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传媒学院话语与传播研究中心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叫人众传播的麻醉负功能? 如何证明它的存在?

【答案】(1)麻醉负功能

默顿提出,有些行为或结构会降低系统的适应性或调节能力,这些后果与功能相反,所以被称为负功能,或称功能障碍。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认为,大众媒体会使广大群众在政治上冷漠和迟钝,把大量时间用在阅读、收听、思考大众媒体中,而不是投人到有组织的实际行动中。他们把对当代种种问题的了解作为采取行动的替代品,自以为对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了解甚多而沾沾自喜,但实际上并没有对解决它做出实际的贡献,充其量只是一个旁观者。

尽管这个功能是否真正存在还值得讨论,但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对这一功能的论述相当具有批判性,他们从一个新的角度讨论了大众媒体对民主政治的影响。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到,不同研究范式之间的区别也不是截然的。

(2)证明

比如,“开心农场”之类的游戏占用了人们的大量时间,使之麻醉于游戏之中。即正当人们打算用这些经过几代人斗争而赢得的宝贵时间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时,媒介却以它诱人的通俗货色把它们占用了,使它们在消遣、娱乐和平庸之中化为鸟有。

由此可以证明,大众传播麻醉功能的负面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大众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多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致使人们每天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从而没有多少时间直接投身社会实践,与社会的关系便日趋疏远和冷漠。二是这种对社会间题和社会活动的了解让大众获得了虚幻的满足,使他们“从积极地参与事件转变为消极地认识事件”,从而逐步削弱了人们的行动能力。

2. 从大众传播者和受众的角度出发,举例谈谈“第三人效果”和“第一人效果”所起的作用。

【答案】(1)第三人效果

①第三人效果的提出及内容

第三人效果(third-personeffect ),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戴维森教授于1983年发表的一篇题为《传播中第二人效果的作用》中提出。他认为第二人假设似乎是一种普遍观点的变体,这种观点认为一些事件在社会层面(对其他人)上的影响与个人层面(对我)上的影响大相径庭,前者的影响要比后者大。

戴维森通过分析二次大战期间以及战后的一些心理战方面的事例,提出为什么对手的传单如此有效的问题,对此提出了“第三人效果假设”,即传播达到的效果并不是由于表面的受众的反应,而是那些可预测的或他们认为可察觉到的部分,其他人会作出的一些反应性行为。之所以称之为

第三人效果,是因为第三人卷入了两种不同观察立场,按照那些试图对传播效果作出估价的人而言,它最大的影响对象不是“我”或“你”,而是“他们”,即第三人。

②第三人效果的作用举例

第三人效果假说具体表现为劝服传播所面对的受众认为,这种劝服对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大的影响。而且无论是否信息的直接受众,对媒介影响他人效果的预期,将导致自己采取某种行动。

如在网络游戏传播过程中,受众往往因其对网游爱好和喜爱的程度,忽视了网游本身的暴力因素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因为受众认为自身所遭受的网游暴力干扰要远小于网游暴力对于其他玩家的影响,而网游的制作者和传播者正是利用了此种第三人效果来获取暴利。

(2)“第一人效果”

“第一人效果”是在“第三人效果”研究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新闻学界研究热点,西方对此研究较多,但是近几年中国学界较少有关与此方面的著作。

①含义

“第一人效果”又被称为“反第三人效果”,它是指当受众接受符合社会期待、能够引起人们正面感情的信息时,倾向于认为此类信息对自己的影响大于对其他人的影响。

②“第一人效果”的作用举例

例如,在调查中发现,某些公益广告会改变人们自觉的行为。关于乘坐地铁电梯时应该“左行右站”,手扶电梯等,在看过此公益广告的人中,大部分都会认为这是一种社会责任的表现,从而自觉的遵守这一准则。

关于第一人效果的研究,目前更多的是从心理学角度采用实证主义的方法进行,同时,鉴于研究过程中的诸多不可控因素,目前第一人效果研究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深一步的从理论到现实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探究。

3. 简述大众传播的特点。

【答案】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人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与其他类型的传播活动相比,大众传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这些媒介组织包括报社、出版社、广播台、电视台以及以大量发行为目的的各种音乐、影像制作公司。大众传播是有组织的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组织目标和方针指导下的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大众传播的出现和发展,离不开印刷技术以及电子传播技术的进步。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看即“受众”。受众的广泛性,意味着大众传播是以满足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信息需求为目的的大面积传播活动,也意味着它具有跨阶层、跨群体的广泛社会影响。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人们无论从印刷媒介还是从电子媒介获得信息,都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说明大众传播的信息产品本身就是一种商品。另一方面,信

息产品又与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的一般物质产品小同,人们对它的消费主要是精神内容即意义的消费。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这种单向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传媒组织单力一面提供信息,受众只能在提供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和接触,具有一定的被动性。

②没有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受众对媒介组织的活动缺乏直接的反作用能力。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这个特点由以上五个特点所决定。实际上,每个国家的大众传播都有各自的传播制度和政策体系,这些制度和政策,都在维护特定社会制度的方向上起作用。

4. 简要阐释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社会科学理论”。

【答案】社会科学理论是从个人、社会与媒介三者的关系出发,通过对媒介活动及其客观结果的定量定性研究而获得的系统知识。

(1)英国传播学者麦奎尔认为,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理论。 ①“常识理论”,即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的直接体验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②“现场理论”,即在传媒内部工作的人所持的观点,包括他们对传播活动的目的与性质的理解、信息选择与加工的标准、采编业务技术规程、职业道德规范。

③“社会科学理论”。“社会科学理论”既避免了“常识理论”的直观性和零碎性,又与“现场理论”的业务主义和商业主义倾向保持了距离。

(2)社会科学的效果理论影响的对象包括以下三部分:

①它影响公众,推动对传媒活动的社会舆论监督。

②它影响传媒工作者,促使他们增强社会责任感。

③它又影响传播的立法、司法与行政,为传播管理和有关法规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社会科学的传播效果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确保大众传媒发挥强大力量、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又要对它实行社会制衡,最大限度地防止其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

5. 请谈一下你对“受众即市场”说法的认识。

【答案】(1)把受众看作市场或消费者的观点,是建立在以下几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①大众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以商品交换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出去;

②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③传媒活动既然是市场活动,那么各传媒机构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而竞争的对象自然是消费者。

(2)“受众即市场”观念的变迁

“受众即市场”是大多数媒介机构的基本观点。对受众市场性质的看法,随着时代变迁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