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专业技法之中国电影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目录

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专业技法之中国电影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一) . 2 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专业技法之中国电影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二) 10 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专业技法之中国电影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三) 18 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专业技法之中国电影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四) 26 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专业技法之中国电影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五) 31

一、名词解释

1. 张石川

【答案】张石川(1899-1954),原名伟通,字蚀川,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最早的电影导演之一。他拍摄了:中国电影的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1913年); 中国电影的第一部揭露鸦片毒害的《黑籍冤魂))(1916年); 中国电影第一部比较成功的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1923年); 引领电影市场风气以至不可收拾的武侠神怪连集片《火烧红莲寺》(1928年始); 中国第一部蜡盘配音有声片《歌女红牡丹》(1930年)等。这诸多第一,标识着张石川的不懈开拓创造的成绩。

2. 《猎场札撒》

【答案】内蒙古电影制片厂1985年出品,编剧江浩,导演田壮壮,摄影吕乐、侯咏。猎场札撒,即猎场准则。影片以纪录片手法讲述内蒙古图尔布山谷举行一年一度的围猎活动,探察了宗教与道德的关系。青年牧民旺森扎布自惭没有打到猎物,偷了神枪手猎获的抱子为己有,不料为一少年猎手察觉,向巴雅斯古冷告发。巴雅斯古冷是个严肃而有威望的人,他按照成吉思汗制定的猎场札撒,处理旺森扎布的错误行为。影片对朴素淳厚的蒙古族习俗的歌颂、对辽阔壮美的大自然景观的展现,表现了创作者心目中天、地、人之间和谐、平衡的理想境界。影片叙事模糊、哲理饱满,情感描写细腻流畅,创作别具一格,但也造成与多数观众的疏离。

3. 石挥

【答案】石挥,30-40年代从事话剧创作已经有巨大名声,在电影角色创作上也取得出色成就。《我这一辈子》是他编导的杰作。这是一部新中国建立之初最为典型的表现旧时代悲剧的上乘作品。影片通过一个老警察这样一个特定社会的人,以历经不同时代的经历来表现黑暗社会对人命运的一次次压迫、残害,证明旧时代的换汤不换药和无可救药。

4. 《芙蓉镇》

【答案】谢晋执导影片。《芙蓉镇》通过描述在“文革”期间湘西一个偏僻山区小镇几个小人物发生的命运演变,对“文革”的荒诞、非理性进行猛烈的抨击,反映中国妇女和广大知识分了在这场运动中所承受的悲惨命运,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影片以小角度引发出大主题,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非常成功。两部影片在艺术思想与技巧上都达到当时中国电影的出众水平,标志着传统电影的深厚与艺术变化趋向,也成为谢晋电影的经典代表。

5. 《城南旧事》

【答案】《城南旧事》为198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也是80年代散文式结构风格最为突出的代表作。影片以主人公小英子的眼光感受世界,结构了三个故事(“疯女人”秀贞的故事,偷儿的故事,宋妈的故事)。三个故事本身情节互不关连,而情感依依相接,同情与期待的落空,别离的惆怅、眷恋与善良美好期望的逝去相联系。“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见”是主构思,由此串结只个旧北京城南旧事,通过小英了的眼光看那此生活流程的片断,“离别”情感醒目而动人。

6. 《春苗》

【答案】“文革”电影,上海电影制片厂1975年摄制,导演谢晋、颜碧丽、梁廷铎,李秀明饰演田春苗。影片产生于“文革”后期。由于国内多年缺少新的故事片,它的推出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它将对“赤脚医生”这一“文革”中“新生事物”的歌颂与跟“走资派”作斗争的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文革”时期艺术作品普遍具有的特点。不过,影片对田春苗热忱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品质表现还是相当出色的。但由于特定的意识形态的渗入,这个形象成为“文革,,时期电影人物形象的突出代表。

7. 蒙太奇

【答案】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后发展成一种电影中镜头组合的理论。蒙太奇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在电影问世后不久,美国导演,特别是格里菲斯,就注意到了电影蒙太奇的作用。后来苏联导演库里肖夫、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相继探讨并总结了蒙太奇的规律与理论,形成了蒙太奇学派。有声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现之后,在影像与声音(人声、音响、音乐)、声音与声音、彩色与彩色、光影与光影之间,蒙太奇的运用又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8. 《刘二姐》

【答案】长春电影制片厂1960年出品,导演苏里,编剧乔羽,作曲雷振邦。影片取材于广西民间传说,主人公刘三姐是一位聪明、美丽的壮族姑娘,擅长用山歌来赞美劳动、赞美自然、赞美爱情,并用山歌揭露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影片创作者为刘三姐设计的山歌朴素生动,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地方色彩,符合人物性格,用歌而不是台词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新中国第一部音乐风光故事片,片中悦耳动听的歌声与美丽的桂林山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9. 水华

【答案】水华(1916-1995)编剧、导演,南京人,祖籍湖北钟祥,原名张水华。20世纪30年代就读复旦大学法学院,热心左翼戏剧活动。1940年至延安,曾任剧团导演,执导话剧《带枪

的人》等。1950年与王滨合作拍摄了名作《白毛女》,其后执导了《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伤逝》等新中国的经典影片。水华是第三代导演中的艺术精致追求者。其风格严谨、功底扎实,代表作中《林家铺子》被公认为是中国民族风格电影的代表作之一。

10.《冰山上的来客》

【答案】长春电影制片厂1963年出品,导演赵新水,编剧乌白辛。影片采用反特片的模式,从真假古兰丹姆与战士阿米尔的爱情悬念出发,描绘了边疆地区军民的反特斗争生活,‘凉险紧张、引人人胜。梁音扮演的杨排长以及阿米尔、古兰丹姆、卡拉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该片同时融入了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抒情调子,运用镜头画面和音乐音响等各种视听手段,抒情而传神地再现了祖国西北边疆的绮丽风光和塔吉克族人民的风情民俗。主题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以优美的旋律和浓重的抒情韵味迅速征服观众,至今仍为大众所喜爱。

二、简答题

11.文革时期的八大样板戏是哪八个? 应如何看待样板戏电影?

【答案】(1)京剧《红灯记》《沙家洪》《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乐《沙家浜》八个剧目为无产阶级文艺的样板戏。

(2)一方面,样板戏电影运用中国特有的京剧传统艺术形式表现现代生活,塑造英雄人物,其中不少唱、念、做、打都很有工夫,演员是一流的,演出水平很高,今天看来仍十分精彩。这也是为什么样板戏电影至今仍有众多观众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当年拍摄样板戏电影的创作人员,都是一些有着丰富创作经验的电影艺术家,他们虽然受到许多条条框框的约束,但毕竟还是做出了在那个时代他们能做的努力。但是,另一方面,样板戏电影也是在“三突出”创作原则指导下、在所谓的“经验”模式束缚下、在江青的独断专横控制下拍摄的,带有那个时代浓厚的印记。

12.20世纪20年代的商业电影都有哪些类型? 它们由盛到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从1926年下半年开始的4年多时间里,中国影坛相继形成了“古装片”、“武侠片”、“神怪片”三股商业电影创作热潮。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上述三种电影现象,对丰富民族电影的创作类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最终由于愈演愈烈的粗制滥造之风,使得我国的民族电影业走向了危途。中国电影在告别20年代、进入30年代的时候,陷入了一种难堪的困顿境地。

13.简述1930年代中国软性电影。

【答案】软性电影又叫做纯艺术片电影,最早区别“软”“硬”电影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软性电影论”者刘呐鸥、穆时英、叶灵风等,支持软性电影的有黄嘉漠、姚苏凤等。三十年代的软性电影有以下特点:

(1)在电影艺术的本质上艺术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艺术是社会的现象,电影通过艺术阐明事物的规律性和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