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专业技法之中国电影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孙瑜

【答案】孙瑜(1900-1990),编剧、导演,四川自贡人,是30年代艺术个性十分突出的导演。与同时代人关注现实社会苦难和问题一样,他的影片也没有远离社会,但孙瑜的创作充满浪漫诗意和主观情感、风格独树一帜,有“诗人导演”之称。30年代,孙瑜创作的重要影片有《野玫瑰》《火山情血》《天明》《小玩意》《大路》等,显示了在抒情浪漫的艺术风格上达到的成熟。

2. 《春苗》

【答案】“文革”电影,上海电影制片厂1975年摄制,导演谢晋、颜碧丽、梁廷铎,李秀明饰演田春苗。影片产生于“文革”后期。由于国内多年缺少新的故事片,它的推出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它将对“赤脚医生”这一“文革”中“新生事物”的歌颂与跟“走资派”作斗争的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文革”时期艺术作品普遍具有的特点。不过,影片对田春苗热忱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品质表现还是相当出色的。但由于特定的意识形态的渗入,这个形象成为“文革,,时期电影人物形象的突出代表。

3. 《老井》

【答案】西安电影制片厂1987年出品,导演吴天明。根据郑义的同名小说改编,是吴天明继《没有航标的河流》和《人生》之后的义一部巅峰之作。影片围绕儿代农民打井的故事展开,反映了当代农村战胜自然、战胜自我的斗争,赞颂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伟大凝聚力,反映了民族文化意识的不同方面。片中人物性格具有复杂性,主题具有多义性,编导以严峻的态度面对生活、反映生活,不回避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现出艺术家直面生活、改变现状的勇气和力量。张艺谋在片中出演男主角孙旺泉,并凭此片获东京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4. “三队”电影

【答案】“三队”电影是《洪湖赤卫队》(1961), 《平原游击队》(1965), 《铁道游击队》(1956)三部影片的合称。《洪湖赤卫队》由著名导演谢添执导,根据同名舞台歌剧改编,不仅保留了原歌剧中的精彩唱段,还充分发挥电影场景真实的优势,场面气势恢弘,女英雄韩英的形象深入人心。抗战题材故事片《平原游击队》,导演苏里、武兆堤,采用惊险片模式,塑造了游击队长李向阳和日军中队长松井两个极具特点的人物角色。《铁道游击队》由编剧刘知侠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导演赵明,描绘了抗战期间一群活跃在铁路线上的游击队员的传奇经历。影

片情节曲折、险象环生、扣人心弦,在渲染紧张气氛的同时,还注意穿插抒情环节。

5. 《火烧红莲寺》

【答案】改编自平江不肖生(向恺然)所著畅销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张石川将它搬上银幕,1928年5月影片公映,火爆一时。卖座佳绩促使明星公司连续拍摄续集,一共拍了18集,最后一集于1931年6月上映,时间跨度达三年之久。影片混合武侠片和神怪片的创作路数,以侠客义士惩恶扬善、无坚不克的英雄举止,彰显时代所需的尚武精神。影片还配合有宏伟的布景规模、惊险的武打表演和独创的特技摄影。在《火烧红莲寺》的带动下,当时影坛形成了武侠神怪片创作热潮。

6. 《天云山传奇》

【答案】谢晋执导影片,《天云山传奇》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电影的重大收获,在众多揭示“四人帮”的灾难表现影片中,《天云山传奇》的历史延伸度更广,思想内涵也更深,它更为宽泛的探索人的悲剧的成因,将反思触角前伸,落脚在“文革”以前的最有典型性的反右扩大化时代,体现了坚持真理、独立思考的勇气和对正义坚定的信念。无论在社会历史的思考深度、对女性人物情感世界的深入剖解、对电影语言的精到运用,都具有时代代表性。

7. 《冰山上的来客》

【答案】长春电影制片厂1963年出品,导演赵新水,编剧乌白辛。影片采用反特片的模式,从真假古兰丹姆与战士阿米尔的爱情悬念出发,描绘了边疆地区军民的反特斗争生活,‘凉险紧张、引人人胜。梁音扮演的杨排长以及阿米尔、古兰丹姆、卡拉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该片同时融入了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抒情调子,运用镜头画面和音乐音响等各种视听手段,抒情而传神地再现了祖国西北边疆的绮丽风光和塔吉克族人民的风情民俗。主题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以优美的旋律和浓重的抒情韵味迅速征服观众,至今仍为大众所喜爱。

8. 《乌鸦与麻雀》

【答案】昆仑影业公司1949年出品,剧本山陈白尘执笔,集体创作,导演郑君里。影片表现了1948年冬国民党政权将灭亡,国统区黑暗混乱的社会景象,主要场景是上海一条里弄一幢房子中的几户人家,其中一个是以房东国民党军官侯义伯(李天济饰)为代表的“乌鸦”世界,另一个是以小商贩萧老板(赵丹饰)、老校对孔有文(魏鹤龄饰)、教书先生华洁之(孙道临饰)为代表的“麻雀”世界。他们之间的矛盾、斗争,恰恰是旧上海、旧中国的一幅生动的缩影,影片在表演艺术上取得较高成就。

9. 《定军山》

【答案】中国第一部电影,由北京的丰泰照相馆于1905年拍摄,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段。这是有记载的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10.水华

【答案】水华(1916-1995)编剧、导演,南京人,祖籍湖北钟祥,原名张水华。20世纪30年代就读复旦大学法学院,热心左翼戏剧活动。1940年至延安,曾任剧团导演,执导话剧《带枪的人》等。1950年与王滨合作拍摄了名作《白毛女》,其后执导了《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伤逝》等新中国的经典影片。水华是第三代导演中的艺术精致追求者。其风格严谨、功底扎实,代表作中《林家铺子》被公认为是中国民族风格电影的代表作之一。

二、简答题

11.简述“左翼电影运动”的艺术主张(思想)。

【答案】左翼电影运动是zo 世纪3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电影运动。左翼电影理论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影响,不仅有着革命的思想意识,而且在艺术上也具有创新、突破的意义。这些影片多以人民大众为主要对象,面向社会和时代,在内容上“尽量利用大众的真生活”,并“拿大众每天接触的人物做主角”。在形式上则强调“多动作,少对白”,镜头画面简洁明快、质朴真挚,使银幕上充满了过去从未有过的真实而新鲜的时代生活气息和强烈而深刻的艺术力量。经过几年的创作实践,左翼电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新现实主义的美学追求和艺术风格,革新了中国电影陈旧的面貌,因此受到各阶层观众的欢迎。第一部左翼电影是1933年3月夏衍与明星公司导演程步高合作创作的《狂流》,其他代表作还有:((春蚕》《姊妹花》《三个摩登女性》《城市之夜》和《渔光曲》《马路天使》《十字街头》《迷途的羔羊》《夜半歌声》等。

12.试述谢晋对中国电影的贡献。

【答案】(1)在新中国电影史上,谢晋是一个贯穿性人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谢晋是现实主义电影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我国主流电影的传统并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谢晋几乎使中国传统电影走到了尽头。这意味着他的电影达到了某个高度,这个高度是其他导演几乎无法超越的”。

(2)他的影片大多取材于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社会内容,主题挖掘深刻,表现出了中国电影人的良知。谢晋的电影善于刻画人物,表现人情人性,以情动人,特别是创造了一系列成功的女性形象,如《天云山传奇》的冯晴岚、《牧马人》的李秀芝、《芙蓉镇》的胡玉音等。谢晋熟悉观众的欣赏趣味,所拍的影片深受国内外广大观众的喜爱。

(3)谢晋的电影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86年夏秋之际国内掀起了一场关于“谢晋电影模式”的讨论。这场讨论首先在上海《文汇报》上展开。1986年7月18日,《文汇报》影视与戏剧版上同时发表了朱大可和江俊绪两篇观点完全相对的争鸣文章。

13.简述影戏理论的发展。

【答案】(1)“影戏”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人对电影的通用名称,从2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电影开始在艺术上逐步形成了一套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常称为中国电影传统或“影戏传统”。中国电影传统的形成与当时的戏剧有着直接的关系,并对以后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十