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大学比较文学与欧美文学之比较文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比较文学,为什么能在中国现代正式出现?
【答案】“比较文学”学科在现代中国的正式建立,与西方学术的大量传入以及深受西方学术影响的专门人才的大量出现,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文化像潮水一般涌进中国。以往任何一次中外文化交流,在深度与广度上都无法与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相媲美。于是不可避免地,中西文化与文学的比较研究也愈来愈多。20世纪初期至20年代,中西小说、戏剧、诗歌的比较研究一时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2)更为重要的是,此时出现了一批留学归来、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梁启超、严复、王国维、鲁迅、胡适与茅盾等人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不仅深受西方学术的影响,而且对于西力一的学科发展现状有或深或浅的了解,这就使他们慢慢地接触并开始引进西方的“比较文学”。
2. 怎样认识理解接受中的误读现象,试以普希金在中国的接受说明之。
【答案】(1)接受中的误读现象
接受中的误读现象与不同民族、文化及时代变迁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山于时代局限及接受者发展自身民族文化文学的需要,误读不止有无意的误读也存在有意的误读。
(2)普希金在中国的接受
①普希金在中国被接受的第一次误读是小说家的误读
这是当时中国文学翻译界根据中国文学状况及现实思想需要,对普希金作品选择性译介造成的无意的误读结果。
②中国接受者对普希金第二重误读是革命诗人的误读
评论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问里把普希金着重掐述为革命诗人,这是中国读者在有革命倾向性评论的误导下的误读。这是一次有意的误读。
3. 简述类型学研究产生的理论背景。
【答案】类型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来自俄国比较文学派所提出的“借用”与“影响”。
(1)“借用”
①借用指的是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中的类似现象,有的因为它们出于同一渊源,由于情节流传而被另一民族采用。
②借用不是毫无根据的,总是以借用一方的特殊需要为基础,借用的前提条件不是接受者方面的空缺,而是相近的思想流派和类似的艺术形象的汇流;
③借用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个积极的再创造的过程。外来的被借用的材料要想融人另一
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就需要对其进行一番重新理解和加工改造。
(2)“影响”
①影响是指有些文学现象彼此之间存在有间接或直接的、起源上的依存关系和相互联系,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某种相同或相似的特点。
②根据维谢洛夫斯基的历史诗学理论,处于人类社会同一发展阶段上的不同民族,由于气臼理过程的一致性”,会出现相同或相似的文学现象,尽管他们在时间及空间地域上并无仃何关系。
例如,在荷马时代这个社会发展阶段上,希腊诗歌和古日耳曼人、北美印第安人的诗歌,《伊利亚特》与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等彼此间存有相似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文学发展过程是广阔的社会历史过程的一部分,它必然会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规律相一致。
4. 中国古典诗歌在哪些方面对美国新诗运动产生了影响?
【答案】(1)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新诗运动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起到决定性作用
中国诗的异质因素使美国现代诗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现代西方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症候,从而构建出了一种既反浪漫主义又反象征主义的现代诗学,促进了美国诗歌的现代化。
(2)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具体体现在诗歌形式和诗学思想两方面
①在诗歌形式方面
新诗运动为美国现代诗歌全面确立了自由诗的地位并引发了以意象并置为特色的句法结构革命。新诗运动普遍采用非格律形式来翻译中国古典诗歌,使得自由诗这种诗歌体裁开始被美国现代诗人们广泛认可,从而使自由诗成为美国现代诗歌形式的一大特征。
②在诗学思想方面
a. 产生了反象征主义的现代美国诗学。美国学者发现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与西方象征主义的象征完全不同。象征主义的象征仍然是一种符号,它将思想概念化、条块化、模式化,斩断了人、语言、事物、意义之间活泼的交融关系;
b.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却是最高意义的还原和敞亮,是意义与物象自然涌动、圆融和谐的一种高的审美境界。相较之下,西方象征文学存在很大弊端。因此,美国学者主张通过中国诗学思想来“返回事物”本身,并借鉴中国古典美学建构反象征主义的现代美国诗学。
5. 你认为全球化的趋势是文化同质还是文化多元,为什么?
【答案】全球化的趋势是文化多元,原因在于:
(1)全球化既造成了文化的同质和一体,也有促成文化多元并存之功
若无全球化的普及,各种文化仍然只是自为的存在,很难产生相互了解和沟通的需求。正因为全球化,才出现了西方主体性之外的“他者”,东方文化才作为一种可与西方相对照的力量出现,文化多元才成为可能。
(2)全球化一向被视为抹煞了文化的差异、制造文化趋同的罪魁祸首而为人所垢病
特别是遭到多元文化主义者的批驳与抵制,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之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化并不等于一切文化可以平起
平坐,毋宁说全球文化共享是处于优势的文化给我们制造的一个幻像。
6. 如何理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答案】(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含义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张操提出的观点,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意谓画家从外界景物中摄取创作素材后,还要经过分析、加工、改造,始能作出画来。该观点是对南朝姚最的“心师造化”论的发展与深化。
(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哲学基础
“外师造化”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是基于坚持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论基础,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
(3)“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主客体的统一
但是仍必须看到言论对“中得心源”的强调,也就是说张璪并不否认“心”的作用,不排除主观情感意志的融入。它从本质上讲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这在中国美学史上是很有代表性的。
二、论述题
7. 结合具体理论,分析形式主义在20世纪的影响。
【答案】形式主义主要指俄国形式主义,是20世纪颇有影响力的文学思潮。俄国形式主义是俄国二三十年代最有原创意义的文学理论,在西方现代文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俄国形式主义主旨在创立独立的文学研究学科,基于这一目标,它的基础工作就是确立文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所以,它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创性概念,诸如“文学性”、“反常化”、“诗歌语言”、“日常语言”、“材料”和“程序”等,对后来的文学理论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下面将结合具体理论,对形式主义在20世纪的影响作出分析。
(1)俄罗斯形式主义的理论主张
俄罗斯形式主义反对俄国革命前处理叙述材料的传统方式,转而重视艺术语言形式的重要性,认为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在于它的文学性,而文学性存在于形式之中。这里的形式主要指语言形式。
①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研究的主题是文学性。
②俄国形式主义认为,艺术内容不能脱离艺术形式而独立存在,这是他们对文学“形式”进行的新界定。
③陌生化是艺术加工和处理的基本原则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核心概念,也是形式主义文论中最富有价值而且至今仍有启迪意义的思想。所谓陌生化就是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的创作方式。文学的价值就在于让人们通过阅读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在这一感觉的过程中产生审美快感。如果审美感觉的过程越长,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越强,陌生化手段的实质就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