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暨南大学文学院807阅读与写作之外国文学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综合题
1. 《伪君子》的艺术成就。
【答案】《伪君子》是莫里哀最优秀的戏剧,集中反映了莫里哀的创作特征,代表了莫里哀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伪君子》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按照古典主义原则来创作,遵守三一律
《伪君子》的时间、地点、情节均符合“三一律”的规定,整部喜剧从开始到结束,均不超过一昼夜; 地点始终在富商奥尔贡家的客厅,没有变换; 其情节单一,围绕揭露达尔杜弗性格的伪善而展开,不枝不蔓。在语言上,该剧采用亚历山大诗体,具有优雅流畅、韵律优美的特点。
(2)戏剧结构严谨,冲突集中,层次分明
例如,《伪君子》的开场就因为成功利用悬念而被视为“伟大的开场”之一。在前两幕中,伪君子达尔杜弗并没有出场,然而舞台上的各种人物围绕伪君子进行着激烈的争论,留下悬念,引人关注。
(3)喜剧中融入悲剧、闹剧等多种戏剧因素
奥尔贡女儿的婚姻几乎被断送,他自己面对的是失去财产、被捕入狱的命运,这些都构成了该剧的悲剧因素,使剧情发展更为紧张,矛盾更为尖锐,从而使反面人物的丑恶本质和作品的社会批判性显露得更加突出。而民间闹剧、风俗喜剧和传奇喜剧因素的加入,则增加了该剧滑稽戏谑的情趣、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冲突的紧张性。
(4)戏剧语言个性化
《伪君子》中人物的语言都符合各自的身份,桃丽娜的语言犀利、朴素、生动,符合其爽朗的个性; 达尔杜弗的语言矫饰、造作,长篇大论地玩弄教义,暴露了这个伪善者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本质。
总之,莫里哀在《伪君子》创作中对古典主义戏剧的突破,使法国喜剧面目一新,使喜剧具有了高度的艺术价值和严肃的教育意义; 其喜剧创作上承人文主义戏剧家莎士比亚和维加的优良传统,下启18世纪启蒙戏剧,在西方戏剧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 怎样认识印度文学的特征?
【答案】印度文学是印度古典梵语文学和10世纪前后发展起来的各地方语言文学的总称。印度文学以丰富多彩著称于世,其特征具体表现为:
(1)文艺内容泛神化
①富有神话色彩
印度文艺整体上体现为泛宗教化,在内容上则表现为泛神化,即其文艺作品的内容在整体上
富有神话色彩,将自然界的一切现象神话化。如印度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吠陀本集》收录的是关于诸神的颂赞、祭神祈祷和祭神仪式方面的诗歌,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吠陀教的经典。印度两大史诗主人公是化身下凡的天神。
②化身观念是文学作品的情节构思的主要依据
从宗教过渡到文学的桥梁,即文艺内容泛神化的途径来源于印度人对“化身”的信仰,即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神的化身与表现。通过这种观念,神可以成为人,神的化身就成了文学形象。如印度两大史诗中,化身观念是它们的情节构思的主要依据。《摩诃婆罗多》中,毗湿奴的化身“黑天”是真正主角; 《罗摩衍那》中,毗湿奴又化身为主人公“罗摩”,经历一番人间坎坷。而在《往事书》中,化身观念几乎比比皆是。可见,化身观念极大丰富了印度文艺的想象力。另外,化身一般是神化为人,但人也可以化为神。这就形成了印度文学的另一种倾向,即将凡人神化。典型的例子就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迎牟尼。他本是一位王子,后来在众多佛教文献中成为了佛。天神化身为人乃至化身为动物,使人和动物变得神圣; 凡人被神化,使凡人带上了神圣的光环。就在这人与神的双向运动中,印度文学在整体上呈现出泛神化、泛宗教化的性质,使得印度文学成为了一种寻求神圣、追求神圣的文学。
印度文艺的泛神化,一方面为文艺发展提供了巨大驱动力,使得印度文学注重内心体验,具有强烈的传奇性和浓烈的宗教情感。另一方面,文艺成为宗教的途释,使得作品主题和题材单一,出现了大量的说教性作品。从而淡化了文学的个性色彩。
(2)文艺形象泛众生化
①“众生”是印度宗教的一个重要概念,泛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特别是人和诸种动物。印度文学不像其他国家的文学一样,表现为人的文学。而是在独特的宗教观影响下,从神话史诗时代开始,就将众生形象留在文学中,从而体现为泛众生化。
②文艺形象泛众生化与印度人独特的生活环境有关。森林孕育了他们的文明。他们长期生活在森林中,在周围动植物共存中,产生了众生平等的观念。而这种观念运用于文艺中:
a. 表现为将动物作为与人平等的形象来加以展现,表达一种人与其他众生等量齐观、一视同仁的思想。如两大史诗中,人、动物、神与魔共同登台,展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众生世界。
b. 表现为用众生的形体来规范人体美学,规范艺术表现。如在佛经文学中,佛陀之美是面如莲花,身如雄狮等。
c. 表现为神的形象泛众生化。印度宗教属于偶像崇拜。在很多宗教性艺术作品中,神被偶像化为众生的某种形象或某种特性。
(3)文艺形式泛音乐化
文艺形式泛音乐化是指文学作品在语言、情节、结构布局上,普遍存在与音乐作品相类似的某些特征:
①在印度文学中,吟咏成为文学作品的主要传承方式和接受方式。《吠陀》、《往事书》等都是可以吟唱的。
②文学样式都是使用诗体。
③主题音调反复出现,一唱三叹,具有复沓的特点。
总之,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其宗教发达,种族复杂,语言众多的特色环境使得印度文学具备独特的民族历史和宗教色彩,并在世界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对其他国家的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变形记》如何体现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答案】中篇小说《变形记》是卡夫卡最著名的作品,它通过人变成大甲虫的荒诞故事,展现了现代人丧失自我,在绝望中挣扎的精神状态。《变形记》作为卡夫卡最著名的中篇小说,集中表现了表现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1)融合对立的元素,现实与非现实、正常人与非人、合理与荒诞的矛盾组合
①表现主义与印象主义相反,它认为文学并小是像一面镜子似的复制生活,有时经过变形的生活反而更贴近生活的真实。
②在小说《变形记》当中,无论是现实与非现实的场景,合理与荒诞的事物,还是正常人与非人都可以共存于作品当中。这些元素看似矛盾却不损减作品的艺术价值,而且能和谐地融为一统一体。矛盾的各方并不消除对立关系,却在对立状态中互相抗衡、冲击,比较、映衬,使读者产生非常新奇的审美感受。《变形记》这部小说便产生了强大的艺术张力,从而增加了作品的审美意蕴。
③小说虽然描写了人变成甲虫的荒诞故事,但表现了作者对现代西方社会和人们生存与精神状态的清醒认识。借由大量真实的细节描写,小说将这个荒诞的故事叙述得真实可感,例如格里
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内心体验,他的日常生活,甚至房间的陈设等,都描写得细致入微、真实具体。
(2)揭示事物的本质,穿透现象揭示最真实的面貌
①卡夫卡在《变形记》当中并没有使用具有鲜明的个人感情色彩的语言叙述着,他只是很有选择地给我们展示一系列的现象,作品的主题思想、事物的本质却悄然浮现于字里行间,卡夫卡告诉我们的便是最真最永恒的真理。
②卡夫卡通过一系列现象的展示,毫不客气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中异化的人格。他所揭示出的人与人直接的关系是最可怕的,却又是最真实的。当格里高尔不能再工作的时候,对于他的家人,他的公司,他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卡夫卡笔下似乎是靠价值利益建构起来的。在这样残酷的世界里,格里高尔充满了孤独感、危机感、恐惧感,这也是许多人普遍具有的心理症状。
③表现主义作家就是倡导表现“本质”,通过内心外化揭示人的最真实最深层的心理意识。卡夫卡更是如此,他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赋予《变形记》以永恒的意义。
(3)展开丰富的想象,扩展表现的思想情感
①表现主义文论认为艺术是一种经验形式,它的实现要借助于想象活动这种想象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在想象的经验水平上,原始的情感会转变成一种理想化的情感,这就是想象要完成的任务。表现主义理论家科林伍德认为艺术本质是情感的表现,是一种“纯粹的想象”。表现主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