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哲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犯手实做其事
【答案】犯手实做其事是颜元关于格物的思想。他认为心中想过、口中说过、纸上写过都不能算是格物,格物必须是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投入到改造客观事物的实践活动中去。颜元反对宋代以来儒者静坐的通病,提倡积极投入到具体的、实际的活动中。他还举了学礼、学乐的例子来解释自己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他认为一定要亲身实践,才能真正知道什么是礼,什么是乐。总之,颜元反对以思辨、读书、讲问等活动来解释格物致知,强调要“犯手做实事”亲身投入到实践活动中,才可以获得有用的知识。
2. 取实予名
【答案】“取实予名”出自于墨子的著作《墨子·贵义》,是指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给予相称的名称,强调“实”是第一性的。在“实”的基础上,看重通过实践来对各种言论进行检验。认为立论要切合实际,而且要身体力行。
3. 非气质无以为性,非气质无以见性
【答案】非气质无以为性,非气质无以见性是清代人颜元的人性理论。
①在理气关系上,颜元坚持理气为一,即没有无理之气,也没有无气之理。
②在形、性关系上,颜元也坚持二者的合一,在此基础上,他比较强调形之重要。
③而性和气质的关系正如眼睛与其明的关系,二者是不能分开的。
二者均是得自天命,并不好区分哪一个是天命之性,哪一个是气质之性。颜元继承了孟子的性善论,认为性、情、才都是善的,反对将性善和情、才割裂开来,将恶归于情和才。他认为性善必须通过情、才方可以实现,才有力量。
4. 随、泯、统
【答案】“随”、“泯”、“统”是方以智方法论总纲的三个概念。这三个概念最初出自于佛教华严宗的三谛学说(即俗谛、真谛、中谛)。方以智在评价华严宗三个概念的时认为一切事物在“俗谛”看来都是处于对立面的,在真谛的眼光看来,就不存在这些所谓的差别。但是当真俗二谛各落一偏,中谛则不落两边,一就是二,二就是一,差别就是无差别,无差别就从差别中看出。方以智用“随”、“泯”、“统”来表达这三个概念。“随”就是明确事物的差别,达到让世人有所遵循的目的; “泯”就是取消这种差别,否认对立,使人深刻; 而“统”就是把上面两种观点连贯统一起来。至于三者的关系,方以智认为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其中包含相当深刻的辩证思想。
5. 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
【答案】“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语出《墨子·非命上》,是墨子三表法里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以古代圣明帝王的事迹为判断标准。墨子认为,言论必须设定一些标准和仪法,这些标准和仪法是判断该言论是否正确的基本依据。“三表法”是墨子正面论证自己思想观点的基本方法。判断一种言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一共有三个,即“本之”、“原之”和“用之”。“本之”就是根据前人的经验教训,其依据是求之于古代的典籍之中。《墨子》书中《尚贤》以下各篇对记载于诗书中古圣先王事迹的征引都可看作是对这一方法的应用。
6. 无为而无不为
【答案】无为而不为是老子提出“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的观点。《老子》第三十七章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顺其自然,不妄为; “无不为”是指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此乃“无为”所产生之效果。人之行为应该效法大道,顺应自然,遵循规律,不可随意妄为,否则,“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子认为执政者要奉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政策,提倡“无为而治”。这个理论对我们今天探讨和解决人类的发展问题仍具有深邃的意义。
7. 大一与小一
【答案】大一与小一是指真正大的东西是无限大,真正小的东西是无限小。惠施“历物十事”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 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庄子·天下》)意即真正大的东西无所不包,没有边际,应为“无外”; 真正小的东西不能再分割,应为“无内”。“大一”是指宏观世界的整体性与无限性,“小一”是指微观世界的整体性与无限性。在《管子·心术上》中形容“道”的无限性时,也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8. 形神相即
【答案】“形神相即”出自南朝齐梁范缜的《灭神论》,指形体与精神“名殊而体一”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范缜主张形体和精神不能分离,人在精神在,人不在则精神也随之消亡。两者合而为一,是同一事物的两方面。该论调是在迷信泛滥,唯心论者大肆宣扬“形神相异”的前提下提出的。
二、简答题
9. 王弼“得意忘言”
【答案】(1)提出过程
“得意忘言”语出王弼《周易略例》。其中说:“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 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是故存言者非得象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王弼的“得象忘言”、“得意忘象”是对庄子“得伍忘签”、“得兔忘蹄”、“得意忘言”之意的引申。
(2)释义
①王弼认为,“言”、“象”、“意”三者具有严格的不同。言,是指卦辞,代表语言; 象,即卦象,代表物象:意,是指一卦的含义、义理,代表深微的道理。属于思想层面的“意”虽然抽象深微,不能直接用属语言层面的“言”表达,但“言”可表达象,“意”则可以通过“象”而显示,即可以用“言”和“象”来尽“意”。
②“言”和“象”只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体会和领悟“意”所以王弼认为在得到“意”之后,就应该忘掉“言”和“象”否则就会阻碍人们对“意”的理解。王弼并没有忽视表“意”之“言”、表“意”之“象”的价值。但他强调的是对“意”的重视而不是对“言”“象”的重视,这就是说要分清本末,不要本末倒置。“得意忘象”不只是一种解《易》的方法,而且具有更普遍的玄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
10.简述荀子“礼论”的要旨。
【答案】“礼”是荀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观念。
(1)礼有三本
礼有三本,意即,礼有三个本源:生命的本源——天地; 族类的本源——先祖; 政治的本源——君长。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安定人民。在这里,三本是指人的生命、族类的本源以及政治的主导。祭祀天地、先祖以及尊重君师的礼俗渐渐演变为礼制。礼制的目的在于安定人心和使社会秩序化。
(2)礼义的起源
荀子认为,礼义起源于对人的自然本性、感情欲望的限制,起源于有限的社会资源与人类无限的欲求之间的矛盾。
(3)提倡“以礼正国”
①荀子指出:“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富国》)“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修身》)因此他所主张的“礼治”是指通过社会分工来确立贫富贵贱的等级制度。
②《王制》中记载:“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这一思想打破了“世卿世禄”的宗法等级制度。
③苟子还指出,礼是法的根本原则和基础。他认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劝学》)他认为应该依据礼的准则来制定法。
11.简述后期墨家提出的“辟”、“侔”、“援”、“推”等几种推理方法的具体含义。
【答案】在《小取》篇中,后期墨家提出“辟”、“作”、“援”、“推”等几种推理方法。
(1)“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辟”是指譬喻,意即以另一个具体事物来说明此具体事物。
(2)“体也者,比辞而俱行也。”即直接对比两个相等的判断而得出结论的一种推理方法,类似于形式逻辑中的直接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