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陕西理工大学比较文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并无“比较文学”之名的中国学术为什么又有事实上的比较文学研究?
【答案】并无“比较文学”之名的中国学术又有事实上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原因在于:
(1)中国古人向来强调“通达”
主张只有从多个角度来观照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中国古人常说要“圆鉴”、“通达”、“达观”,即是此种观念的表现。
(2)中国古代的学术研究也是如此,常从不同的视点来进行“散点透视”
这种观照习惯的缺点是不易形成固定的专业意识,但对于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国界与跨学科的比较文学来说,却是一种十分难得的先天性优点。
由此可见,只要与外来文化有相对深入的交流与接触,中国人便极易产生一种不期而然的“比较文学”意识与眼光。而中国自秦汉以来,便与西域一带的国家乃至更远的阿拉伯国家有着频繁的接触与交流。
2. 思考一下,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俄苏文学的接受,你还可以发现哪些个案值得研究; 反过来,俄苏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接受,你还可以发现哪些个案值得研究。
【答案】(1)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俄苏文学接受的个案
①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样作为俄苏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史上,列夫托尔斯泰的影响显然比陀思妥耶夫斯基影响大;
②而在当代的文学接受中,后者明显比前者更受当代作家的追捧,这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俄苏文学的接受的一个值得探讨的案例。
(2)俄苏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接受的个案
①现代文学史上,中苏(俄)文学相互接受影响几乎是一边倒的形势,俄苏文学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②到当代文学时期,尤其是当前文学,中国文坛蓬勃发展,出现大批优秀作家。俄苏文学相对没落,中俄文学互相影响态势有望或已经转变。可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对俄文学影响为例,探讨当前俄文学对中国文学的接受状况。
3. 从比较视域来分析中国现代文学是如何对西方现代主义进行文化过滤的。
【答案】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进行文化过滤主要依靠三个文化过滤机制:
(1)中国传统的文化审美心理
①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的文学
中国现代作家之所以偏爱象征主义文学而相对冷淡未来主义文学,就在于后者彻底否定人类
以往的艺术传统的文学观念与中国现代作家既有的心理图式的冲突。中国现代作家反对的传统一般限定在思想、制度、习俗、道德等社会政治方面,而在审美心理上,他们仍然难以完全摆脱传统文化对他们的潜在制约。
②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往往将人的理想归宿指向神秘的彼岸世界的思想,但是中国一直匿乏对超验世界和终极价值的向往和追求的宗教精神传统,因此西方的这种宗教心理一直未能得到中国现代作家的完全认同。
(2)时代的文化审美需求
①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演变表现为使文学日渐疏离社会的非社会化进程,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则表现为使文学日益与社会接近的趋向。
②从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发生的那一天起,种种社会现实和人生问题就一直挤压在中国现代作家面前,使他们不可能像西方现代主义作家那样,将个人本位的观念张扬到极致,使个人与社会绝对对立起来,而对民族的危亡和人民的灾难漠不关心。
(3)浪漫主义精神
①西方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虽然也存在着承继关系,但它们毕竟是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性质截然不同的文艺思潮,现代主义的一些特性,正是在它对浪漫主义的反叛和超越中获得的。
②在中国,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之间是很难割分的,因为中国现代主义作家往往兼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两种倾向。在现代中国的接受者这里,浪漫主义不仅不是与现代主义水火不相容的,而且往往成为了他们筛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文化过滤器。
4. 左拉的“实验小说”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学理论?
【答案】左拉是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中最为重要的理论家和创作实践者,他的“实验小说”反映了其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主要可以归纳为:
(1)艺术作品是通过艺术家的气质所看到的的自然
在科学思想的影响下,左拉认为,在文学方面自然主义是回到自然和人,是指作者直接观察、精确解剖存在物,如实地感受和描写它,“描写最不足道的普通人物和事件。”并对客观世界以原样加以分析。
(2)以严格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从事写作
作家要以严格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从事写作,写真实,写真实的自然,写真实的普违人和事物。为了实现实验科学的精准和真实,“自然主义不再插手现实于对现实的增、删”也不服从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的需要,不需要想象; 只需要像科学家那样认真地观察,像摄像师那样机械地记录。
(3)现实主义应该是很薄的透明的屏幕
在左拉看来,现实主义是一层很薄的透明的屏幕,但这并不意味着书中的人物事件会如同镜子中所看到的人物和事件一样。书是人写的,人是有个性的,有其自身的先天素质。人们在作品中看到的现实只是通过艺术家的气质所看到的。艺术家的气质和其所信奉的创作理论就具有现实主义屏幕的性能。
(4)心理从属于生理
心理学应该是生理学中的一章,应该把性格的分析纳入气质的分析。作为泰纳的门徒,左拉相信心理是从属于生理的,人是由各种器官构成的生理主体,他每时每刻都在环境中生活,经受磨练并受其影响,各种器官都对心灵产生作用。左拉的“实验小说”如同科学家的实验,通过在某一个故事中安排若干人物的活动,显示科学决定论的规律,做一个“自然界的检察官”,为人物命运和行动寻找生理学和遗传学的原因。
(5)小说家应该是人的欲望的审问官
如果说实验者是自然界的审问官,那么自然主义小说家应该是“人和人的情欲的审问官”,这是因为人生命中的每一行动都是他的肉欲所驱使的。但将写小说比作“实验”是不妥当的,因为主题的确立,试验的进行以及结果,无一不是作家头脑中的产物,是主观的想象,而不是客观的物质变化和机械反应。总之,左拉对人的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的忽视,必然导致其创作原则与文学规律的背离,而其自身创作的发展也反面说明了其创作原则的极端和偏颇。过于拘泥与细节真实的自然主义创作失去了反映社会的典型性、深刻性和广泛性,充满了宿命论思想和悲观色彩。
5. 诗学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主要含义是什么?
【答案】(1)在古代中国,诗学一词主要有两重含义
①专指《诗经》研究;
②泛指一般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
a. 一段时期内诗歌创作的总称,如毋逢辰于大德十年所撰《王荆公集序》说“诗学盛于唐,理学盛于宋”,此“诗学”指的就是唐朝时的诗歌。
b. 诗歌的创作实践与技巧,这也是历代文人所云“学诗”之“学”的主要内涵。
c. 对诗歌自身的理论研究。诗学的这层含义,正如诗格、诗式、诗法之类的著述,其主旨本为探讨诗歌的创作问题,但在发掘主旨的同时也涉及到了诗歌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故这层含义只是附带谈到的部分。
(2)20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人,诗学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发生了一些变化。与传统诗学著作主要强调诗歌的创作与技巧不同,这时期诗学研究注重的是诗歌的理论方面。
(3)比较文学学科进入中国文化语境之后,诗学不仅指诗歌理论,开始用来指称广义的文艺理论。
6. 20世纪90年代的译介学从哪些学科吸取了理论营养?
【答案】(1)译介学从“分层系统理论”、“目的论”、“后结构主义”、“女性批评”等吸收营养,丰富了自身理论内涵。
(2)从语言学分支学科,如语用学、批评语篇分析及计算机语料库等,引入语言学思想和分析工具。
(3)文学理论及文化研究借助后殖民理论及全球化概念,进一步拓宽了译介学的研究视野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