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之比较文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主题和母题? 二者的区别在哪里?

【答案】(1)主题

①主题是对事件的归纳、概括和抽象。

②它是一种高度的综合判断,可以是一个叙事句,也可以是复合句,但都应带有价值判断。

(2)母题

母题的涵义主要有两种:

①指“叙事句”的最小基本单位。

②人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所使用的最小的意义单元,如“生死”、“战争”等。

(3)主题和母题的区别

①母题是对事件的最简归纳,主题则是一种价值判断;

②母题具有客观性,主题具有主观性;

③母题是一个基本叙事句,主题是一个复杂句式;

④主题是在母题的归纳之上进行的价值判断,母题是一种常项,主题则是变量。

2. 简要论述新月诗派“新诗格律化”的诗歌理论及其历史价值。

【答案】(1)新月诗派“新诗格律化”的诗歌理论

①“新诗格律化”的提出

“新诗格律化”是闻一多首先提出,是在新月派关于新诗“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月派提倡“新诗格律化”,并不是简单地保留旧格律、古风格,而是借鉴西洋与中国传统格律,根据现代汉语的特点,所进行的新的创造。

②新诗格律化的重要内容

a. 情感的节制。新月诗人反对诗歌中情感的泛滥,主张“理智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新月派的矛头指向是他们所谓的“感伤主义”与“伪浪漫主义”,也即诗歌中情感的过分泛滥,以及不加节制的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b. 本质的淳正。徐志摩认为完美的形体是完美的精神的唯一表现,要求新诗回到诗本身,他们认为只有“言志”的内容与“语言形式”和谐统一。

c. 格律的严谨。闻一多认为,新诗固然要彻底冲决旧诗格律的束缚,但同时还应该创建新的格律,认为“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d. “三美”理论。为了创造“中国式”的新诗,闻一多提出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第一,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如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中不断重复“飞

扬,飞扬,飞扬”一句,重复的运用,读来乐感明快、朗朗上口,既造成雪花的轻盈感,又产生了轻松愉快的情调。

第二,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如闻一多的《死水》,整首诗分四节,每节四行,每行九字,形式十分整齐,着实体现出“建筑美”的特色。

第三,绘画美。指诗歌要多采用华丽的辞藻,借鉴中国诗画相通的传统。徐志摩《冉别康桥》中写到夕阳中的金柳、潭底倒映的彩虹、水中的清若、斑斓的星辉等织成了色彩明丽的画面。

(2)“新诗格律化”诗歌理论的历史价值新诗格律化的倡导,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漫自由、创作态度不严肃造成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局面,使新诗趋于精练与集中,具有了相对规范的形式,巩固了新诗的地位。此后格律体的新诗与自由体的新诗一直成为新诗两种主要诗体,互相竞争,又互相渗透,对新诗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为什么说译介学应是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答案】译介学的理论属性因时代、理论层面或视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当代译介学研究的特点是以文化转向为理论背景、强调理论渗透、注重跨学科整合以及宏观的文化整合阐释。其特点呼应了当代学术主流,主要从方法论入手,强调科学范式的学科整合能力、宏阔的理论视野和深邃的理论背景。

(2)译介学本身也具有工具性,因为它可以为多元文学世界提供文本平台。

(3)从本体论的另一个角度看,译介学本身亦具本体性,因为由于译者的介入,翻译本身也是一种别具深意的异质文学对话。

(4)译介学也是知识性的,因为由于文本流播、文学对话及其知识之互通有无,异质文学的融摄抑或共通、共同、共享才成为可能,并且,译介学本身即是一套知识体系,也是一种知识贡献。

因此,译介学应是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4. 起源于法国学派的译介学研究主要具备什么特点?

【答案】(1)十分关注译介学的学科属性,注意译介学研究与比较文学的内涵衔接。

(2)十分关注文学交流中属于译人语文化的文学系统,因此译介学的研究模式为传统意义上的“影响研究”,关注重点往往在外国文学的“接收者”身上,因此讨论焦点多是译者、译文以及译入语文化等。

(3)注意研究文学交流的全过程,人物、事件、文本三者并行不悖,同时十分关注文学交流的动态迁移过程,因此而丰富了影响研究的内在学术肌理。

5. 何谓大众文化,文化全球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如何?

【答案】(1)大众文化的含义

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2)文化全球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文化全球化是全球文化大众化的重要契机,其结果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日渐式微,经典文化受到挤压排挤,代之而起的是好莱坞大片、MTV 、通俗小说、时尚报刊、网络文学等“快餐文化”。甚至传统的比较文学和经典文学研究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大众文化以及文化研究的影响和冲击。

6. 怎样从比较的视域理解后殖民批评的变体?

【答案】从比较的视域来看,后殖民批评的变体是指中国大陆学术界把西方的后殖民批评接受过来后,在使用中赋予自己的二次理解,这种二次理解可能是自觉的误读或不自觉的误读,其较之于原创后殖民批评再度产生一种变体的适用于中国大陆学术批评的后殖民批评理论。

二、论述题

7. 简述文学与心理学的互渗为比较文学进行跨学科研究所提供的学术背景及可能性。

【答案】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把文学与心理学整合为一体,为文学批评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域,主要表现为:

(1)文学与心理因素混生交叉的现象

文学与心理因素混生交叉的现象可以追寻到在西方古希腊和东方中国先秦的时期。柏拉图的“迷狂说”和“神灵凭附说”曾从心理学思想的视角诊释了作家的创作心态,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也是从心理学思想的视角描述文学的接受效果。

孔子的“性习论”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古朴心理学思想,分析了人的生性——自然本性和人的习性——社会本性的差异性与整合性,孟子的“性善论”对人自然心理中的“J 侧隐”、“羞恶”、“辞让”与“是非”四种“善端”作了心理学思想上的分析,在“性习论”和“性善论”古朴的心理学思想层面上,孔了与孟了又各自建构起他的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想,所以在孔孟的话语中,他们的哲学思想、文学思想与心理学思想也是混生于一体没有分类的。

(2)心理学首先是在西方欧美发展起来的学科

在文学与心理学的跨学科研究者中,影响最大的是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解释了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因,而且影响了作家的创作活动。超现实主义、意识流等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就是受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精神分析的潜意识理论也被运用于文学批评中。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的潜意识中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倾向,儿子爱母亲,拒斥父亲,女儿则爱父亲,排斥母亲。这就是文学批评中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

(3)美国精神分析学家霍兰德对传统的精神分析学进行了理论上的改造

他主要从读者接受的兔度切人心理学与文学的关系,认为放纵欲望的幻想既存在于作者的潜意识中,也存在于读者的潜意识中,而批评家更应该关注读者的心理。

由此他建立了以读者和文本关系为核心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认为读者与文本的关系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