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大众传播的特点。

【答案】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人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与其他类型的传播活动相比,大众传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这些媒介组织包括报社、出版社、广播台、电视台以及以大量发行为目的的各种音乐、影像制作公司。大众传播是有组织的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组织目标和方针指导下的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大众传播的出现和发展,离不开印刷技术以及电子传播技术的进步。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看即“受众”。受众的广泛性,意味着大众传播是以满足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信息需求为目的的大面积传播活动,也意味着它具有跨阶层、跨群体的广泛社会影响。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人们无论从印刷媒介还是从电子媒介获得信息,都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说明大众传播的信息产品本身就是一种商品。另一方面,信息产品又与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的一般物质产品小同,人们对它的消费主要是精神内容即意义的消费。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这种单向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传媒组织单力一面提供信息,受众只能在提供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和接触,具有一定的被动性。

②没有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受众对媒介组织的活动缺乏直接的反作用能力。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这个特点由以上五个特点所决定。实际上,每个国家的大众传播都有各自的传播制度和政策体系,这些制度和政策,都在维护特定社会制度的方向上起作用。

2. 简述人类语言的主要特征。

【答案】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语言的特征主要有以下方面:

(1)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它不仅能够表述现在,而且能够表述过去和未来; 不仅能够表述眼前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述在遥远空间发生的事情。

(2)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可以表达任何具体的、抽象的甚至虚构的事物,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没有任何限制。

(3)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以有限的几十种元音和辅音,配之以声调变化,能够组合成数十万以上的语音单词。这说明,人类能够以最小的体能消耗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音声能力。

(4)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表现出无穷的创造力。人类不断创造出新词语、新概念、新含义和新的表达方法,并且能够将声音语言转换成文字或其他符号体系加以记录和保存; 人类不仅创造了自己的生活语言,而且创造出了科学语言、艺术语言以及以手语、计算机语言为代表的各种人工语言。语言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历史。

综上所述,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人类的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的总体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它还小断创造和发展着自身,小断开创着崭新的语义世界。

3. 什么是传播研究的芝加哥学派? 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案】“芝加哥学派”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其主要成员之间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还是呈现出一些相似的整体特征。其主要观点,具体如下:

(1)他们关注象征符号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影响,认为自我和社会共识都形成于符号互动之中,这是一种从文化的角度理解社会的研究取向。这一立场也成为后来美国本土学者批判管理学派的重要理论资源。

(2)芝加哥学派的研究者关注具体的社会现象,从经验的角度对其加以解释,这与之后大众传播研究中经验卞义成为主流有着内在的联系。

(3)芝加哥学派非常关注大众传播在民主制度中所起的作用,这种精神也影响了沃尔特·李普曼。

4. 为什么“人民的选择研究”要使用固定样本设计?

【答案】为了全面准确地描述选民的投票行为,拉扎斯菲尔德使用了固定样本反复访问法。这是一种纵贯研究方法,颇能体现定量研究的严密性。

这种针对同一固定样本不同时期的倾向进行对比的方法可以排除因为样本自身的差异而造成的实验结果的误差,一定程度上排除了无实验变量无关的因素(实验对象的的构成和人口统计学特征等)造成的误差,保证了定量研究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5. “上限效果”指的是什么? 如何评价这个假说?

【答案】(1)“上限效果”假说的含义

“上限效果”假说是艾蒂玛和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的。这个假说的观点是: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饱和点)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得也就早; 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

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这个假说意味着,大众传播的信息传播活动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艾蒂玛等人为“上限效果”假说提出以下三条论据:

①信息源的性质决定的“上限”。换言之,大众传播传达的不是“高、精、尖”的知识,而是某一范围、某种程度的“一般”知识,无论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不可能从大众传播中得到超出这个程序或范围的知识。

②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受众中的“先驱部分”(即社会经济地位高者)在感受到自己的某种知识已经充足的时候,就会自动减慢或停止对这种知识的追求。

③现有知识已经达到“上限”。即如果受众个人的知识程度已经高于大众传播的内容,他们便不会再通过大众传播去寻求知识。

(2)对“上限效果”假说的评价

①艾蒂玛等人所指出的“上限”在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过程中是存在的,但是在人的一生追求知识的总过程中,这个“上限”是否存在则是个疑问。

②因为,尽管个人对特定知识追求在一定阶段上会出现“饱和”或知识量增加的停顿,然而与此同时他们也就会开始对新知识的追求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必须带来知识总量的增加。

③此外,考虑到知识的老化和更新的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即使后来在某个“上限”赶上了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这种知识的实际价值也早己大大打厂折扣。因此,认为通过大众传播的“知识平均化”效果可以消除社会“知沟”,实现普遍社会平等的观念是很幼稚的。

6. 内容分析法的功能及其操作步骤。

【答案】(1)内容分析的定义和特点

作为一种实证方法,内容分析是与具有一定客观性的调查程序联系在一起的。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内容分析的定义,这些定义大多强调了内容分析的以下三个特点:

①客观性一一必须要有明确的客观规则,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

②系统性一一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防止分析者仅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

③普遍性一一内容分析应该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以及受传者的特征联系起来,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不是纯粹的“描述性”信息。

(2)内容分析的课题和用途

①内容分析的课题大致可以概括归纳如下:

a. 不同时期传播内容的纵向比较分析一一用于揭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变迁。 b. 同一时期传播内容的横向比较一一用于揭示不同国家、社会、地区、民族、群体或个人信息传播的共性与个性。

c. 特定时期的传播内容分析一一从传播内容特色来推断时代精神或潮流以及社会成员的态度、关心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