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武汉大学货币银行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扩大的价值形式
【答案】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马克思货币起源理论的第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形式。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共同生产被个人生产代替,公社之间的交换为个人之间的交换所替代,交换日益普遍化。这时,一种物品和另外一种物品发生交换关系不再是非常偶然的现象,而是经常地与另外多种物品相交换,于是,一种物品的价值就会由许多其他物品表现出来,而所有物品都可成为表现其他物品的等价物,这个阶段就被称为扩大的价值形式。
2. 配股
【答案】配股指己上市公司出于筹集资金、希望增强本公司股票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或者公司希望增大股本总量避免被收购等目的时,向原股东进一步发行新股、筹集资金的行为。配股的行为必须依据有关规定和相应程序,并经有关部门批准。按照惯例,公司配股时原股东拥有优先认购权,即新股的认购权按照原有股权比例在原股东之间分配。在配股中,股东有三种选择:缴款购股、转让优先购股权、放弃优先购股权。配股后,公司不仅股本总量将增加,而且资金也将增加。
二、简答题
3. 简述信用货币的特点。
【答案】(1)信用货币脱离了金属货币成为纯粹的货币价值符号,不能与金属货帀相兑换,是一种债务型的货币,是货币制度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时期,各国脱离金本位,使纸币成为不可兑换的信用货币,目前已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货币形态。
信用货币能否被公众接受并保持价值主要依赖于信用货币的发行量。如果政府与货币当局合理控制信用货币发行量,即使没有充足的货币发行准备,公众仍然保持信心,货币仍然能正常地流通和保持价值。现代商业银行在保持其信誉的条件下,同样只需保持一部分现金准备,即可保持银行体系的稳定。
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有纸币、辅币和银行存款货币。
①纸币。即钞票,它一般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由法律赋予其无限清偿的地位,并成为一国的基本货币。纸市不能兑换,中央银行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控制发行量与信用规模,才能有效保持纸币的价值稳定。
②辅币。由各种贱金属铸造的小面额铸币,它往往由政府直接控制,并以法律规定其与其他货币的比价关系,且可以自由兑换成其他货币,因而能被社会公众所接受。辅币的面额一般较小,
一般用于小额的零星的交易。
③银行存款货币。银行存款形式有多种多样,能作为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的主要是活期存款,也称支票存款, 即银行货币。在现代信用发达的经济中,存款货币往往是市场交易中最重要的支付工具。且定期存款也具有活期化倾向,使银行存款均成为信用货币。
④从今天货币发展的形式看,存款货币又进一步发展为由电子计算机联网后的存款划拨转账形成的“电子货币”。电子货币将成为真正的货币符号或记账单位。
(2)信用货币有三个特征:
①信用货币是价值符号,在社会商品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一定的情况下,每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和货币的数量成反比。换言之,作为一种价值符号,单位信用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要受纸币流通规律的制约。因此要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必须结合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控制信用货币的供给量。
②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现钞和银行存款都是银行的负债。信用货币是表示银行债务的凭证,银行通过资产业务投放出去,通过收回贷款缩减信用货币,信用货币的供给量随银行资产业务的规模而伸缩。
③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这是指国家法律规定全社会都必须接受和使用信用货币。银行可能通过发行过多的货币来强制向全社会提供信用,从而导致货币贬值。但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法律都规定由中央银行来统一行使货币发行权,这就大大减少了过多发行货币的可能性。
4. 简述金融抑制对经济发展的不良效应。
【答案】麦金农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人为地压低利率,或由于通货膨胀率较高,或由于二者的共同作用,导致实际利率太低甚至为负,则会导致货币积累不足,即储蓄不足,从而导致投资不足,抑制经济的发展,这被麦金农称为“金融抑制”。
金融抑制对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有四个方面的不良影响:
(1)负收入效应。许多奉行金融抑制的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严重的通货膨胀,作为实际货币余额M/P的持有者和使用者,公众和企业为避免承受物价上涨的损失,就会减少货币形式的储蓄。储蓄下降导致投资减少,总需求下降,国民收入的增长放慢,收入增长也随之下降,国民经济和收入的增长速度都进入了负循环之中。
(2)负储蓄效应。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市场分割和经济货币化程度低、金融工具品种单
一、数量少的问题,甚至许多地区仍然停留在物物交换的阶段。由于通货膨胀率既不稳定也无法预测,官定利率又不能弥补价格上涨给储蓄者造成的损失,加上上述实际货币余额持有的增加,人们更加倾向以储藏物质财富、增加消费支出和向国外转移资金的方式规避风险,储蓄率的提高受到极大影响。
(3)负投资效应。金融抑制限制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对传统部门的投资,农业投资的减少致使农业产出下降,增加了这些国家对粮食和原材料进口的需求,这种需求在相当程度上不得不依靠外援来满足;本币的高估和对小生产者贷款的限制,严重阻碍了这些国家的出口增长,这使得经济的对外依赖进一步提高;同时,这些国家的领头部门存在着较高的资本一劳动比率,不熟练的
生产技术和经常性的过剩生产能力,降低了投资的边际生产力;最后,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恶化了投资环境和投资条件。所有这些都阻碍了这些国家投资的增长。
(4)负就业效应。除了负收入和负投资效应所造成的就业机会减少以外,金融抑制对传统部门的抑制,也是负就业效应的重要原因。因为向城市转移的大量劳动力中,只有小部分能为工资水平相对较高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所吸收,没有被吸纳的部分,或是滞留于工资水平相对较低的行业、企业中,或是千脆处于失业状态。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对就业产生积极影响的过渡效应、溢出效应或联动效应,在金融抑制的国家都得不到充分明显的表现。
5. 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原则是什么?怎样理解?
【答案】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商业银行,具有较大的特殊性,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不以盈利为目的。中央银行的目标是维护币值的稳定,并代表国家来管理、调节金融,保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由此决定了其一切活动要以整个社会的利益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其自身的盈利为目的。
(2)经营对象限于金融机构和政府。中央银行拥有特权,如果允许其从事与商业银行相同的
业务,势必形成不公平竞争,这样中央银行的超然地位会受损,也不利于其金融监管工作的开展。
(3)资产应具有最大的流动性。中央银行只有使资产保有最大的流动性,才能满足其调节资金供求、稳定金融体系、促进经济增长的需要。因此,中央银行要避免购买期限太长、流动性弱的证券,也应尽量不发放长期贷款,并持有一定数量的黄金、外汇储备。
(4)定期公布业务状况。中央银行必须定期公布自己的业务状况,向社会提供有关的统计资料,这样做有利于提高中央银行的信誉,增加制定、执行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同时也有利于国内外有关方面准确、及时了解政策,调整经营,进而实现央行预定目标。
(5)分支机构协调要适当。由于中央银行职能的特殊性、地位的特殊性,在分支机构设置上,一般总行设于首都或重要经济发达城市,按经济需要设置分支机构,为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也可以在国外设立代表处。
(6)业务活动的相对独立性。中央银行为实现对宏观经济的调整,对金融业的监督管理和维护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目标,在业务活动上必须享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不受干预地进行活动。
三、论述题
6. 为什么说银行信用在现代信用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
【答案】银行信用是银行以货币形式提供给工商企业的信用。它是现代信用经济中的重要形式,是在商业信用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并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1)银行信用的特点银行信用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资本类型上看,银行信用中贷出的资本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不从属于产业资本循环中的商品资本阶段,而是从产业资本循环中独立出来的货币资本。正是有了这一特点,银行信用才能够克服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因为银行信用能聚集社会上的游资,如各种暂时闲置的货币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