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传播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文化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答案】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又称伯明翰学派,该学派继承了葛兰西、阿尔都塞等新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反对简单的“经济基础还原”论,主张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出发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播。阿尔都塞的关于大众传媒是从事“合意”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国家意识形态装置”的观点,对“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1)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以英国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化研究所的S. 霍尔、D. 莫利等人为代表。

(2)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基本观点

霍尔等“文化研究”学者认为,大众传媒之所以能够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装置”从事“合意”的生产与再生产,是因为它有一种“赋予意义”(signification )的独特功能。大众传媒通过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结构化等活动,每日每时地都在为社会事物赋予这样那样的“意义”,但“赋予意义”活动并不是客观中立的,其背后有着利益和意识形态的驱动。资本主义媒介的一种突出倾向,就是把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作为似乎得到广泛社会“合意”的普遍利益加以提示。

简单而言,“文化研究”学者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①大众传播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规定社会关系、行使政治统治权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②大众传播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二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前者是媒介通过象征事物的选择和加工,将社会事物加以“符号化”和“赋予意义”的过程,后者是受众接触媒介讯息,进行符号解读、解释其意义的过程。

③讯息符号是与一定的价值体系或意义体系(meaningsystem )结合在一起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既有促进现存不平等关系的“支配性的”价值体系,又有推动人们接受不平等、安居较低社会地位的“从属性的”价值体系,还有不满于阶级支配现状、号召社会变革的“激进的”价值体系。大众传媒的符号化活动,在本质上而言是按照支配阶级的价值体系为事物“赋予意义”。

④受众的符号解读过程不是完全被动的,由于符号的多义性和受众社会背景的多样性,受众可以对文本讯息作出多种多样的理解。霍尔认为,受众对媒介讯息有三种解读形态:一是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preferredreading ),即按照媒介赋予的意义来理解讯息; 二是妥协式解读(negotiatedreading ),即部分基于媒介提示的意义、部分基于自己的社会背景来理解讯息; 三是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读”(oppositionalreading ),即对媒介提示的讯息意义作出完全相反的理解。霍尔认为,大众传媒的符号化和受众的符号解读过程,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和各种从属性文化之间支配、妥协和反抗的关系,体现了“意义空间中的阶级斗争”。

“文化研究”学者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本分析(textanalysis )和受众调查两种,前者主要是为了揭示大众传媒为占统治地位的利益和意识形态服务的倾向,后者则是为了考察受众符号解读的多样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成了批判学派中最有影响的一个流派。

2. “有限效果论”包括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哪五项一般定理? 请逐项开列。

【答案】传播学者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对“传播流”研究进行系统总结,提出了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极力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因而被称为“有限效果论”。“五项一般定理”内容如下:

(1)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而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

(2)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是对既有态度的强化。即便是在这种强化过程中,大众传播也并不作为惟一的因素单独起作用。

(3)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 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

(4)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

(5)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的性质、内容的组织)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3. 你认为知沟假说对我国的信息系统建设有何启示?

【答案】(1)知识沟假说提醒我们: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有必要采取措施,确保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均衡获取信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硬件软件都还有一些差距,应加快发展,全面提高,缩小(知识沟)差距。

(2)我国在新传播领域仍存在地区差距,因此政府应在“硬件”方面对欠发达地区或低收入阶层给予特殊的扶持政策,推进硬件设施的普及程度。

(3)在“媒介使用能力”方面,社会各阶层或者群体之间的差距也正在出现并呈扩大的趋势,应在“软件”方面培养新媒介使用的技能,加强教育。

由于不同人群对媒介的接触有不同,这提醒信息活动的策划者研究受众的必要,若要影响不同的受众就应选择不同的媒介。

4. 结合现实情况,说明大众媒介在怎样影响现代人的生活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影响。

【答案】(1)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大众媒介环境之中,接触大众传媒,是现代人的重要生活内容。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中曾这样介绍美国人的生活与大众媒介的关系,“美国人平均把醒着的几乎四分之一的时间用在这些媒介上,而且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长。”这种状况其实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存在,接触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部分。

(2)大众传播之所以会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从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①大众传播为人们提供新闻、信息和知识,帮助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动向和变化;

②大众传播为人们提供关于生活的有用信息,帮助我们安排日常生活;

③大众传播为人们提供文化享受,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④大众传播为人们提供娱乐,使人们能够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紧张压力下解放出来,获得轻松和休息等。

这些都是人们通过接触大众传媒得到的实际感受,也体现了大众传播对现代人的“有用性”。实际上大众传播提供的并不仅是“服务’,,它还作为一种改造的力量,对现代人的意识和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5. 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对传播学研究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结合实际谈谈其理论的意义。

【答案】(1)库尔特·卢因对传播学研究的主要贡献

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卢因在有关改变食品习惯的实验中发现:家庭主妇是家庭消费新食品的把关人。“把关”概念可以适用于范围广泛的各种传播环境。1947年,在卢因去世前的最后一篇文章《群体生活渠道》中,对传播体系中的把关过程作了理论说明,这对于后来的研究而言,是一个有着广阔前景方向的贡献。

(2)“把关人”理论的意义

①“把关人”理论后来被广泛应用到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达过程的研究当中,成为揭不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控制机制的重要理论。

②影响“把关人”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政治和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传播信息因素、传播组织因素、受众因素、技术因素以及把关者自身的因素。认识这些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可以使传播者的把关更加有效,更符合社会的需要。

③把关人理论最有价值的一点是:收到的信息和送出去的信息并不是对等的,其差异程度取决于把关人的需要。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解释“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

6. 请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第三人效果的表现和原因。

【答案】(1)表现

①在涉及一些公认的“有害”的内容时,第三人效果常常导致人们支持对其进行限制。但是另一方面,人们虽然也反感某些负面新闻和娱乐新闻,存在第三人认知,但是支持限制这些内容的人却不多。

②第三人效果导致的信息审查和限制,会对表达自由产生消极影响,尤其是对社会精英和把关人来说更要提防第三人效果。

③第三人效果还经常影响媒体工作者、广告公关从业人员、政府官员、执法者对于传播效果的判断和决策。与媒体相关的从业人员经常夸大新闻报道、广告和宣传的影响,突出自己的工作成效。当然,这种夸大很可能使人们错误地认为信息传播、危机管理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万灵药。政府官员、执法者也常常对于自己的演讲、信息发布的实际效果产生过于乐观的判断。

(2)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