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河北科技大学影视学院710电影史[专业硕士]之中国电影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老井》

【答案】西安电影制片厂1987年出品,导演吴天明。根据郑义的同名小说改编,是吴天明继《没有航标的河流》和《人生》之后的义一部巅峰之作。影片围绕儿代农民打井的故事展开,反映了当代农村战胜自然、战胜自我的斗争,赞颂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伟大凝聚力,反映了民族文化意识的不同方面。片中人物性格具有复杂性,主题具有多义性,编导以严峻的态度面对生活、反映生活,不回避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现出艺术家直面生活、改变现状的勇气和力量。张艺谋在片中出演男主角孙旺泉,并凭此片获东京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2. 《城南旧事》

【答案】《城南旧事》为198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也是80年代散文式结构风格最为突出的代表作。影片以主人公小英子的眼光感受世界,结构了三个故事(“疯女人”秀贞的故事,偷儿的故事,宋妈的故事)。三个故事本身情节互不关连,而情感依依相接,同情与期待的落空,别离的惆怅、眷恋与善良美好期望的逝去相联系。“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见”是主构思,由此串结只个旧北京城南旧事,通过小英了的眼光看那此生活流程的片断,“离别”情感醒目而动人。

3. 《春蚕》

【答案】明星影片公司于1933年摄制。中国新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首次尝试,根据茅盾同名短篇小说改编,编剧夏衍在改编过程中既忠于原著,又按照电影艺术的要求借用了茅盾的其他小说中的一些情节,丰富了电影的内容。导演程步高对影片的处理朴实无华,以纪录风格的视觉化细节和环境呈现,通过富于表现力的电影语言体现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以20世纪30年代初浙江农村为背景,通过老通宝一家为养蚕而奋斗、挣扎、失败的经过,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旧中国农民在重重压迫下陷入破产的情景。

4. 《一个和八个》

【答案】广西电影制片厂1983年出品,导演张军钊,摄影张艺谋、肖风。《一个和八个》被认为打响了“第五代电影”的第一枪,宣告对传统电影价值观念、美学追求的反叛与背离。影片取材于郭小川的同名长诗,讲述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一位八路军指导员因叛徒诬陷蒙受冤屈,与八个罪犯关在一起,随时可能被处死; 但他不考虑个人生死,继续宣传抗日救国,使大多数罪犯转变,最后投身于抗日洪流之中。影片一在主题确立、导演处理、声画造型、表演意识等方面都

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尝试,将八名罪犯从陪衬地位推到主角地位,着力群像刻画; 以战争作为背景,突出战争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灵的撞击和关系的演变; 有意造成画面不平衡,构成内在的紧张感,用大反差的光线和黑白对比的版画式色彩表现人物雕塑般的力度与沉重感,以画面造型的力度和象征性震惊电影界。

5. 《我这一辈子》

【答案】由石挥编导,影片通过一个老警察这样一个特定社会的人,以历经小同时代的经历来表现黑暗社会对人命运的一次次压迫、残害,证明旧时代的换汤不换药和无可救药。本片旁白运用独特,而使“我”的一生辛酸吐露无遗,并在镜头运用上平静舒缓,使日常生活的流程真实映现出来,并且呼应着影片整体上的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从某种程度上说,本片是建国前现实主义影片的一种集中展现。是一部新中国建立之初最为典型的表现旧时代悲剧的上乘作品。

6. 《定军山》

【答案】中国第一部电影,由北京的丰泰照相馆于1905年拍摄,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段。这是有记载的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7. 《渔光曲》

【答案】联华影业公司1934年出品。编剧、导演蔡楚生。影片通过一家贫苦渔民的悲惨遭遇,以凄婉的笔调描写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王人美和韩兰根饰演的一对渔家儿女小猫和小猴的命运故事感人至深。《渔光曲》拍摄周期长达18个月,1934年6月14日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时值盛暑却观众如潮,连映84天,创造了当时国产影片最高上座纪录。1935年2月,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该片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8. 李俊

【答案】李俊,第三代电影人,一生艺术追求独特,80年代有《归心似箭》等出色创作。《农奴》是60年代影像造型的突出创作,也是在彩色片已经发达时代而运用黑白色调与造型表现相当出色的经典影片。影片着意于黑白色块的视觉冲击力,造就强光下的暗无天日的压迫残害的恐怖。

二、简答题

9. “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发展轨迹?

【答案】新时期中国电影从美学追求的角度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次创新浪潮:从1979年到1980年。这个阶段的重点是从电影形式上、技巧上进行创新。

(2)纪实美学的追求:从1981年到1983年。其中包括老导演和中年导演的探索,特别是中年导演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贡献。

(3)影象美学的崛起:从1983年到1986年,主要是第五代导演的异军突起,在国内外引起巨大的震动。

(4)多元化的探索:从1987年到1989年,这个时期再没有一种美学能够领导电影新潮流,影坛呈现多元探索的局面。

10.青年导演的创作特点是什么?

【答案】(1)现代意识和冷峻的眼光; (2)艺术上的标新立异; (3)强烈的主体意识; (4)从传统文艺中吸取营养。

三、论述题

11.“影戏”电影观念主要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1)“影戏”电影观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在叙事方式上采取戏剧式叙事方式。

叙事是直接表现作品内含的最重要手段。影片创作追求能让观众直接、明确地接受和理解作者意图的表现方法。在大部分影片中,故事的叙述在影片的结构构成中占有了核心的地位。到40年代后期,人们认识到戏剧式的叙事方式最能有效地吸引和引导观众。

②在电影语言的层面,让所有电影语言的运用都是围绕着情节叙事展开的,直接为情节叙事服务。

中国20~40年代的电影发展中,电影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一直被继承了下来,即所有电影语言的运用都是围绕着情节叙事展开的,是直接为情节叙事服务的。

(2)两方面内容共同服务于影片思想的表达,即以戏剧式叙事方式吸引观众,并以叙事为核心,使电影视听构成服从和服务于叙事,传达出导演的社会政治思想,服务于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从政治社会的功能出发,以叙事为核心,使电影视听构成服从和服务于叙事,成为一种叙事技巧,这是中国“影戏”传统的基本原则。到40年代后期的电影中,这些原则得到普遍的运用并达到了娴熟的程度。

12.投机性的电影生产对中国电影初期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中国电影自诞生时起便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商业投机性。电影首先不是作为艺术创作,而是作为投机性的商品生产而存在的。这种投机性给中国电影初期发展带来的影响有三:

(1)投机性电影生产缺乏延续性,因此无论是严肃的思想内容表达或艺术形式的试验都缺乏存在的条件。

(2)这种投机性造成在创作上一味迎合市民观众的低级趣味,粗制滥造地盲目模仿外国的商业影片,使得最初的中国电影成了一股脱离时代、脱离人民生活的浊流窒息和束缚着电影生产力的发展。

(3)同时这种商业投机性使得中国早期电影更易受到好莱坞电影的影响,而其中一些不仅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