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理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比较诗学在西方崛起的学术背景。
【答案】比较诗学在西方崛起的学术背景是16世纪开其端绪的世界化潮流,其中又以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为其基础。美国学派为比较诗学的产生做了独特的贡献。
(1)早期的法国学派以实证主义作为本学科的方法论基础
强调对于不同文学间影响事实的外部实证研究,排除文学的美学内涵。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发难,为了在比较文学领域内替文学作品的文学性或美学品格赢得合法性,而后者是符合新的学术精神的。
美国学派要求拓宽视野,将研究范围扩大到并无事实联系的多种文学现象之间,扩大到文学与其他知识领域之间,并以文学性为核心,这实际上便已开启了比较诗学的大门。
(2)虽然法、美学者对双方观点互不认同并陷入热烈争论,但是双方的观点,艾历史的探寻和批评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式自视为恰好相反,而事实上却应彼此补充。由此,比较文学便会不可抗拒地引向比较诗学。
2. 译介学主要研究哪些问题?
【答案】译介学主要研究译家译作与国别文学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也研究译作对输入国文学及其文学史的影响,同时考察国别或国际翻译活动、翻译思潮及其对总体文学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来,译介学开始“文化转向”,也将翻译作为世界文学及文化发展的主要建构力量进行研究,因此格外重视翻译的文化建构作用。
3. 简述在女性主义方向下对精神分析的探讨。
【答案】精神分析的女性主义者都承认,弗洛伊德、尤其是他的弟子海伦娜·多伊奇和埃里克·埃里克森的理论对妇女受压迫起了作用。尽管如此,她们还是相信,倘若女性主义者重新解释弗洛伊德的文本,通过抛弃它的生物决定论,强调俄狄浦斯阶段而不是强调人类性发展的俄狄浦斯阶段,或者通过以非父权的声音来讲俄狄浦斯的故事。那么,弗洛伊德的文本也可以被用来实现女性主义的目标,正如反之它可以用于非女性主义的目标一样。
(1)反思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
早期的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学家如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卡伦·霍尔内和克拉拉·汤普森,他们都主张:妇女(和男人)的社会性别身份、性别行为和性取向不是生物学事实的结果。相反,它们是社会价值的产物。他们坚持认为,女人的生物性不是她的命运一一她之没有阴茎的确很重要,但这个重要仅仅是因为社会恰恰是赋于了男性以优越于女性的特权,由此,这三位理论家中每一位都对赋予妇女权力作出了贡献。
(2)支持或反对双亲共同抚育的女性主义者个案
精神分析的女性主义者多罗西·丁内斯坦、南西。乔多罗坚持应该更多地聚焦于性心理发展的前俄狄浦斯阶段,而不是仅仅关注俄狄浦斯阶段,通过这样的研究,她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父权社会如何以创造和维持男性统治的方式来建构性欲与社会性别。根据丁内斯坦和乔多罗的看法,有关作为个人和社会的男人和女人,这里的许多失误可以追溯到这一事实,即妇女承担了全部或大部分抚养子女的职能。如果男人和女人一样承担抚养重任,子女就能在成长的过程中认识到,父亲和母亲都有同样的力量和弱点,人类处境的问题不能归咎于男人,也不能归咎于女人。
(3)发展女性主义对俄狄浦斯情节的再设释
朱丽叶·米切尔表示同意弗洛伊德的观点:俄狄浦斯情境是普遍存在的; 她意味着,没有对乱伦的禁止,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存在。男人交换女人而不是相反,这正说明了人类社会的父权制特征。米切尔认为,交换妇女这一律法,深深植根于人类的无意识,在个人解决俄狄浦斯情结的痛苦阶段浮现出来。因为男人不再需要通过交换女人来建立社会,米切尔推论说,俄狄浦斯情结现在可能成为多余的奥特纳坚持认为,人们把权威、自主性和普遍性归之于男性的,而把爱、依赖和个别性归之于女性的,但这些对于俄狄浦斯情结并不是最重要的。社会性别结合关系仅仅是儿童接触男人和女人的经验的结果。社会如果改变儿童接触男人和女人的经验,也就会改变他们关于“男人特性”和“女人特性”的观念。
综卜所述,在女性主义方向下对精神分析的探讨,主要涉及生物决定论,男性和女性在抚育子女的角色扮演以及对俄狄浦斯情节的诊释等方面。她们认为弗洛伊德的文本具有巨大的阐释空间,可以用来达到女性主义的目标。
4. 如何理解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及其对比较文学的未来发展的意义?
【答案】(1)对全球化的理解
①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
②作为一个历史的或历时的过程,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对文化全球化的理解
①全球化起源于经济全球化,即全球经济的市场化,此后衍生出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军事全球化、环境全球化等不一而足。
②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3)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对比较文学未来发展的意义
①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对以语言——地域为界定标准的“民族文学”概念构成了挑战。
a. 比较文学被放置在一个更加开放的多元文化语境下。它超越了语言和种族的界限,单一的文学语境被双边的、比较的视野所取代,对于更广泛地理解各文学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b. 全球化的多元文化语境再次使民族“想象的社区”和民族文学的构成边界成为问题,同时也给比较文学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课题。
②全球化给比较文学学科在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a. 与传统的国别文学研究的单一性和封闭性相比,比较文学的研究框架内纳入了异质的文化因子,可以置换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阐释本土文学传统。
b. 比较文学跨文化、跨学科的特质使它更适于在流动开放的全球化语境中沟通不同的文化体系,使西方与东方文化可能进行建设性的对话。
c. 因此我们似乎不应该视文化全球化为洪水猛兽,反而可以借之使弱势文化、边缘文化被更多的他种文化了解,使“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化格局为之一变。
5. 什么是译介学?
【答案】译介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异质文学翻译互动研究。其学理基础是“国别文学”与国际文学交流的存在。
6. 怎样理解海外华文文学的文化身份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关系?
【答案】海外华文文学的文化身份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在文化身份上本来就是中国文化传统在外域民族、异质文化语境下与外域风情、人文的一种汇通、整合,如果我们仍然驻留在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的一元视域上来研究海外华文文学,这势必与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多重文化身份相悖立。
(2)在海外从事文学创作的华裔在文化身份上有两种主要的可能性
一是移民到海外,二是从小生活在海外。虽然他们大都获有在侨居国的永久居住权,但在血缘的民族身份上他们是中国人,并且受到了很好的本土教育。
(3)当他们在外域语境下持用汉语进行文学创作时,在审美意识上和文化价值上,他们在强调自己的文化身份是中国人。但是用比较文学的比较视域对海外华文文学进行观察,中国本土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还存在着不同文化身份的差异性。
二、论述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