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陕西理工大学比较文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比较文学的文类划分内容有哪些方面?

【答案】比较文学的文类划分研究必须注意三方面的内容:

(1)文类划分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文学中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

(2)在不同文化中的文类划分意识及其具体表现又是具有相对一致性的.

(3)近、现代中西方文类概念,己经属于比较文学文类学的范畴。其最大的变化是,文类划分标准越来越体现了中西方文学理论的交融渗透特点,文学体裁形式的整体划分原则日益趋于开放。

2. 什么是文化研究的“文化”概念,为什么它导致了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挑战?

【答案】(1)文化研究即是研究文化

“文化”在文化研究中以两种主要的相互交叉的形式出现:一方面,文化的聚焦点是象征性再现、文本、修辞、话语。另一方面,文化概念实际上包含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即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这种文化观实际上是一个逐渐演变的结果:

①在文化研究的传统中,文化既被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一一囊括观念、态度、语言、实践、制度和权力结构,又包括一系列文化实践一一艺术形式、文本、经典、大众商品等。

②文化研究信奉文化乃是再现的观念,对女性、同性恋者、“土著”民族、少数族裔、下层阶级和身份集团的“再现”使文化研究越来越明显地成为创造再现空间的一个学科场所。

(2)文化研究越来越对精英文学研究意味着挑战的原因

①文化研究考察大众文化并非在于要揭露其道德上的腐朽、美学上的贫乏、政治上的意识形态化。归根结底,文化研究不是一种审美性的文学批评,而是重在完成其政治使命,即揭开大众文化形式和实践中意识形态的机制。大众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政治参与姿态,所以文化研究对之的分析重点并小落脚在美学或人文方面。

②“文化”之于文化研究不仅是体现社会生活方式的载体,更意味着一种政治性; 而大众性则是文化研究的一个必然焦点和追求,它当然是反精英的。故而,文化研究的视野里自然就没有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低俗与高雅之分,它不会立足于精英主义立场格外垂青于高雅文学,也不会对大众文化持居高临下的贬损态度。

3. 简述文学与宗教的互渗为比较文学进行跨学科研究所提供的学术背景及可能性。

【答案】文学与宗教的互渗为比较文学进行跨学科研究所提供的学术背景及可能性主要表现为:

(1)文学与宗教的交叉互渗关系在西方欧美和东方中国都是共同的

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主张从文学与宗教的交叉互渗中寻找双方共通的规律,这种共通规律也是从文学与宗教的差异性中显现出来的。

(2)希腊精神原型与希伯莱精神原型共同构成了西方文明生成发展的两大源头

希腊精神是哲人的思考,而希伯莱精神则是宗教的信仰,由于中世纪在西方文化发展史卜形成漫长的统治,所以在历史的早期,宗教即携带着它的信仰渗透于文学的创作和批评中,成为西方文学研究者和比较文学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在基督教神学这里,宗教把哲学与文学统一在自身的信仰下发展,宗教、哲学与文学是共生的。

(3)中国以儒、道、释统称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

在这种统称中我们已经无法把文学从儒、道、释三种宗教形态中界分出来,可以说,儒、道、释除了释放他们的哲学思想以外,作为三种宗教文化形态己经在最大的外延上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与批评两个方面,中国古代文学及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文学作品、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流派、作家、批评家及所操用的术语都深受儒、道、释在哲学和宗教层面上的影响。

4. 怎样理解海外华文文学的文化身份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关系?

【答案】海外华文文学的文化身份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在文化身份上本来就是中国文化传统在外域民族、异质文化语境下与外域风情、人文的一种汇通、整合,如果我们仍然驻留在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的一元视域上来研究海外华文文学,这势必与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多重文化身份相悖立。

(2)在海外从事文学创作的华裔在文化身份上有两种主要的可能性

一是移民到海外,二是从小生活在海外。虽然他们大都获有在侨居国的永久居住权,但在血缘的民族身份上他们是中国人,并且受到了很好的本土教育。

(3)当他们在外域语境下持用汉语进行文学创作时,在审美意识上和文化价值上,他们在强调自己的文化身份是中国人。但是用比较文学的比较视域对海外华文文学进行观察,中国本土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还存在着不同文化身份的差异性。

5. 中国古典诗歌在哪些方面对美国新诗运动产生了影响?

【答案】(1)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新诗运动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起到决定性作用

中国诗的异质因素使美国现代诗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现代西方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症候,从而构建出了一种既反浪漫主义又反象征主义的现代诗学,促进了美国诗歌的现代化。

(2)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具体体现在诗歌形式和诗学思想两方面

①在诗歌形式方面

新诗运动为美国现代诗歌全面确立了自由诗的地位并引发了以意象并置为特色的句法结构革命。新诗运动普遍采用非格律形式来翻译中国古典诗歌,使得自由诗这种诗歌体裁开始被美国现代诗人们广泛认可,从而使自由诗成为美国现代诗歌形式的一大特征。

②在诗学思想方面

a. 产生了反象征主义的现代美国诗学。美国学者发现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与西方象征主义的象征完全不同。象征主义的象征仍然是一种符号,它将思想概念化、条块化、模式化,斩断了人、语言、事物、意义之间活泼的交融关系;

b.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却是最高意义的还原和敞亮,是意义与物象自然涌动、圆融和谐的一种高的审美境界。相较之下,西方象征文学存在很大弊端。因此,美国学者主张通过中国诗学思想来“返回事物”本身,并借鉴中国古典美学建构反象征主义的现代美国诗学。

6. 考察文学文本的跨国旅行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考察文学文本的跨国旅行应注意如下问题:

(1)作者将自己的文化经验寄寓于作品,在旅途中,这个文本世界会与接受者所建构的文本世界迥然不同。旅行文本内蕴的世界浪迹天涯,已与母语文化家园疏离,而包括译者在内的接受者却要还原这一切,试图在文本旅行的过程中,完成意义的创造性循环。

(2)旅行中的文学文本是一种流动的存在,流动中不仅会产出无数的文本阐释,也会产出新的意义网络。其阐释原则是“诗无达话”,即文本的内涵不可穷尽,意义的阐释没有终结,永远处于再生及再造的过程。借助十译介交往与对话活动,凭借异质民族之间的话语转述,文学文本始终在旅行,它超越自身的局限,不断向外扩展,所到之处必然会和彼时彼地的接受土壤和环境相作用并产生新的意义。

(3)译本读者建构反应,而译本则会改变并影响接受者、译入语文化及接受效果。接受者和文本在某种持续不断、不可分割的交往过程中创造意义。这是一个双向作用的反馈圈,圈内的任何成分都不可能脱离其它成分而存在。

二、论述题

7. 西方马克思主义诗学与中国现当代诗学之间主要有什么样的关系? 请举例说明。

【答案】(1)影响与接受关系

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视角来审察,西方马克思主义诗学在中国的传播有两次高潮,一次是在20世纪的30年代至40年代,另一次则是在20世纪的80年代至90年代。第一次高潮中,卢卡奇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胡风就深受卢卡奇理论的影响。第二次高潮后,“西马”理论得到大规模译介,对中国批评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当时中国学界一些有关文化工业的批判文章,差不多就是对阿多诺等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重复和引用中的呼应。

(2)平行与呼应关系

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西马”内部出现了一场关于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争论。在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也出现了一场围绕着朦胧诗、意识流小说等新时期文学而展开的论争。虽然,这场论争与“西马”的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争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由于它们都关涉于文学艺术的政治价值和社会一一历史意义的论争,都涉及维护或批判现实主义或现代主义的问题,从比较文学美国学派平行研究的视角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着平行与呼应的关系。

(3)汇通与阐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