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二谛

【答案】“二谛”指真谛与俗谛,是由中观宗提出的表述其核心思想的术语。“谛”是真实之意。此宗的大师吉藏,描述此说有如下三个层次的“二谛”:

①第一层次:普通人以万物为实“有”而不知“无”即俗谛;

②第二层次:说万物是“有”是片面的; 说万物是“无”也是片面的。不片面的中道,在于理解万物非有非无,即真谛;

③第三层次:说万物非有非无,说“不片面的中道”即在于此,这是俗谛。万物非有非无,而又非非有非非无; 中道不片面,而又非不片面才是真谛。

2. 盈天地皆气

【答案】“盈天地皆气”是明末清初哲学家黄宗羲提出的观点。在理气关系上,他反对“理在气先”主张“理气是一”先有气才有气之理,也就是说,气是实体,理是相对应的虚体,是气的属性或者运动变化的规律和秩序。宇宙间气才是最本质的东西,理表现在四季的更替上,只是四季交替的秩序。也就是说,理是在气之后才产生的。气的无限性才决定了理的无限性。从万物上来看,理跟着气一直在变,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理,站在离气无理的角度,黄宗羲批评了“理生气”、“理气为二”的说法。

3. 非攻

【答案】非攻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一种伦理学说,意即反对攻占。墨子主张“非攻”反对王公大人使用武力攻打“无罪之国”、侵城掠地、杀戮“万民”的行为,他认为这种战争是最大的“不义”。墨子“非攻”主张的具体实践有历史上流传的“止楚攻宋”故事。“非攻”并非无条件地反对一切战争,而是反对侵略战争,如“汤伐莱,武王伐封”的征伐战争,他认为不是“攻”伐无罪,而是“诛”讨有罪。非攻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4. 性者,本始材朴

【答案】“性者,本始材朴”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哲学用语,出自《荀子·礼论》。“本始”是指原始,本初。“材朴”是指资质朴素。人的本性其本质是没有经过雕饰的,是自然的,换言之,人的本性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中本无善端。非但无善端,且有恶端。虽然他认为人性本恶,但荀子认为人具有接受道德教育的聪明才力,积学既久,成为习惯,圣即可积而致也。这与注重道德修养自觉性的性善论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的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5. 一心二门

【答案】“一心二门”论出自于《大乘起信论》,为印度马鸣所作,由南梁的真谛译出。“一心”是指我们的心; “二门”是指真如门和生火门。“真如门”是指觉悟,是心的纯洁清净; “生火门”是迷妄,是小断被欲望、念头纠缠。“一心二门”阐述的是人一生之中本心不断在觉悟和迷惘中徘徊,实质是对人的思维、心理运行的机制的描述。

6. 良知

【答案】“良知”原出《孟子》,是指先天具有的道德善性和认识本能。王守仁认为良知是人人具各明辨是非的知觉,只须依“良知”而行,自然合乎道德规范。每个人内心都是道德标准、善行范式的,知识后天受到人情世事蒙蔽。因而从实然的角度看,它就是不存在。他认为致良知是圣人之事,愚夫愚妇不可为。要求人反求自心,消除人欲,以求与万物一体,并主张知行并进,知行合一。

7. “治众者至寡”

【答案】“治众者至寡”是王弼提出的命题。王弼的哲学以“无”为体,以“一”为本。他说:“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 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其中“一”即为“道”也就是“无”。一是本体,能统领万有,且能派生出万有,是万有差别的出发点,并且是万有的最后根据。一派生出万物,因此一为万物之本原。王弼把一、多关系贯彻到社会政治观上,提出了一以统众、以寡治多的原则。因为他认为“一”具有统领的、根本的地位与作用,“多”只是末,只是用,因此是“一”统“多”即“寡”治“众”。

8. 无为而无不为

【答案】无为而不为是老子提出“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的观点。《老子》第三十七章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顺其自然,不妄为; “无不为”是指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此乃“无为”所产生之效果。人之行为应该效法大道,顺应自然,遵循规律,不可随意妄为,否则,“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子认为执政者要奉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政策,提倡“无为而治”。这个理论对我们今天探讨和解决人类的发展问题仍具有深邃的意义。

二、简答题

9. 章太炎“俱分进化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俱分进化论”是中国近代思想家章太炎提出的关于社会历史进化的理论。

(1)善和恶、苦和乐“双方并进”

章氏认为,人类进化并不是一个简单地向理想世界趋近的过程。在社会进化的过程中,善和恶、苦和乐是“双方并进”的,即“俱分进化”。

(2)倾向于“文明否定论”

章氏认为,恶和苦的进化给人类造成的消极影响远大于善与乐,因而他认为进化这一客观事实虽不可否认,然而进化对人类产生的作用并不是正面的,随着社会的进化,必然导致罪恶的扩大和痛苦的加深,人类社会永远不可能达到尽善至乐的境地,他倾向于“文明否定论”。

(3)主张建立“五无”社会

章氏认为,为了彻底摆脱进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恶与痛苦,应该建立无政府、无人类、无聚落、无众生、无世界的“五无”社会。

(4)评价

章太炎的“俱分进化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有一定道理,然而他因此就否定文明进化,还提出“五无论”反映了他后期思想中的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

10.试比较荀子与孟子王霸观的异同。

【答案】(1)荀子认为王与霸是程度上的不同

荀子主张:“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王与霸都可以强国,但是比较而言,“粹而王,驳而霸”(《王霸》),与霸道相比,王道可谓是更为理想的政治主张。荀子认为,王与霸的不同不是种类上的不同,而是程度上的不同。

(2)孟子认为王与霸是种类上的不同

孟子则认为王、霸的不同是种类上的不同,是相互对立的。孟子非常轻视齐桓公,他认为:“仲尼之门无道桓、文之事者。”苟子则认为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仲尼》),基本上肯定齐桓、管仲建立的霸业,只是认为齐桓、管仲的霸业还可以进一步完善为“王”。

总而言之,孟子认为王与霸的不同只是种类上的不同,荀子则认为是程度上的不同,这就是他们的王霸观区别。

11.理一分殊

【答案】“理一分殊”由朱熹提出,包含两种意思:其一是指理物关系; 其二是指理事关系。

(1)理物关系

“只是此一个理,万物分之以为体。”但这个分不是剖分,而是万物各自享有规定自身之一理,“分”既表明物物之性“未尝不殊”但又统之以“天下之理未尝不一”在“分”中体现“理”之广大精微。朱子用“月映万川”和“随器取量”二例来阐明理物关系。

(2)理事关系

朱子多把“理一分殊”之分读作份。因为事之所事及施事者,都与人密切相关,所谓事直接与人之性份、职份相统。这里的理一是道德原则的理一,而分殊则是在亲亲、仁爱的人间差别上以尽人之性的分殊。儒家思想观念之统系就在此“理一分殊”上落实下来。

综合以上两义之“理一分殊”其实都是对太极原理的分解与展开,太极与万物的关系其实就是“理一分殊”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