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暨南大学华文学院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专业硕士]之外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有何成就?

【答案】欧洲中世纪文学按其性质分类,主要包括教会文学、英雄史诗与谣曲、骑士文学和城市市民文学。其中,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的成就主要有:

(1)英雄史诗的成就

“英雄史诗”产生于8~12世纪,由人民集体创作。主要反映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歌颂杰出英雄的事迹,表现主人公忠君爱国和笃信宗教的高尚品质。

①五大英雄史诗为英国的《贝奥武甫》,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俄国的《伊戈尔远征记》以及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

②在艺术上,这些作品大多风格雄浑壮伟,情节曲折生动,语言朴实自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

(2)骑士文学的成就

骑士文学产生于12~13世纪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属于世俗贵族阶级的文学。它是中世纪骑士制度盛行时代的产物,是中世纪欧洲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体现了世俗封建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

①其内容主要描写骑士行侠冒险的经历和对贵妇人的爱情,宣扬“忠君、护教、行侠”的骑士精神,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具有反对禁欲主义、追求现实生活和世俗享乐的积极意义,代表了中世纪世俗文学的主要成就。

②骑士文学包括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骑士抒情诗最早产生于法国的普罗旺斯,又被称为“普罗旺斯抒情诗”,其中尤以抒写骑士与贵妇在凌晨惜别之情的“破晓歌”最为著名。骑士传奇中最为流行的故事是亚瑟王与圆桌骑士的冒险故事。骑士传奇的浪漫情调、离奇故事和爱情描写,影响到后世的浪漫主义文学,其围绕主要人物经历展开故事的结构方法,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内心活动的揭示,都为欧洲后世长篇小说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市民文学的成就

市民文学是市民创作的文学,又称“城市文学”,产生于欧洲城市兴起的11世纪至12世纪,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①它主要描写市民的日常生活,站在市民的立场赞扬市民的机智聪明,表达了对封建领主和僧侣的不满,反映了处于萌芽中的资产阶级的精神特征,具有明显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倾向和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

②市民文学语言质朴幽默,风格生动活泼,创作手法以讽刺为主,也采用寓意象征等表现方法。城市文学在法国最为繁荣,体裁有韵文故事、讽刺故事诗、抒情诗和市民戏剧等,《列那狐传奇》为代表作品。

2. 从《禁闭》看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主张。

【答案】《禁闭》利用荒诞的情节、独特的戏剧结构和发人深思的语言,对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主张进行了完美阐释。

(1)世界是荒谬的,人的自由选择具有一定局限性

①荒谬的产生

萨特认为世界本身并不荒谬,人本身也并不荒谬,但当人与世界相遇,人与人相遇时,荒谬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禁闭》设置的场景是地狱,这个地狱非但没有尖桩刑具烤刑架皮革漏斗,反而是“第二帝国时代款式的客厅”,壁炉上放着一尊青铜像,有三把不样式的椅子和永不会熄灭的灯,以及时而管用时而失灵的按铃,还有听差带领人进去并回答人们的问题。原来在这个地狱中,亲人朋友是不能见面的,他们被随机分配,三人一个房间,以后的生活领域就是在那间房子里,四壁之外的地方是走廊,走廊的尽头是其他房间,只有听差可以在楼层之间活动。这是对原来宗教关于天堂地狱想象的否定或“恶搞”,用完全与之相反的场景来说明人的局限性,原来

接受的知识有可能是错误的,打破人们知识和信仰的栓桔,进而开始思考世界的真实性与荒谬性。

②“存在先于本质”的理念

《禁闭》中当人进入地狱他们就已经被安排好一切,不管是他们生活的环境,还是遇见的人,甚至连原来人的基本需求也不能选择了。戏剧一开始,听差带加尔散来到他的房间,加尔散的房间是第二帝国时代风格的,这是监狱已经分配好的。人的一些基本生理需求在这里成了无用,人甚至失去了选择睡觉的权利。这些看似荒诞,然而在地狱那个环境下,像加尔散以及后来出现的伊内斯、艾斯戴尔忘记自己已经身在地狱还觉得自己是人,反而显得荒诞可笑了。加尔散、伊内斯、艾斯戴尔二人的相遇对他们来说也是由不得选择的。这也是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体现,人是绝对自由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无法自由选择的。剧作中的地狱在某些方面和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有着相似处,我们出生的时代家庭、遇到的人经历的事,有些并不由得我们选择。萨特认为人类是绝对自由的,但人在自由选择时又要面临许多不可选择的困境,由此营造出世界的荒谬感、人生的虚无感并强调人生选择和“存在先于本质”。

(2)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他人即地狱

他人即地狱,是萨特在《禁闭》中主要表现的一个主题。当人与人充满猜疑嫉妒和争斗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变得紧张起来,不需要真正的地狱,他人就是地狱。《禁闭》的人物设置是两女一男,其中一个女人是同性恋者,这个设置本身就具有矛盾性,于是冲突便在人与人相遇和相处中逐渐展开并扩大。萨特看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只要人与人相遇,冲突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但同时也注意到人与人关系中相互依存的事实。《禁闭》中“镜子”这一意象贯穿始终。人在被别人注视时某些程度上也就失去了一部分自由,剧本中三人房间里的灯是永远亮着的,没

有了黑暗,人们一直处于可视中,便失去了隐私和自由。

(3)人是可以自由选择的

萨特虽然强调人在绝对自由状况下选择的有限性,但并不否定人的自由选择,相反他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他认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但自由选择之后每个人都要面临的还有选择所带来的后果。《禁闭》用看似荒诞的情节和艺术手法,展现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困境,现代人在自由选择中的问题,探讨了关于人之存在状态和意义的话题,也是萨特存在主义观点的具体阐释,对于人们理解萨特的哲学观点起到辅助作用。萨特在《禁闭》中只是展现了人们在绝对自由状态下的“眩晕”和“焦虑”,但仍可从中反观自身,获取关于如何自由选择,如何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某些启示。另外,《禁闭》的语言深刻优美又满含哲理,对于表现人物和阐释主题起到重要的作用。

总之,萨特《禁闭》作为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其基本主题传达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揭示世界和人存在的荒诞,肯定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表现人在荒诞境况中的自南选择和精神自由,具有鲜明的哲理化倾向。为了描绘世界的荒诞感,存在主义文学将真实性原则提到了重要高度,并采用冷漠、客观的叙述语调。

3. 请以卡夫卡的作品为例,概述其小说的艺术特征。

【答案】卡夫卡是一个思想和创作都极其复杂、矛盾的作家,也是一个艺术风格极为独特的作家。其小说的艺术特征主要有:

(1)情节中带有荒诞色彩

“荒诞”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也是卡夫卡小说最显著的特征。他在小说中体现出来的荒诞意识除了引领存在主义文学和荒诞派戏剧外,还在现代艺术中形成一种普遍的荒诞观念和意识:“把所面对的现实理解为一种不合理状态,不符合逻辑状态的意识”。这种荒诞感被现代文学家引入创作,就表现为一种20世纪特有的荒诞风格的荒诞文学。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城堡》等描述了一个个荒诞的情节,在《变形记》中推销员格里高尔的“变形”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形”后,起初也以为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他殷切地盼望今天的幻觉会逐渐消失,他也深信,他之所以变声音不是因为别的而是重感冒的征兆,这是旅行推销员的职业病。但“变形”却维持到他的生命的终点,死后仍是只大甲虫。对卡夫卡而言,采用“变形的”手法并非只在于追求神奇,而是在于以此揭示荒诞。

(2)寓言式小说蕴含深刻的内涵

作者在《变形记》中使主人公变形而不是成为一个失去劳动能力的人,这样就能使人的真实感情暴露无遗。若是对待一个人,即使对他烦的要命、恨的切肤,至少作为父亲也不可能用烂苹果掷儿子,用脚踩他,妹妹也不可能几天忘丁给他送饭。而现在面对的是一只甲虫,一个不再能用语言表达他的情感的“虫”,所以人就无须用任何虚假的态度来掩盖自己内心的厌恶之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