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哲学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生元说

【答案】生元说是中国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孙中山用来说明进化论的一种学说。他认为人类和动植物都是由生元构成的,生元也就是细胞。“生元”由无机物进化而来,因此把它看作是自然界进化的第二阶段。最原始的细胞有“知觉灵明”所以人才有聪明知觉。生元说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将细胞所具有的刺激感应性同于人脑所具有的意识混淆,有物活论的倾向。

2. 独体

【答案】独体是刘宗周提出的概念,在刘宗周看来其是贯穿动静的,是未发的念头。刘宗周认为“独”在《大学》中是指心体,即“意根”; 在《中庸》是指性体,也就是思虑未发时的内心实在。他还认为,《大学》中所说的“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就是独体的好恶。由此可见,他将“意根”视为独体。在刘宗周看来,“意”是未发的好善恶恶的内在心理意向,而不是朱子与阳明所认为的“意”是己发的念头,就是“一于善而不二于恶”即完全是一个善良的意志,而不是阳明所说的“有善有恶”的意念。

3. 前识

【答案】前识是指在没有接触事物之前就行,在没有了解规律之前就动。韩非在认识论上主要继承了荀子的思想,他认为人要获得认识,必须接触客观事物,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他反对脱离客观事物规律的冥思苦想,他说:“先物行先理动之谓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忘意度也。”(《解老》)“前识”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妄想、臆测。韩非认为:“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解老》)他反对主观成见和猜测,指出只要按照事物的自然规律去办事,就不会不成功。

4. 分理

【答案】分理是指清代思想家戴震谈理时重视“区分”。他认为宇宙过程即表现为气化生生不息的过程,而把理看做是事物气化过程中的条理。即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表现出的秩序和规律。他认为理是事物之间的区别,即事物相互区别的各自的规定性,或是事物各自的属性。戴震谈理,重视“区分”。在他看来,只有作为事物区别的“分理”没有作为超越实体的理。

5. 《明儒学案》

【答案】《明儒学案》是由黄宗羲亲手编纂的,是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汉族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书中体现了黄宗羲的学术史观,即“一本而万殊”。《明儒学案》的思想基础是黄宗羲的“一本”与“万殊”理论。“一本”指儒家客观而本然的精神。“万殊”是指各位先生的“功力所至”得以“成家”之处。一本与万殊的相互约束与相互渗透,正表现了学术

的客观走向与主观努力之间的有机统一的关系。这本书是史上不朽的文献,是我们研究宋明理学最重要的资料。

6. 《太玄》

【答案】《太玄》是《扬子太玄经》的简称,是扬雄模仿《周易》体裁而写成的,用来表达自己宇宙论、本体论哲学思想的著作。其书分一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七百二十九赞。“玄”是指玄奥,源自《老子》“玄之又玄”。《太玄》的核心思想是建立了一个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本源的哲学体系。它糅合儒、道、阴阳三家思想,成为儒家、道家和阴阳家的混合体。扬雄利用阴阳、五行思想和天文历法知识,以占卜的形式,描绘了一个世界图式。《太玄》对祸福、动静、寒暑、因革等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及其相互转化规律作了详细的阐释,他认为事物的发展皆有九个阶段,指出天有“九天”,地有“九地”,人有“九等”,家族有“九属”。任何事都用“九”来硬套,反映出扬雄的形而上学观点。

7. 新民论

【答案】新民论是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借用儒家经典《大学》中的概念“新民”并且渗入西方近代价值观,提出的一套新的人格理想和社会价值观。梁氏新民论是梁启超对于各种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思考的复合体,所提出的改造国民性的时代课题,重点强调人的重塑、完善,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8. 大一与小一

【答案】大一与小一是指真正大的东西是无限大,真正小的东西是无限小。惠施“历物十事”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 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庄子·天下》)意即真正大的东西无所不包,没有边际,应为“无外”; 真正小的东西不能再分割,应为“无内”。“大一”是指宏观世界的整体性与无限性,“小一”是指微观世界的整体性与无限性。在《管子·心术上》中形容“道”的无限性时,也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二、简答题

9. 简论孟子的仁政思想。

【答案】“仁政”是指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于争取民心的策略方针。

(1)以“仁心”行“仁政”

①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由于人有“不忍人之心”所以才能行“不忍人之政”。以“仁心”行“仁政”这之中贯穿了孟子以道德理想转换和提升现实社会政治的治国理念。

②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的推恩原则:“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③他主张“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指出统治者应该爱护百姓,只有爱民的君主才能统一天下。

(2)制民之产“仁政”学说的目的是“为民”孟子认为要施行仁政,首先要解决民生问题。因此他主张“制民之产”认为只有在丰衣足食的情况下,人民才不会胡作非为,并接受教化。他统治者应该让人民有“恒产”即给人民以一定土地使用权,人民有了“恒产”才会有“恒心”还应当轻摇薄赋,省减刑罚,不随意侵夺农时,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在此基础上,统治者再向人民施以教化,使之上养父母,下和兄弟,“修其孝梯忠信”最终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3)民贵君轻

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的重要思想,在政治上主张以民为本,认为政治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民心的向背。孟子“民贵君轻”思想对历代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乃至东亚重要的政治资源。

10.为仁由己

【答案】“为仁由己”是春秋孔子为其道德修养方法论和作为这种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确定的基本原则。《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理想和标准。孔子认为,“仁”是从人对人的良好情感中引申出来的,由于“为仁”(或不“为仁”)完全取决于自己,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非“由人”。孔子明确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而从身边做起,体现的是道德修养的践行性特征。其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尸点:

(1)“求之于已”

孔子十分强调人作为主体的内心自觉和主观努力。在他看来,“为仁”本来就是个人的道德追求,其动力应该来自于自己而不是来自于别人,其对象应该是要求自己而不是去要求别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2)“笃信好学”

孔子很强调学习。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孜孜不倦地追求学问,但又不是为了学问而学问。在他看来,学问提高的同时也应该是道德的提高。孔子主张“为己之学”强调“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把做人与做学问紧密结合起来。

(3)“躬行实践”

道德修养的关键是身体力行,即孔子所说的“躬行”。孔子很强调学了就要做,说了就要行,十分重视“言行一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听其言而观其行”以是否身体力行来作为检验道德修养的试会石。

孔子“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其最终目标是“成圣”。“成圣”构成为他的最高的道德理想,而由之推动统治者以“圣人之道”治国,则构成他的最高的社会理想。

11.简述老子与庄子思想的差异。

【答案】同属道家的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由于社会背景、生产力及经济基础等的不同,因而他们的思想也是各具特点的。

(1)哲学观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