停顿在第二个音节后,则前两个音节都变成35。
(214+214)+214→35+35+214。例如,使领馆、语法史、卡塔尔。
b. 后两个音节语义紧凑,语义停顿在第一个音节后,则前两音节有21+35的变化:
214+(214+214)→21+35+214。例如,纸雨伞、水产品、小组长。
(2)如果连着念的上声字不止三个,要根据词语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紧密度划分出语义停顿来,由语义停顿确定出音节段,再根据上述规律进行变调。例如,小/纸雨伞,214+(214+35+214)→35+214+35+214。
(3)在原为上声现改读为轻声的字音前头,则有两种不同的变调。
a.214+轻声→35+轻声 例如:打扫、想想、老虎。
b.214+轻声→21+轻声 例如:打扮、打听、老实。
9. 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常出现这样一类错误:“我今天见面了我的朋友、我应该鞠躬老师”,清分析此类错误的原因。
【答案】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常出现题干中这一类错误的原因:
(1)从概念上说,“见面”、“鞠躬”这类词是离合词,即从概念上讲,似乎应该看成词,表达了一个比较固定的完整的概念。
(2)从用法上讲,常作为一个词使用,即两个字挨着出现(这是所谓的“合”,但也可以拆开来不紧挨着出现(这是的“离”)。
题中的“见面”、“鞠躬”紧挨着出现时,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再跟宾语,所以原句可以改为“我今天和我的朋友见面了”、“我应该向老师鞠躬”; 或者拆开来用时,中间可以加入其他成分,所以原句也可以改为“我今天和我的朋友见了一面”、“我应该向老师鞠一躬”。
三、简答题
10.解释下列惯用语的意义。
背包袱 安钉子 绊脚石 翅膀硬
穿小鞋 定调子 耳边风 高帽子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