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573中国哲学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形神相即
【答案】“形神相即”出自南朝齐梁范缜的《灭神论》,指形体与精神“名殊而体一”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范缜主张形体和精神不能分离,人在精神在,人不在则精神也随之消亡。两者合而为一,是同一事物的两方面。该论调是在迷信泛滥,唯心论者大肆宣扬“形神相异”的前提下提出的。
2. 胡瑗的“明体用之学”
【答案】胡瑗的“明体用之学”是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提出的教育宗旨,触及了道学思潮的主题。胡瑗认为圣人之道可以分为体、用、文三个方面。“体”是指哲学思考,“文”是指文化价值,而“用”是指经世济民的外王之学。这三个方面可归纳为体用两者,即“明体用之学”后来程颐将其表述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胡瑗将佛教的体用范畴引入到儒学中,对以后的道学运动起到了“点题”的作用。儒家“内圣外王之学”从中引出了“修己”的道德实践和“治人”的经世致用和“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方略。
3. 慧能
【答案】慧能是佛教禅宗祖师。他俗姓卢氏,是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慧能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世称禅宗六祖,与孔子、老子并列为“东方二圣人”慧能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禅宗于此时为最盛。他代表作品有《六祖坛经》、《金刚经义》,其思想包含的哲理和智慧,对中国哲学与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 《崇有论》
【答案】《崇有论》是西晋儒家学者裴颁的论著。该书“文辞精富,为世名论”系统的批判了玄学。裴颁编著《崇有论》的目的就是批判何、王的“贵无论”排斥世俗所崇尚的虚无之理。根据《崇有论》的观点,一切事物的起源都是它们自己生出来的,“无”不过是“有”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己。他运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论证了决定“有”的是其他的“有”而不是“无”。最后他在批判“贵无论”之后,又指出一切有生的存在都是有形象的,万物变化与相互作用是错综复杂的,是客观规律的根源。因此他认为崇尚虚无、强调“无为”是无益的。
5. 一念三千
【答案】“一念三千”是指三千性相都具足于一念之中,出于天台智者大师《摩诃止观》,是天台宗的根本理境和重要理论之一。一念三千说明了心性与事物的关系,一念,是指现前即妄即真的第六意识; 三千,是指一切万法。一念介尔之心,自然具足性理的三千诸法和事造的三千诸法,
所以叫做“一念三千”。
6. 《华严金狮子章》
【答案】《华严金狮子章》是华严宗创立者唐法藏大师用金狮子作比喻讲解华严宗教义的著作。相传法藏为女皇讲解华严宗教义时,当女皇听到“六相圆融”、“十重玄门”时,感到迷惑,于是法藏随手指着殿前的金狮子,形象地解说了“六相圆融”理论中的总与别、同与异、成与坏三对范畴和“十重玄门”的理论中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使得武则天理解了他的基本思想。法藏的弟子把这次宣教记录加以整理,称为《华严金狮子章》,简称《金狮子章》。
7. 意为心之所存
【答案】意为心之所存是刘宗周提出的一个观点,他根据《大学》的“诚意”传文认为,“意是心之所存”而不是所发。刘宗周认为,《大学》中所说的“意”表示一种好善恶恶的心理意向,是一个用来表示深层心理意识的概念。“意”是纯粹至善的,不是心所发出的念头,而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并主字人心的东西。他把意与心的关系比作定盘针,提出意是心的主宰,代表一种深层的心理意向,意之于心,好比盘针之于盘子,盘针始终指向南,意也一定好善恶恶。因此,从根本上说,意不是一个“己发”的概念,就如同“向南”并不存在“起身向南”一样。
8. 《正蒙》
【答案】《正蒙》是宋明理学家张载的著作,又称《张子正蒙》。“蒙”是《周易》的一个卦名,意为蒙昧未明; 正,意指订正; “正蒙”是指从蒙童起就应加以培养。张载在《正蒙》中,用儒家学说批判佛、道思想,建立起气一元论的哲学体系,开辟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他通过论证物质的气是世界的本原,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从世界观的高度揭示佛教唯心主义哲学的实质,提出的“一物两体”思想对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二、简答题
9. 谈谈《易传》的人性论与修养论的特点。
【答案】(1)《易传》的人性论特点
①《易传》继承了儒家“修人道以证天道”和“明天道以弘人道”的传统,统一天道与人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成性存存,道义之门。”(《系辞上》)
②天地阴阳之气使得万物得以生长,人承接天地之气,继承“道”而参赞天地万物,即为善,成就天道的事业恰恰是人之本性。
③将天地之善道存之又存,道义正是从这里出来的。
在人性论上,这表明人的善性源自天道和宇宙生生之德,同时还强调了人的后天努力,有效法天道和扩充善性的双重涵义。
(2)《易传》的修养论特点
①《易传》主张君子应当效仿天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与天地之德相匹配。
②《易传》强调人要在活动之中崇德广业和进德修业。“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③《易传》赞同与促进人间的事业,重视“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意思是说要顺应客观规律,把握契机,适当加以裁断,或修订、改变定制,使之合宜,加以会通,将这些政策和成果用于百姓,这便成为事业。
这都充分表明了儒家努力提高德行、智慧,积极有为地开创有利于老百姓的事业的思想。所以,《易传》的修养论是开拓式的,是德业双修的理路。
10.试比较荀子与孟子王霸观的异同。
【答案】(1)荀子认为王与霸是程度上的不同
荀子主张:“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王与霸都可以强国,但是比较而言,“粹而王,驳而霸”(《王霸》),与霸道相比,王道可谓是更为理想的政治主张。荀子认为,王与霸的不同不是种类上的不同,而是程度上的不同。
(2)孟子认为王与霸是种类上的不同
孟子则认为王、霸的不同是种类上的不同,是相互对立的。孟子非常轻视齐桓公,他认为:“仲尼之门无道桓、文之事者。”苟子则认为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仲尼》),基本上肯定齐桓、管仲建立的霸业,只是认为齐桓、管仲的霸业还可以进一步完善为“王”。
总而言之,孟子认为王与霸的不同只是种类上的不同,荀子则认为是程度上的不同,这就是他们的王霸观区别。
11.“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答案】(1)释义
上古领袖是怎么把修养术传给下一代的呢? 就是避开阴冷的寒风,保持恬淡虚无的心情,心定了,五行运转,气就自然顺畅。“精”“神”既济,就能守住自己的心神,病又从何而来呢? 那么,志向要少,少了后人生的方向就定了,欲望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心就会安定而不会恐惧,身体劳累却不知疲倦。气得以顺畅,各得所愿。
(2)观点
①该段文字出自于《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阐发中国古代唯物的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将人看作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宇宙万物皆是由其原初物质“气”形成的。在“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观念指导下,将人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②老子在《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认为构成世界的原初物质是形而上者的“道”。宋钮、尹文将这种原初物质称之为“气”。
③《黄帝内经》受这些学说的影响,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气,充满太虚而运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万物。由于气的运动,从此有了星河、七耀,有了阴阳寒暑和万物。阴阳五行的运动,统摄着大地的运动变化和万物的发生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