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暨南大学文学院705语言文学基础与理论之外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目录

2018年暨南大学文学院705语言文学基础与理论之外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一) ... 2

2018年暨南大学文学院705语言文学基础与理论之外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二) ... 9 2018年暨南大学文学院705语言文学基础与理论之外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三) . 18 2018年暨南大学文学院705语言文学基础与理论之外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四) . 26 2018年暨南大学文学院705语言文学基础与理论之外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五) . 36

一、名词解释

1. “为艺术而艺术”

【答案】“为艺术而艺术”是一种美学观点。德国古典美学深奥的思辨性与晦涩的语言,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备感艰难,而“为艺术而艺术”的成功之处也正在于此。它汲取了德国美学的要义与精髓,又除去其繁琐的细节,以精炼的法语铸造成一句响亮的口号,成为法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一面醒目的旗帜。“为艺术而艺术”认为艺术创作的目的在于自身,宣布艺术脱离政治,脱离社会需要和教育任务。这种观点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客观意义都是各不相同的:有时是对某些流派的“功利主义”的反驳,或是对企图驾驭艺术的政权的抗拒。在这种情况下维护“为艺术而艺术”就是保护艺术免受敌对力量的损害,坚持艺术的美学特性和它的独立性。但是把艺术家与社会的分离作为“为艺术而艺术”产生的普遍根源,必然导致脱离生活。它最后必然为新的思潮所淹没。

2. 英国湖畔派诗人

【答案】英国湖畔派诗人是指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较早产生的一个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由于他们三人曾一同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先后在格拉斯米尔和文德美尔两个湖畔居住,以诗赞美湖光山色,所以有“湖畔派诗人”之称。在文学上,他们共同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向往唯情论,通过缅怀中古的淳朴来否定现实的城市文明。他们主张从宫廷转向民间,从城市转向乡村湖畔,写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 采用人民大众的语言,做到通俗易懂,节奏上应与口语音调一致; 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强调诗人的真情实感。

3. 三一律

【答案】三一律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它是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三一律”在政治上符合君主专制政体的要求,在艺术上既体现了时间和空间方面高度简练、紧凑、集中等优点,但又存在人物性格单一化、类型化,戏剧结构上绝对化、程式化等弱点,最终束缚了戏剧艺术的发展,为后人所摒弃。

4. 舞论

【答案】《舞论》是印度古代戏剧理论著作。作者传为婆罗多牟尼,即婆罗多仙人。这是一

部诗体著作,采用史诗的格律,有几处用散文解说。用梵文写成,共分37章。书中主要论述戏剧的理论和实践,但兼及舞蹈、音乐,甚至语法、修辞。《舞论》的“舞”实指戏剧,其中包括音乐和舞蹈动作,应是戏曲一类。书中接触到的文艺理论问题,成了后来各派理论的依据。

二、简答题

5. 怎样分析源氏这个形象?

【答案】答案一:源氏是紫式部《源氏物语》的主人公,其形象主要表现为:

(1)从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态度来看,这个人物形象有被理想化的特征。在小说中,紫氏部赋予他以俊美的容貌,奇异的香气,过人的才华,风雅的性情,俨然将其描写成一个理想化的人物形象。此外,源氏一生的经历,反映了作者因果报应的佛教思想,他最后的消极厌世思想,也反映了作家的人生观。

(2)从源氏与作品中的人物关系来看,这一人物形象客观上反映了平安王朝时期贵族阶级的审美趣味和阶级属性。在源氏与女性的关系上,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源氏的风雅与多情。众多女性在感情和生活中与他发生关系时都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呈现的是源氏作为贵族公了的特权和地位,以及他耽十情色的人生哲学。客观反映了贵族的性格弱点以及贵族阶级生活的荒淫和奢华。所以,这一理想化的人物形象,既寄托了作者的审美理想和价值观念,又揭示了平安王朝时期贵族阶级由盛及衰时期精神没落的时代特征与历史趋势。

答案二:源氏是紫式部《源氏物语》的主人公,其形象主要表现为:

(1)伪善、阴险和荒淫

《源氏物语》中的主人公源氏公子,官至太政大臣,独揽朝纲,是个显赫的大人物。源氏从一生下来便处于纷繁芜杂的权力之争中。当他逐渐长大成人之后,后宫殡妃打击源氏及其一派。逼死其母更衣,迫使天皇将源氏降为臣籍,赐姓源氏。源氏公子完全失势,屡不得志,终日穿梭往返于烟楼雨巷、亭楼阁台中,他依仗自己的权势,糟蹋了不少妇女。源氏公子对待女性完全是处于本能的占有,从不顾及对方的感受,也不受伦理道德的约束,他仿佛一只花蝴蝶,终日穿梭周游于不同女性之间,往往旧情未已,新的恋情又被点燃。可以说,源氏公子在爱情生活方面是率性而为的,完全视女人为男人天生的玩物。

(2)厌恶、逃避、否定旧的政治势力

源氏从小就色艺双全光彩照人。他不仅道德高尚,品质完美,而且“聪明颖悟夕绝世无双”,“多才多艺”。但这样一个“德才兼备”,一度掌握了封建国家最高实权的人,在政治官场中却找不到丝毫人生乐趣,只能在儿女情长中寻找精神寄托。他最终出家,正是要逃避令人生厌的可恶的政治生活。作品中,凡热衷政治的,都不是完美的人,而唯一完美的人,又小热衷于政治理想的统治者应具有源氏的才干,有才干的源氏又不愿成为统治者。作品通过这一矛盾揭示了官僚贵族阶级必将退出历史舞台的历史趋势。源氏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贵族形象,他否定的既是他自己,他自己的人生价值,更是他所属的那个阶级。从社会历史角度看,源氏的进步意义在于他身为这

个阶级中的一员,却不去维护这个必然没落的阶级,而是以出世对包括自身在内的阶级进行否定。

(3)多情而又专一

源氏在爱情方面对凡是与他有过往来的女人,即使经过多年,他还是小能忘怀。为了恋情,多情的他一生一世也不得安宁,他对越难得到的女人就越是追求,体现出他对女人强烈的征服欲。他既要羽庇荫泽他亲近过的每一个女人,又要在内心呼唤的驱使下去追梦,去呵护怜惜自己唯一的梦中情人。前者的行为成就了源氏完美男人的性格造型,也寄托了所有无法获得自主和自足性的女性的梦想; 而后者,却产生了源氏对紫姬漫长的养成过程,在他精心照料紫姬的行为背后,隐藏的是一个男孩对自己的理想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实现。当然,处于分裂状态下的源氏,必然无法自如应对截然矛盾的现实。终于,习惯于专宠的紫姬在失望和痛苦中结束了自己尚年轻的生命,而痛失爱妻的源氏在自己精心塑造的梦中情人化为泡影之后,也终于不得不直面自我心灵支柱的轰然坍塌,在破碎中走向生命的终点。

6.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的战争描写有何时代意义?

【答案】《大胆妈妈》是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创作的一出历史剧,时代背景是德国三十年战争。剧中女主人公名叫安娜“菲尔琳,号称“大胆妈妈”。她带着两个儿子,一个哑女,拉着货车随军叫卖,把战争视为谋生的途径,发财的来源。这个把生活希望完全寄托于战争的女人,最终落得家破人亡。这是一个在战争中为谋生不怕冒险、不计后果的女人的悲剧。

(1)大胆妈妈的孩子都有影射时代的意义,体现了作者构思的机智

大胆妈妈的孩子们是一群“杂种”,他们所认识的父亲,并非都是亲身父亲,在别人看来这是十分奇怪的,大胆妈妈却认为这很“自然”,因为决定这个家庭的,不是“种族”因素。这显然是作者针对希特勒的“种族政策”精心构思出来的。

(2)哀里夫被母亲称为“芬兰魔鬼”,说明他的父亲是芬兰人

施伐兹卡司(“瑞士奶酪”的谐音)这个名字表明,他的父亲是个瑞士人。卡特琳是“半个德国人”,由于遭受士兵暴行而失掉语言能力,可在残疾人身上人性犹存。

(3)卡特琳在布莱希特戏剧人物画廊里是一个独一无二、很有说服力的形象

因为哑,她只能用行动表达人生信念和对生活的认识,她用行动表明,她反对大胆妈妈那种小人物面对战争无能为力的信条。卡特琳这个形象体现了那些被法西斯驱逐出家园,遭到迫害的德国反法西斯战士,在无法用语言向德国人民说话的情况下,仍以各种可能的方式从事反法西斯斗争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品质。

7. 古希腊文学与希伯来文学在欧洲文学的发展长河中是如何发生冲突又互有补充的?

【答案】古希腊文学和希伯来文学是欧洲文学的两大源流,文学史上称之为“两希”传统,它们在欧洲文学漫长的历史流变过程中呈矛盾冲突与互补融合之势,欧洲近现代文学的人文观念和艺术精神的基本内核,主要来自于这两大传统。

(1)古希腊文学倡导自由,希伯来文学倡导理性,造成了二者的冲突

①古希腊文学的文化内质呈“神——原欲——人”三位一体的结构框架,体现的是一种世俗人本意识,其人性趋向是自然原欲。希伯来文学的文化内质呈“神——理性——人”三位一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